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主曆2019年8月11日

 


課程公告

梵二文獻:教友傳教法令》/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8/13(週二晚上 7:30~9:00)

注意8/13起地點更換為:台北市東豐街54號4樓(捷運大安站步行約七分鐘、捷運忠孝敦化站步行約十一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因場地空間有限,請「確定」會來上課之學員重新來信(該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郵件外掛保護。要顯示它需要在瀏覽器中啓用 JavaScript。)或來電(02-23112042)思高中心保留您的座位。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中文聖地網站

思高聖經洽購

思高臉書專頁



常年期 第十九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積蓄天上的寶藏

【福音:路十二32-48】

32「你們小小的羊群,不要害怕!因為你們的父喜歡把天國賜給你們。 33要變賣你們所有的來施捨,為你們自己備下經久不朽的錢囊,在天上備下取用不盡的寶藏;那裏盜賊不能走近,蠹蟲也不能損壞, 34因為你們的寶藏在那裏,你們的心也必在那裏。」 35「要把你們的腰束起,把燈點著; 36應當如同那些等候自己的主人,由婚筵回來的人,為的是主人來到,一敲門,立刻就給他開門。37主人來到時,遇見醒寤著的那些僕人,是有福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束上腰,請他們坐席,自己前來伺候他們。 38他二更來也罷,三更來也罷,若遇見這樣,那些人才是有福的。 39你們應該明白這一點:如果家主知道盜賊何時要來,【他必要醒寤】,決不容自己的房屋被挖穿。 40你們也應當準備,因為在你們不料想的時辰,人子就來了。」 41伯多祿說:「主,你講的這個比喻,是為我們呢,還是為眾人?」 42主說:「究竟誰是那忠信及精明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自己的家僕,按時配給食糧? 43主人來時,看見他如此行事,那僕人才是有福的。 44我實話告訴你們:主人必要委派他,管理自己的一切財產。 45如果那個僕人心裏說:我的主人必然遲來;他便開始拷打僕婢,也吃也喝也醉酒。46在他不期待的日子,不知覺的時刻,那僕人的主人要來,必要剷除他,使他與不信者遭受同樣的命運。 47那知道主人的旨意,而偏不準備,或竟不奉行他旨意的僕人,必然要多受拷打; 48那不知道而做了應受拷打之事的,要少受拷打。給誰的多,向誰要的也多;交托誰的多,向誰索取的也格外多。」

經文分析

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自路十二32-48,感恩祭典所提供的經文分為長式和短式兩個版本,短式只包含路十二35-40。由這個長式和短式的分別已經可以讓我們看出,雖然整段經文都是耶穌的教導,但是路十二32-34和35以後的經文所談論的主題其實並不相同。路十二32-34耶穌教導的主題是不要過份的憂心掛慮現世的生活,而由35-48節則是耶穌教導門徒們要時時警醒,準備好以迎接「人子」的來臨。我們跟隨感恩祭典所提供的長式福音版本對經文略做詮釋。

積蓄天上的財富

耶穌稱呼門徒們為「小小羊群」,要他們「不要害怕」,這些字句大概反應了初期教會福傳使者的情況。耶穌安慰那些憂心、害怕的門徒們,告訴他們天父已經決定把天國賞給他們,要他們擺脫世上財富的憂心掛慮,好能得到天父為他們保障在天上的財富(參閱:路十六9)。這段經文的關鍵字就是「寶藏」,耶穌最後採用一句諺語式的教導:「你們的寶藏在那裡,你們的心也在那裡」,要求門徒們把他們的心放在天國真實的寶藏上面。

綜合反省(一)

這段經文提醒初期教會的讀者、福傳宣講者以及今日的基督徒,放下一切現世的憂心掛慮。耶穌教導我們在更大的脈絡之下,也就是天主所創造的世界、所賞賜的生命、以及天父的仁慈眷顧之下,來觀察我們對於現世的一切事物,使我們因此而領悟,應該更專心於追求天主的國。耶穌鼓勵人們要聚集天上的財寶,預設了每個人都將得到天主所賞賜的報酬。

