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受洗節

主曆2020年1月12日

 


課程公告

※ 《哥羅森書》/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2/4(週二晚上 7:30~9:00)

地點:長安天主堂,教堂二樓。

地址:台北市林森北路73號長安天主堂(近捷運淡水線中山站3號出口,板南線善導寺站1號出口,步行約九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請欲參加之「新學員」先來信(該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郵件外掛保護。要顯示它需要在瀏覽器中啓用 JavaScript。)或來電(02-23112042)思高中心報名,謝謝。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中文聖地網站

思高聖經洽購

思高臉書專頁

思高中心Line官方帳號


主受洗節

林思川神父執筆

耶穌受洗

【福音:瑪三13-17】

13 那時,耶穌由加里肋亞來到約但河若翰那裏,為受他的洗;14 但若翰想要阻止他說:「我本來需要受你的洗,而你卻來就我嗎?」15 耶穌回答他說:「你暫且容許吧!因為我們應當這樣,以完成全義。」於是若翰就容許了他。16    耶穌受洗後,立時從水裏上來,忽然天為他開了。他看見天主聖神有如鴿子降下,來到他上面; 17    又有聲音由天上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節日簡介

「耶穌受洗」、「加納婚宴」和「賢士來朝」原本都屬於主顯節慶祝的內涵,這個事實雖然在彌撒經文中並不明顯,但卻清楚地表現在「時辰祈禱」之中(參閱:主顯節第二晚禱謝主曲的對經)。在上世紀末的禮儀革新前,教會為隆重的慶祝主顯節,制訂「主顯八日慶期」(Octave),在第八日慶祝耶穌受洗。雖然禮儀革新之後只保留了復活節和聖誕節的八日慶期,但也明訂在主顯節後的主日慶祝「耶穌受洗節」,作為聖誕期的結束和常年期的開始。

經文脈絡

瑪竇福音的作者在頭兩章敘述耶穌童年故事,由第四章17節開始報導耶穌的公開宣講,並在這兩段經文之間安插六個簡短的敘述單元作為過渡性的準備,包含:若翰洗者的出現(三1-6)、他的宣講(7-10)、預告默西亞的來臨(11-12)、耶穌在約旦河受洗(13-17)、耶穌受試探(四1-11)以及耶穌回到加里肋亞(四12-16)。前三個單元談論若翰,後三個講述耶穌。福音作者非常巧妙地根據初期教會基督徒的觀點將這兩位連結在一起,使讀者的眼光逐漸由若翰轉移到耶穌身上。這個主日的福音就是有關二人相遇的精彩報導,重點是耶穌受洗的情況,也就是這個主日慶節所慶祝的核心內容。

瑪竇和馬爾谷的差異

瑪竇認識馬爾谷有關耶穌受洗的報導,他以馬爾谷的敘述為基礎,但也做了雙重的改變:第一,他加入一段耶穌和洗者若翰之間的談話(14-15);其次,天上的聲音不再以第二人稱的方式稱呼耶穌(「你」是我的愛子),而是以第三人稱的方式(「這」是我的愛子)。瑪竇的編寫使這個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件成為一種公開的宣告。

耶穌的決定

在若翰洗者出現宣講之時,「耶穌由加里肋亞來到約旦河若翰那裡」,目的是「為受他的洗」(13)。這樣的敘述清楚顯示,這是耶穌刻意選擇的一條道路,也因此展開祂和若翰之間的談話。

耶穌與若翰的對話

福音作者報導若翰企圖阻止耶穌前來受洗,我們可以由兩個角度來解釋這個情況。從經文的脈絡來看,若翰先前便已承認自己完全居於「更強者」之下(瑪三11),因此他自認「需要受耶穌的洗」(14)。這個解釋預設洗者若翰認識耶穌,並承認祂就是「將要來到那一位」。

從具體的教會生活來看,這段經文的目的大概在於除去初期基督徒團體的疑慮:接受若翰洗禮的人必須承認自己的罪過(瑪三6),那麼為什麼完全無罪的耶穌,竟然前來接受若翰的洗?接下去耶穌回答若翰的話,便提供了最好的解答。(其實瑪竇福音中含有許多類似的護教性的因素;請比較:瑪十九17和谷十18;瑪二六61和谷十四58)。

天主的旨意

耶穌要若翰「暫且容許」,好能夠「完成全義」(15)。這是瑪竇福音常用的表達方式,說明天主的救援意志的實現。耶穌接受若翰施洗,表達祂完全遵從天主的旨意,並且和人民站在一起。耶穌的行動也成為最佳榜樣,鼓勵基督徒完全實現天主所要求的義德。

天上出現的異象

福音並未詳細記載耶穌受洗的過程,卻將讀者全部的注意力導向「顯現的過程」。耶穌由水裡上來時,「忽然天為他開了」(16),這是生動的聖經象徵語言,顯示天主子默西亞帶來了救援(瑪三17)。透過裂開的天空,耶穌「看見天主聖神有如鴿子」降臨自己身上。熟悉舊約的瑪竇福音讀者一聽到這樣的敘述,立刻能聯想到先知的預言應驗:聖神將充滿默西亞(依十一1-2,六一1;路四18)。「天上的聲音」也間接影射依四二1的經文,天主在祂所喜悅的僕人身上「傾注了聖神」(參閱:瑪十二18);「鴿子」形象的出現則加強聖神降臨的真實性。

