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
主曆2019年11月3日
課程公告
※ 《得撒洛尼後書》/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11/12(週二晚上 7:30~9:00)
地點:長安天主堂,教堂二樓。
地址:台北市林森北路73號長安天主堂(近捷運淡水線中山站3號出口,板南線善導寺站1號出口,步行約九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請欲參加之「新學員」先來信(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常年期 第三十一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稅吏匝凱
【福音:路十九1-10】
1 耶穌進了耶里哥,正經過的時候,2有一個人,名叫匝凱,他原是稅吏長,是個富有的人。3 他想要看看耶穌是什麼人;但由於人多,不能看見,因為他身材短小。4於是他往前奔跑,攀上了一棵野桑樹,要看看耶穌,因為耶穌就要從那裏經過。5 耶穌來到那地方,抬頭一看,對他說:「匝凱,你快下來!因為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6他便趕快下來,喜悅地款留耶穌。7 眾人見了,都竊竊私議說:「他竟到有罪的人那裏投宿。」8 匝凱站起來對主說:「主,你看,我把我一半的財物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9 耶穌對他說:「今天救恩臨到了這一家,因為他也是亞巴郎之子。10因為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經文脈絡】
從常年期第十三主日開始,主日彌撒的福音都是選自路加福音的「旅程報導」(路九51-十九28)。這個主日福音的內容是耶穌由加里肋亞前往耶路撒冷路途中的最後一個故事,敘述耶穌來到耶里哥,在城中和一個名叫匝凱的稅吏長相遇的經過。
耶里哥
「耶里哥」位於約旦河下游,死海以北約十公里處,距離海平面以下260公尺。由於這個區域水源豐富,是猶太曠野地區最適合人居住之地,這個城市從一萬年前就有人居住,直到現在未曾中斷。因此耶里哥是全世界最低、可能也是最古老的城市。在耶穌時代,耶里哥城的地位十分重要,是虔誠的猶太人由加里肋亞前往耶路撒冷必經之地。耶穌進入這座城市之前,先治好了一個乞討的瞎子(路十八35-43),接著在城中和匝凱相遇。
稅吏長匝凱
福音對這個故事的主人翁介紹的頗為詳盡。這人名叫「匝凱」,這是一個猶太名字,從語源學來看,具有「潔淨者或無罪者」的意思。他不僅是稅吏,更是一個稅吏長,顯然他的職業成就很高,帶給他不少財富,使他成為富有的人。
渴望認識耶穌
匝凱一定聽過有關耶穌的事蹟,但並不認識祂,因此「想要看看耶穌是什麼人」。路加這樣的描寫顯示了人的基本特質:「尋找」以滿足「內在渴望」。他的渴望和黑落德王的好奇心不同(參閱:路二三8),為了實現願望,他必須克服先天的限制(身材短小)和外在的阻撓(人多擁擠),不顧自己顏面地爬到野無花果樹上(福音經文的「野桑樹」是錯譯)。
超出預期的回報
匝凱想看看耶穌,為了突破人群阻擋,不得不爬上枝葉茂密的樹上;然而在人群簇擁推擠之下行走的耶穌,卻一眼就看見了他,並按著匝凱的名字呼叫他,要他快從樹上下來。耶穌顯出超越人性的洞察力,具有知曉一切的知識。匝凱費心「尋找」所得到的回報,遠遠超出預期,他不僅看見耶穌,耶穌甚至開口向他說話:「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耶穌曾說:「你們找,必要找著」(路十一9),這句話在匝凱身上得到應驗。
救恩
耶穌話中的「今天」、「必須」等詞,都是聖經中談論天主救援的特殊用語,主耶穌中斷自己的旅程,為了「留在」(住在)匝凱家中「作客」。匝凱立刻回應耶穌的要求,由樹上下來,喜悅地打開家門款待耶穌。匝凱的喜悅反映出路加福音一貫的獨特信念:天主臨在的場合,人心必然歡喜雀躍。
挑戰與考驗