僕人、主人與管家的比喻

今日福音的第二段經文(35-48)是一個關於僕人、家庭的主人和管家的比喻,這段圖像性的語言教導人們要時時醒寤。

家僕的態度:時時警醒

比喻的一開始耶穌告訴門徒們「要把腰束好,把燈點著;如同僕人等候主人由婚筵回來一樣」。根據猶太文化「把外衣在腰間束好」所表達的是準備開始工作與行動的態度,而「點上燈」則是在夜間時時警醒的記號(參閱:瑪二五1-13),把門徒們比喻為一群在大門前等候主人回來,隨時準備為主人開門的僕人,更是非常圖像性的強調時時警醒的態度。

警醒等候的賞報

「主人回來看見這樣的僕人,他們將是有福的!」意思是主人將給予他們獎賞,而且是以令人驚訝的方式賞報他們:這個主人自己將成為僕人,服務那些警醒等候他的僕人們(參閱:路二二27;若十三1-17)。

「末日」的遲延

福音經文提到「主人可能半夜回來,也可能天亮之時才回來。」在敘述的層面上所表達的是,主人回來的時間遭到遲延;而在基督徒團體實際生活的層面上,則反映出福音團體已領悟到,他們所期待的「末世」並不會立即實現。因此,這個比喻以耶穌對門徒提出的教導做為結論:門徒們應該時時刻刻準備好期待「人子來臨」(參閱:得前五2-4;伯後三10;默三3),對教會而言,則說明基督徒應不斷的準備好,以期待「人子再來」。

忠信精明的管家

伯多祿問耶穌這個比喻是「為了門徒們還是為了眾人?」他的問題是指向比喻的後半段,有關「主人」的部分。面對伯多祿的問題,耶穌採用修辭學的反問方式間接地回答:「究竟誰是忠信而精明的管家呢?」耶穌所提到的不再是「家主」,而是「管家」,這段談話的重點因此轉移為團體的領導者所有的責任和義務,強調那些在等待主人回來的期間,忠實執行自己職務的人是有福的,主人將授權他們管理一切財產(參閱:路十九17;格前三14)。

邪惡的管家

耶穌也提出一個相反的圖像。有些邪惡的管家將趁著主人遲遲未歸,而坐大自己、自以為是地欺壓其他僕人。當主人回來時,必要嚴厲的懲罰他們。這樣的懲罰當然是對一切人提出的警告,特別是教會團體的領導人所提出的警告。

恩寵與責任

福音經文最後特別加上一個雙重的諺語,更加強化前面所提出的警告:「多給誰,就向誰多要;多托付給誰,就向誰多索取。」凡是知道主人的心意,卻不按著去執行的人,必將遭受更嚴厲的懲罰。這句警告性的諺語是猶太傳統中智慧文學性的教導,說明一切恩寵都是為了服務他人,由天主得到較多賞賜的人,具有較多聰明、才智或能力的人,應該做出更多的貢獻。

綜合反省(二)

這段福音收集了許多針對門徒們所提出的警告,而所關心的問題則是教會的具體情況。路加運用耶穌的教導警告讀者們,特別是教會中具有各種職務的人,應該時時刻刻準備好迎接主的來臨,並且對主所交付的各種職務提報成果。整個教會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這段教導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高度的重要性;如果教會的領導人按著這樣的精神服務教會,也就是為自己和信仰團體積蓄天上的寶藏。

top



、本堂工作

一八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我在加斯提勇本堂,奉獻了我的首台彌撒,伯提蒙席在聖祭中講道。我家鄉的人都把這天看成最高興的一天。我晉鐸前就擔任了主教公署副秘書長白提蒙席是當時的秘書長。

