四旬期-陪伴耶穌
家興
我們一同在此陪伴著耶穌聖體。意識願與主更親切的接觸,也是祂願分享部分苦難考驗我們的時刻:祂不願親吻,只是擔心頭上的荊棘,刺傷我的面頰;祂未曾擁抱著我,只為那血水不將我的衣衫染紅。
為祂修路
家興
當我牽扶您的手,那是耶穌的雙手,而我只是祂的工具,散播主愛。我用讚美與關懷,證明耶穌的存在,而我們只是將祂的愛,分給您而已。我願為祂修道路,為祂開門,請祂坐在我們的中間,因為相信所以我們有福。
聖伯鐸及聖保祿大殿奉獻日
家興
11月18日是我們教會紀念祝聖聖伯鐸,和聖保祿大殿的日子(The Dedication of the Basilicas of St. Peter and of St. Paul)。
聖方濟陵墓小教堂的一角
家興
素顏拱壁,未曾上色著墨的石牆,古樸的陶燈,托在十字架下,簡約的掛在亞西西聖方濟陵墓小教堂的一角。漫開純黃的橄欖油燈,陪伴著聖方濟、朝聖者與觀光客,和他們一同靜默。這樣的景觀和旅遊所見其他輝宏瑰麗的大教堂相互比較,更經驗到它們的不同:
聖母升天節
家興
這裡是聖母最後安眠的地方。她的所在位置是在耶路撒冷城熙雍城門(Zion Gate)外步行約五分鐘的一幢宏偉的建築地下一層。教堂的全名稱為聖母安眠堂(Dormition Abbey),Dormition的意思是「安眠」,指的是聖母未曾故去,而是一直在安眠的狀態。
祭台前的領悟
家興
梵諦岡聖伯鐸大教堂的祭壇總讓我有「世界的終結就在此地」的強烈感覺。可能是源於進入神的家,這裡就是聖教會國度的終點,天主代言人就駐紮其內。進入神的殿宇,俯仰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空墳的記號
家興
救世主耶穌的墓地,這方小室曾安放祂的遺體,三天後祂在這方石墩上復活戰勝了死亡。包裹屍身的歛殮布和汗巾被捲在一旁,耶穌不再受到世界的牽絆,貫穿前世來生,成就天父所交付的使命。祂是你我生命中的救主。這個記號,成為基督徒信仰中心。祂死而復活,見證祂所交付的話都為真,我們的信仰也為真。
聖灰禮儀日
家興
四旬期由聖灰禮儀日展開,歷時四十天之後,就是復活節。聖教會邀請您在聖灰禮儀日禁食(註)祈禱,參與彌撒。司鐸們會在每位會眾前額畫上十字聖號,並揭示「人啊,你要生於塵土,也要歸於塵土。」
新年祈願
家興
翻開新頁的年之初,首先祝福您有個豐富的新年。將時間的刻度重新調校的當口,也祈願把自己和主相處的關係整理一下。不論在順境和逆境,都能體驗到天主的臨在和祂的計畫;而我們也能欣然的接受那真光的導引。
歲末
家興
真快!又一年了。總是要在年終之際做個總整理。同樣的歲末,照映在心池反應各種層次的顏色。天主賞給我們的每日用糧,在酸甜苦辣鹹的五味當中,無可避免的都必須嚐上一口:求恩、感謝由衷來自心裡,怨懟、苦惱也來自同一個靈魂。熱切祈禱的期待,和無奈與失去信德似乎是並存的。我們總在這扇迴轉門裏企圖找著天主而得到解脫。可大多時候,我們相信祂都在那裏守候著我們,但往往還是憑了自己的血氣,希望祂要出現還是不要出現。很多時候我們也承認天主給的「菜」,難以下嚥...
拉特朗大殿奉獻日
家興
十一月九日是我們教會紀念祝聖羅馬拉特朗大殿的慶日(Feast of the Dedication of the Lateran Basilica in Rome)茲節錄下面資料提供您參考:
愛
家興
愛的表達有許多的方式,它可以用說的、演的、唱的、隱晦∕比喻的、精確量化的、形容的、互動的、訓誨的、勸諭的、辯論的、行動的、宴飲的、齋戒的、祈禱的、謾罵∕肢體衝突的(當然不可取)…等等。
際遇
家興
聖體遊行的時候,我悄悄的跟在後面窺看,總想若能觸碰到主教祭袍的衣角,我的血漏病就能痊癒。而當祂回眸找著已醫治我的眼神時,那驚鴻的相對,是人生中,最寶貴的際遇。(谷五25-34)
雲柱
家興
梅瑟帶領以民走出紅海進入曠野... 「上主在他們前面行,白天在雲柱裡給他們領路,夜間在火柱裡光照他們,為叫他們白天黑夜都能走路:白天的雲柱,黑夜的火柱,總不離開百姓面前。」 (出十三21~22)
耶路撒冷舊城區的石板路
家興
安息日(週六)的清晨走在耶路撒冷舊城的老街上,由耶城新城而來的猶太居民,匆忙的穿過石板路,趕往舊城區的會堂參加安息日敬禮。一波波天主的選民穿越這端路齡兩千多年的街市…
「家興的週記」專欄介紹
一位對攝影有著熱愛的弟兄,用相機記錄著信仰路上的認知與感動,化成敏銳細膩的圖文,以如此精彩的方式,進行福傳與事奉。家興弟兄,謙虛地稱自己只是天主的小小工具,將慷慨地把作品分享給思高的讀者!「家興的週記」專欄,將帶給大家深刻的一屏一幕,希望同樣走在信仰路上的我們,能產生共鳴,得著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