匝凱幸運的經歷卻激怒了另一群人,他們竊竊私議說:「他(耶穌)竟到有罪的人那裏投宿。」這些人一方面因為匝凱的身份職業斷定他是公開的罪人,另一方面批評耶穌和這種人接近往來的態度,使祂也成為有罪的。這些人正是「法利塞人和稅吏比喻」中所提到的「自以為義」的人(參閱:路十八9),他們對匝凱與耶穌的批評,大概反映了初期教會基督徒常常經驗到的猶太人的攻擊,而匝凱的行動教導基督徒,面對困難與考驗時應該堅持的態度。
相遇的結果:悔改
在眾人竊竊私議的情況中,匝凱站起來對耶穌說:「主,你看,我把我一半的財物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匝凱從一個常常利用職務收斂不當財富的人,轉變為關心窮人慷慨施捨的人,這種全新的倫理抉擇顯示他徹底的悔改。這是和耶穌相遇的結果。
救恩隨著耶穌來臨
面對匝凱的悔改宣告,耶穌回應說:「今天救恩來到了這一家。」這句話和前面耶穌對樹上的匝凱所說的話類似,耶穌的臨在就是救援的開始。「今天」開始的救恩使匝凱重新發現存在的意義,幫助他相信耶穌、恩待近人。
亞巴郎的子孫
耶穌說明匝凱得到救恩的理由:「因為他也是亞巴郎的子孫。」匝凱是猶太人,就血緣來說,他本是亞巴郎的子孫,但就其生活方式而言,他屬於「以色列迷失的羊」。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使他們能實現和猶太身份緊密相連的權利與義務。這正是發生在匝凱身上的事,他結出了「與悔改相稱的果實」(參閱:路三8)。
【綜合反省】
路加藉著這個故事向讀者們講述耶穌的生命「道路」,祂來是為了召喚罪人悔改。今日的讀者應該非常容易在匝凱身上看見自己,並且體認到應該效法他,為了看見耶穌,而盡一切努力克服任何阻擾或困難,不可對耶穌的邀請聽而不聞。
匝凱並非因為先悔改,而得到耶穌的喜愛;而是先經驗到耶穌主動顯示的慈愛,被感動而悔改。因此我們即使因為自認是罪人而感到不配,仍要盡情款待耶穌,好使自己被感動而走上悔改之路。如此我們也會聽到耶穌對我們說:「今天救恩到了這一家。」
第二篇:在中國耕耘(一九二二-一九三三)
一九二七年
(六)祝聖禮後
祝聖禮畢,接受許多盛大慶祝後,我陪中國主教到亞西西、勞來道、馬才拉達、巴都瓦等地朝聖。又到伍地乃參加真福和德理逝世六百週年大會,他曾於元朝在華傳教十六年。此後,我們又到法國及比利時拜訪。所到之處,都受到盛大歡迎。(圖見73頁)
代表傳教具體成果的中國主教們,飲水思源,乘此良機,向傳教基地的國家、修會及善會,表達了他們的感激和思念。
在義大利期間,中國革命正在沸騰中,消息傳到歐洲,常被人誇大曲解,因此我決定先提前趕回中國。我於正月二十六日登上日輪。米蘭外方傳教會總會長送我上船;他在最短的時間内,準備在他們地區劃分駐馬店本籍教區。他們皈依的人數越來越多,証明外籍聖統也能表現不俗。
二月二十二日到達香港,曾和華南的主教協商在香港成立總修院之事。
聽説上海成立了革命中心。為了避免政治困擾,我想繞過上海,直接乘船到天津。上船後發現有人在搬運軍火上船,為了不讓教宗代表和軍火有任何聯想,我立刻換了另一條船直達天津。於三月二十八日終於回到北京。
除了成和德主教到美國一行外。其他五位主教於聖枝主日以前都回到自己的任所,分別受到熱烈歡迎。
- 漢口教區繼位人
漢口田瑞玉代牧逝世後,繼任人選頗費周章。因為漢口是文化、政治和商業中心,三鎮共九百萬居民。面對排外和共黨威脅。漢口教區是委託方濟會威尼斯及特蘭省管理,只有三十位教士,找不出足以擔當大任的人選,只好請西安代牧希賢主教為漢口「署理」主教。我看他工作很稱職,就請傳信部任命希主教(方濟會士)為漢口正式代牧。傳信部循例徵求方濟會總長同意而遭拒。我仍堅持己見,寫信給方濟總長:「你怕得罪威尼斯省而拒絕同一修會──瑪蓋省的希主教的任命。你是以修會立場考量,我認為並不重要。應以漢口教區利益為優先,修會和教會榮辱與共。應以整個修會為重,何必為了小事去爭執……」
一九二七年一月二十六日終於正式任命希賢主教為漢口宗座代牧,他竭力粉碎了共黨陰謀,不但成功地挽救了漢口教區的事業,也挽救了其他教區事業。(希主教於一九四四年盟機轟炸漢口時遇難)。
- 巡視獻縣
五月六日從北京乘火車到泊頭鎮過夜,睡在舖有草蓆的木床上,倒也習慣了。次晨騎馬往獻縣出發,田間充滿了春天氣息。經過五十公里路程,於傍晚到達主教公署,歡迎場面浩大──鞭炮聲、鼓聲、中西樂,一片旗海和人海。(圖見59頁)