晉鐸後,主教便任命我為包土革老公民醫院的專任司鐸。次年又調任我為大羅來代理本堂。主教希望我準備競選本堂神父之職。

我離開書本不久,對讀書仍是興趣盎然。雖已得到博士學位,也只不過是學問的開端而已。盼望有一職務,既能為教會服務,又可繼續研究。所以競選雖已開始,我却没去申請作候選人。

我以為本堂神父的職務,雖是分内之事,但不適合我的特殊聖召。希望在訓導方面能為教會工作。但我一生為服從命令,差不多都忙於牧靈工作及應酬教會的外交事務。請原諒在這裡要發表我的一個私人意見。

負責敎區的人,應採用一個廣泛原則。處理人事該有極大明智。可能範圍內,分配工作要依據特長和性向。這樣不只服從快,工作績效也大。天主的聖寵不消滅人性,反而成全人性。使服從成為自動自發的。有一個修會,在各種事業上,都是人才濟濟。就是由於會方的負責人鼓勵,培植,和造就會士們的自然傾向。長上不可太重視權威,為顯示大權在握,就反對屬下的正當意願,使教會的事業無法充分發展。我有兩位好友,一是柴來斯紐神父,富有文學天才,很可成為一名教授,却被派往堂區,管理人靈,成了一位平庸的本堂。另一位提托洛蒙席也有特殊天才,尤對法律特感興趣,也被派管理教友。但也有喜愛牧靈的,却被派往修院做教授。

我在大羅來原是代理本堂,後被任命為正式本堂。前任本堂是米蘭尼神父。他是位待人和善,品德高雅,受人愛載的長者。只是因年邁,健康欠佳,聖堂的事務鬆弛,極需整頓。我上任後,本没什麼成就,却立刻受到大家擁護。羅馬有句諺語是這樣的:「不要接强者之位。」這時我用了一個連絡教友的最好方法,就是「愛護本堂青年。」

我給青年講道後,叫他們到我住所,唱歌或做其他活動。這樣他們自然而然地也會團結起來。青年人喜愛音樂。我不擅長音樂,但我請精於音樂的人,幫我忙。青年人藉各種活動團結起來後,在領聖事方面也能有成效。唱聖歌會吸引更多教友參加禮節。教導青年是本堂的重要責任。青年是國家社會同時也是教會未來的主人翁。請看主耶穌多麼疼愛青年。如果一位神父被派去整頓一個荒廢已久的堂口時,儘可從組織青年著手。講道理,有時不大生效。進堂的總是那些老弱婦孺。需要悔改的人,却不進堂。找青年實是最好辦法。有愛定可勝過一切困難。冷淡的父母們,也高興神父關心他們的子女。子女在家裡成為小宗徒,做神父和父母中間的橋樑。家長漸漸對神父會有更多了解,也會多加聯繫。如果困難重重不能立即生效,至少陶冶靑年,預備下一個新生代。以十年、二十年甚或更多的歲月,完成一個革新運動。主要的是神父自己先要有計劃有恆心,盡心盡力地培養青年。

在一個環境良好的堂區,培養青年更是需要。老人漸漸凋謝。該有新生代接棒。一位熱心本堂要常和青年相處,愛護他們和他們同歡同樂。訓練他們學習基督的精神。以後願從事宗教事業的人必會絡繹不絕。有的投身社會後,形成了各級幹部,變成神父的得力助手。即使部分青年,後來偏離正道,他們也會念念不忘昔日同本堂相聚時的快樂時光。