獻縣教區組織完善,屬耶穌會法國之香檳省。劉欽明主教德學兼優,做事積極。十一日開始改乘中國轎車,巡視整個教區。在二百五十公里的旅程中唯一的困擾是大狂風──黃沙漫天,有一次在野外大家緊圍一齊避風。十三日到達縣府所在地冀州,受到軍禮歡迎。
一路上看到窮苦而純樸的農民,他們的知足常樂和富人的貪多無厭形成了顯著的對比。我們參觀了拳匪之亂的紀念碑,有三位法籍耶穌會士及二千多位教友為主殉道。劉主教稱讚他們可與羅馬地窟中殉道者媲美。
- 不畏拳匪的殉道者
談天道神父敍述了一些當地殉道事跡:
(一)一群貞女和婦女,怕落在拳匪手中受辱,女扮男裝,面部塗黑,拿起菜刀和鎌刀,大喊大叫地衝出去,拳匪發現她們真面目後,不覺捧腹大笑,立刻砍殺起來。
(二)任德芳和湯愛玲二位神父,一左一右坐在祭台前,面對約一千名男女老幼,大家齊念早課及「籲告吾主」,念畢,神父在槍聲中站起來給大家赦罪,拳匪進來盲目開槍……
(三)一少婦和二子都被捕,拳匪問十歲長子是否教友,長子答是,一刀下去,頭落母親腳下。再問九歲次子是否教友,小孩合掌跪地,注視母親,母親泣不能語。手指蒼天,孩子會意了,馬上回答:「我是教友。」一刀喪生。
(四)李家莊有六十六名教友被集合起來,拳匪們決定活埋這些婦女和兒童,挖一大坑,有的被推下,有的自動跳下。有一嬰兒要奶吃,媽媽說:「到天堂再吃吧!」另一小孩抱怨媽媽為何要蒙他的頭,媽媽説「等會兒就會看見天主。」另一小女孩問媽説:「妳死了,我該怎麼辦?」媽媽答:「別擔心,乖乖,你跟我一齊到天堂。」填土開始,沙土埋到背、胸、頸、頭……最後聽到喃喃感人的經文:萬福瑪利亞……今祈天主及我等死候。
經過那極崇高殉道者的聖地,我非常感動。教會有了這樣英勇花朵,增加了我未來的信心!
我來到趙家莊訪問,萬人空巷,歡迎場面空前盛大,全村都是教友,是未來中國教區的中心。我示意來訪的教友代表就坐,代理本堂楊神父説不妥,我告訴他待中國教友要和待歐洲教友一樣才對。他馬上說:「若在羅馬,就照羅馬習慣生活。」我為息事寧人不再勉强。但我心中還是不服。
我從趙家莊,經威縣、彰德再轉到正定教區。一群教友手拿兩面法國旗歡迎我。坦白説,我更喜歡中國旗。外國旗幟飄揚在革命的新中國上地上,會誤認教友出賣祖國。
獻縣的戴神父(Wieger)是位學者,寫了一篇有關中國革命混亂局勢的文章,多處諷刺中國人,認為中國革命是可笑之事,而同樣的愛國思想在外國則會受到表揚。我客氣地恭維了他幾句後,提醒他,要注意中國革命的遠因──列强侵略中國。他也承認某些條約不合理。我請他再寫一篇,説明中國革命的理論,這樣可以證實我們不是迎合列强。他勉為其難地答應了,可是,不知為何始終没有兌現。
一九二七年是中國革命動盪不安的一年。廣州的國民政府已控制了華南,戰事逐漸移向華中。
國民政府下令尊重傳教士與教堂,但常不能控制軍隊的蠢動,尤其不能控制那些被愛國主義與共產主義麻醉的青年。愛國主義並不可怕,因為思想會澄清的,而宗教鼓勵中國人愛國。倒是唯物的共産主義就難以捉摸了。他們攻擊教會原因有二:
(一)指控傳教士根據不平等條約替他們外國政府服務,以達到帝國主義的目的。並巧妙地引證歷史,也僞造事實
(二)共黨宣稱宗教是迷信,是麻醉人民的鴉片,並説傳教士以教義迷惑人民,而中飽私囊,使自己更有權勢。
福州、南京、金華、蕪湖、長沙、永州、雲南、寧夏、成都、漢口、上海、汕頭、武昌、九江、貴州、餘江、廣州等地不斷傳來教難的消息,耶穌會士法籍屠藝烈和義籍翟光潮兩位神父甚至送了命,法、意公使要了三萬銀元賠款被耶穌會拒收──值得喝采!我一方面向有關的主教們寫信慰問,另一方面抗議外交部未能盡好保護之責。傳信部也表達了關切,並讚賞傳教士的堅守崗位。
我於四月二十五日向全國教會首長寫了一封公函,以保祿的「我們被人咒駡,反而說祝福的話;被人迫害,就當忍受」(格前四12 )為題,向他們表示,我們要聯合在一起,抗拒暴行,要不斷祈禱,不氣餒地等待這場風暴的掠過。中國是文明古國,軍政首長洞悉自己的職責和國際公法,風暴過後,真相將大白,我們會變成中國人的知心好友,我們也要和中國人一齊參加復建新中國的工作。此外我也傳達了傳信部的指示,非萬不得已,不得擅離職守。
閱讀更多:回《剛恆毅樞機回憶錄》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