一九○○年,白朗琪蒙席──包代諾乃的總本堂召集總堂内所有的本堂神父開會。他請我寫一篇文章。題目是「照教宗的指示,論現代神職人員應有的責任」。在論文的序頁,我這樣寫的:「不論任何微弱的呼聲,都利於宣傳,若能大如報童的喊叫聲,就更令人心滿意足了。希望有些聲音不致隨風飄走。」威尼斯宗主教撒爾多樞機寫給我一封很有價值的鼓勵信。後來我把這篇論文,印成小册;則乃達主教白朗尼在教區神父避靜結束時,分給所有神父。至今已四十有七年。如今我認為出版這本小册子太不妥當了,那時我才廿四歲。任何作品出版,應極端慎重。本人先應多學多讀,搜集資料後,好好保存起來,等待適當時機,再出版不遲。要牢記這句古訓:「做比寫更有價值。」奧拉修斯詩人也説過:「若你有著作,內容該隨時修改。到第九年再出版也不遲。」對作品應極端慎重。因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公高底亞是本教區的一個古老堂口。主教雖早已遷到包土革老城,本堂仍被稱為主教座堂。由一位代理本堂執行堂務。一九○○年代理本堂布斯金蒙席逝世後。教友都關心這未來的繼任人。他們聚衆遊行,表示要一個特殊人選。這堂的教友雖都很好,只是對聖堂的事物,行動過於偏激。這在其他堂區尚屬罕見。他們總誤認主教不支持他們擁護酌人。但他們擁護的人也不敢接任,怕將來受他們控制,難於作事。群衆中,確實也有些撥弄是非者。最後,主教竟派一個二十五歲的我,負責如此重要的老堂口,這當然是主教對我的器重和愛護。

赴任前夕,主教問我是否要請當地警察局派幾名警員,隨我上任,以防意外。我答覆主教:「最好我一人去,能留則留,不能留則返回。」主教並没勉强我。

一九○一年三月二日,星期六,一大早便由我堂兄藏巴祿神父陪同,乘著一輛小馬車,到了公高底亞。隨身携带的是一隻手提包,裡面有日課,和一些日常用品。神父住宅空得一無所有,各處佈滿蜘蛛網和塵埃。只得暫時下榻在副本堂神父的住所。我上任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遍全村。先有一位理髮師,奏起加里波的進行曲,刻意使我難堪。晚上又有一群煽動份子,在同一地點,一見到我就大吹口哨,又吶喊想趕走我。副本堂想出去制止,被我勸阻了。

主日一早,聖堂擠滿教友。無數的面孔,都顯著既好奇又緊張,但並無敵意。福音後我走上講道台。先做了簡單的自我介紹。我又强調説我們彼此之間並不相識,我是奉主教之命,為大家服務的。我的責任只限於牧靈工作。我並不願勉强住下去,隨時準備立即回去。隨後,我又對主日福音加以解釋。

人心真是神妙莫測。一點小事能使他們的心騷動,也能使他們的心寧靜下來。彌撒一結束,大家的表情有了轉變,顯得同情和滿意。我拜會村長的路上,群衆排列兩旁,讓我從中走過,也熱烈地鼓起掌來。

上任一個月後,主教到公高底亞視察。本堂堂委會和樂隊都到村外歡迎。就這樣我正式接任了本堂,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整整十四年的時光,大家彼此間都是和樂融融。我更是興奮地工作著。(圖見6

我想鄉村的本堂,應儘量避免參加外面的熱鬧排場。這樣内心會更有自由,也更輕鬆。也減少了許多對人失禮的機會。說真的,這堂的教友優點很多:善心大方勤勞、愛教會,尊重本堂神父的意見。雖有時行動過激了一些,那是出於關心,不應責怪。如果能清楚他們的性情,會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滿意效果。去一個暫時給你添麻煩,不服從你,反對你的地方工作,遠比那對宗教雖不敵視,但對堂務漠不關心,冷淡懈怠,萎靡不振的地方,好上千萬倍。


 

、培育聖召

本堂的工作一切就緒,走上軌道後,我就從事修生的培育。我堅信堂區的修生是本堂的光榮和愉快 沒有修生的堂區,可比做一塊乾旱的田地,沒有綠色幼苗,只是偶然會看到一些老樹殘枝修生要有人關懷培育。雖然其中或許有令人失望傷心的,但那品行端方的,却使人內心得到寬慰。尤其本堂神父年老時,看到他們要倍感愉快

司鐸的聖召是天主的恩典,是做天主的助手。使教會的生活常能更新而茁壯。我參加過不少神父的喪禮。特別是安道亞紐魯道神父下葬時,許多受過他栽培的神父們,哀痛落淚我想他呈獻給天主的禮物,也就是這批神父。傅拉包斯基神父,也在他的村里聖堂——培養了很多德學兼優的神父。

(一)以家庭作培育聖召的溫室——聖召是由聖善家庭培育出來的。熱心母親的良言懿表,無形中會把聖召的種子撒在孩子的心田裡。我就是一個實例。記得幼年時,我隨媽媽到河邊洗衣服。一位神父從旁路過,媽媽叫我脫帽敬禮,我就以最虔敬的心這樣做了。本堂神父給母親們講聖召問題,她們必然了解。像加撒爾村裡出了神父和修女有十二位之多。一位母親竟有四個兒子神父,在國外傳教。一天這位母親對我説:「即使皇后願和我交換位置,我也不肯。」

(二)青春期的修生,如對聖召認識不清,本堂神父不必斥責他們,更不必驅走他們,危險期更需要同情。設法替他們解決困難。為什麼有不少修生一離開修院,便極端反對神職和敎會?理由很簡單,是由於他們離開修院後,沒人幫助他們,反而輕視他們。這是不對的。如果本堂神父一本愛心,眞心協助這些不能成功的人,使他們學到一技之長,能在社會謀生。這樣他們必忠於教會。

(三)對那些懷疑自己聖召的人,更應格外注意,切忌勉强,否則後果不可挽救。為自己,為教會都會變成了十字架。因此寧可犧牲一個好學生,也不要鼓勵錯誤的聖召。醫生用刀割去毒瘤時,也會割下一點好肉。

(四)假期中,如發現修生有大的缺點,要果斷地報告修院院長。不可顧及他家長的熱心和傷心。以免不稱職的人,進入天主的聖殿。

(五性情溫和,頭腦遲鈍的青年,亦不得太過相信。智慧和精神也是聖召的先決條件。至少也要有一般智識水準。天資太差,要另尋他路,免得日後敎會出些不懂事,傲然自持,為自己為別人增加麻煩的神父。

(六)對心地窄小的修生要多加開導。

(七)更應注意的是,在修生前不應批評主教或其他神長。不適宜的話在修生的純潔心靈裡,會產生無法估計的惡果。俗話説:「應敬重兒童。」我說:「更應敬重修生。」千萬不可讓修生接近是非之地。

我在公高底亞這段時期,聖召特多。當然由於我前任神父和熱心母親的努力,我不過加以培植而已。我真愛他們,也為他們所愛。有兩位修生中途離院。我對他們有妥善安排。使他們得到獎學金,順利完成了學業,成了醫生,後來他們對教會都十分熱愛,我因修生而自豪,放假時,我的住處更是充滿生氣和歡笑。

總而言之,由修生得來的安慰,比我付出的要多上好多倍。我希望各本堂神父和修生們,都像我和我的修生一樣。

(一)病女路易絲

路易絲是本堂最熱心的一位教友。人稱她為聖女。十三歲時就患了痳痹症。四肢拘攣,天天僵臥在床上,無法動彈。連蒼蠅都無法自己驅走。我到公高底亞時,她已有四十歲。她的面容像兒童一般,看不出她的真正年齡。她時時刻刻都是恬然安祥。時時刻刻也都在祈禱。從不出半句怨言。把自己的痛苦結合於耶穌的苦難。我為她送聖體,許多教友也志願陪伴我去。她的家人服侍她多年,也從不抱怨。這種情形令我記憶猶新。

(二)熱心的老農婦

一天我去探視一位垂危的老農婦。她的子子孫孫都圍在她的身旁。老婦人對我説:「我將如何見天主呢?我家很窮,無法行哀衿,反接受別人的施捨。我不停工作,養育子女。後來又幫兒媳,照顧孫兒孫女,我没時間多作祈禱。只能使家人保持敬畏天主的精神。」我説道:「好婦人!就把妳的好兒孫和妳那起繭的手獻給天主吧!」

(三)一位退休的老教師

公高底亞有位又虔誠又有高尚道德的教師甘地亞尼先生。慶祝他服務滿四十年的退休頒奬時,我講了以下的這些話:「維多利奥説過『一位教師的工作,不應只限於教室裡。要以日常生活上的榜樣來教育學生。家庭中,馬路上,教堂裡,任何場所都應為人師表。』今天甘地亞尼先生結束了他的教師生涯,却仍然在教導。他教學的另一特點是『不把學生看為知識倉庫。而看做是一隻極待點燃的火爐。——要使一個靈魂成為正直、坦白、熱心事主,忠於國家的人才。』多瑪塞約說:『學校成不了聖堂,便成了鼠穴。』甘地亞尼先生的學校確是一所聖堂啊!」


、公教藝術

二十世紀初葉,很少人注意這位可憐而高尚的病者——公教藝術。

當時我計劃創辦一個公教藝術工作者聯誼會,目標如下:

「使它成為公教藝術家聯誼的中心;

增進對公教藝術的愛護、研究與發展;

保存古代遺產,創造現代觀念,並抗拒精神污染;

推廣合乎聖教禮儀之公教藝術,並擁護聖樂革新;

出版一種有插圖,名為『公教藝術」的月刊;

舉辦演講、集會,參觀、比賽……等活動。」

當時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這計劃。誰來支持它?一位鄉下本堂神父,又和藝術界和文化界素無往來,能作些什麼?教廷會批准嗎?

我大膽地去晉見國務卿,没帶介紹信,更無人引見,只憑滿腔熱火。他慈祥地接見了我,聽了我的計劃後對我説:「你的理想不錯,但不易作到。公教藝術真的没落了,往往淪為商場裝飾品,一定該做點什麼;但國務院不會批准一些簡單的計劃,你盡管努力一試,如果成功,聖座會准。」他的話堅定了我的意志,再也不必猶豫了。

一九一二年十月十二日公教藝術聯誼會終於在米蘭宣告成立。次年本會會刊——公教藝術雜誌也創刊出版。主編的責任使我焦頭爛額,因為没想到出版一種刊物竟需那麼多的精力和花費,而且那時公高底亞連郵局都還没有。

因為我提倡的正是時候,所以得到許多人的鼓勵。我還存有許多信件,包括五位樞機和多位文藝界及藝術界領袖的賀函,這些都可説明其迫切需要性。

慢慢地這份雜誌便推銷開了,也獲得教會批准,這要歸功於比乃提(Pinetti)博士的大力支援。第一次大戰也撑過去了,迄今已三十六年了。(編者按:第二次大戰也撑過去了。)

本堂神父本不適合讀書人,但也可抽出一些時間從事研究,尤在農忙時。我原想寫些辯護宗教的書,後因時代主義的書列為禁書,為了避嫌,開始研究藝術。

我從小就喜塑像,也結識了幾位雕刻家以便請教,熟能生巧,偶爾也得過奬,受到專家鼓勵。(圖見8頁

我也寫過一本書:「神職人員對藝術的認識」,銷路還不錯。教宗碧岳十世送我一張簽名照,寫著:「給極可愛的神子剛神父,希望你的大作受到歡迎與閱讀,賜你宗座遐福,一九○六年十二月二日,教宗碧岳十世。」我把這張照片加印於再版的首頁。

不久再版時,更名為「藝術研究」,接著又發行了許多版,後經我弟弟若望主教修訂後,竟被許多修院及中學採用為教科書,因此賺了不少錢。我還記得當我把幾千里耳遞給爸爸時是多麼心滿意足!

我還寫了一本「十字架的藝術價值」,第一版很快便售罄。

閱讀更多:回《剛恆毅樞機回憶錄》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