天上出現的聲音

除了這些可見的異象之外,從裂開天上還傳來可聽見的聲音,這毫無疑問是最關鍵的部分,因為這是天主關於耶穌的宣告:「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17)這句話也是影射依四二1中有關天主僕人的話語,天上的聲音沒有採用先知書中的「僕人」,卻直言「兒子」;耶穌也並不是「被選的(僕人)」,而是「被(天主所)愛的(兒子)」!(參閱:詠二7)這個宣告反映出古老教會的信仰,相信默西亞就是天主子,祂現在即將開始實現天父派遣的默西亞性使命。

【綜合反省】

耶穌在開始公開生活之前受洗,是一個獨特的事件,具有高度的救援歷史意義以及基督論的意義。瑪竇藉著敘述這個事件,將耶穌身份的秘密呈現在讀者眼前。這是一個天主安排的事件,整個事件的意義從天主開始,藉著從天降下的聖神臨到耶穌身上,天主把祂當作自己的愛子介紹給大家,使祂開始默西亞工程。

由神學看來,耶穌受洗時「天主聖三」同時出現並非偶然,這個形式在福音的結尾正式成為基督徒受洗的禮儀形式。復活的耶穌命令門徒繼續完成祂的默西亞使命,「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受洗。」(瑪二八19)。

top


第二篇:在中國耕耘(一九二二-一九三三)

一九三一年

八月十七日我返抵北平,立刻展開工作。

公進會長陸伯鴻和另一位教友劉俊卿爵士對中華民國新憲法第二款:「尊重各宗教自由」貢獻良多。現在終於能夠由中國人和中國政府直接談判宗教的合法權利,不必再勞駕外籍傳教士和外交部打交道了。

中國局勢仍然混亂不安,數位將領反抗中央,另外,赤禍繼續蔓延。但南京政府主席蔣中正不愧為中流砥柱,他正採取必要的平亂措施。

我們仍以忍耐、愛德和英勇的態度面對磨難。共黨和土匪在政府勢力達不到的地方作威作福。至今仍有七位傳教士落在土匪中。他們要求巨額贖金,但是我們無法回應,否則也就等於鼓勵他們。我的心情雖很沉痛,然而為了杜絕更大更廣的勒索,有時須要付出較小犧牲。

這時,長江氾濫成災,兩湖、江西、安徽等地教會災情慘重。我們全力展開救災濟民的工作。

天主教在中國現代思想中,是否產生過幾位受人重視的學人、哲士或作家?人人都說馬相伯是位著名學者與司鐸,但他僅是位文學家而非思想家。據我所知,他不曾撰寫過一本為中國人閱讀的護教著作。在文化園地裡我們尚在牛步。

胡適認定基督思想不能立足中國。他錯了,他未洞悉天主教神秘默化的力量足可改變文化,更新文明。

我們所歸化的教友多為下級社會人士──有的為得到外交保護,有的為物質利益,打不進中上階層社會。當然也有些知識份子教友,給教會增色不少,他們多是來自古老教友家庭,尤以上海教區最為顯著。我們急需精通固有文化的護教作家,以闡明信仰真諦,創造有利的公教氣氛,否則不易使中國歸化。「中國教區、修會與神哲學院的創立,正是為未來美好的遠景做準備。」

耶穌在世巡行各處,施恩行善,許多人不是為精神,只是為肉體才尋找耶穌。然而,一般而言,最初可能是本性的,而後經過教義的薰陶和聖寵的默化,使本性的動機變為超性的了。中國有些冬季要理學校,免費供給食宿。法國保教權吸收了一些犯法之徒。有人為了特殊利益而領洗。這種方法若大量採用就會產生不良影響,尤其後續工作若有疏失,會造成很多教友的疏離感。若用這些金錢去建立傳教事業,像教堂、學校、醫院等則會更好些。

傳教事業不是只靠祈禱就能建立起來的。傳信善會,聖嬰會,聖伯鐸聖保祿等善會所能給予中國教會的補助也很有限。中國教友大多認為教會有錢,只知要錢,不會捐獻。目前已有轉機,自養的觀念日趨成熟。


 

日本地狹人多,壓力日眾,霸佔台灣和朝鮮之後,又覬覦東三省。趁中國政府因內戰、共黨、和水災而正焦頭爛額之際,於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夜晚閃電佔據了東北三省各重要之軍事和商業據點。中國政府採不抵抗政策,並向國際聯盟申訴,後者也因經濟問題而自顧不暇──這也早在日本預料之中。

各國的外交人士對衝突的道義問題多不重視,他們只重視事實與勝利,雖然自知這樣下去將會越演越烈。只有天主教會具有公義與人性的永恆不變原則,早已看出這幕悲劇很快就會過去。

九月二十七日,日本新聞社聲稱,在日軍行動前夕,東北的天主教美籍傳教士(撫順瑪利諾會)在瀋陽集會,鑒於地方政治不安而有意請求日軍保護。我馬上進行查証工作,撫順教區負責人親到北平堅決否認。因此我在「平津日報」發表聲明,嚴詞斥責日本新聞社的電訊為荒謬子虛。這家報紙刊登了我的聲明,也給予教會好評。

這一年教會仍受到土匪和共黨的磨難。漢中教區的十二個縣或被土匪佔據,或在危險邊緣。漢陽、漢口以及其他被共黨蹂躪的地區民眾,由於目睹教會的無比愛心,對教會非常推崇。在這場災禍過後,不少人表示願意信仰基督。這是自該教區成立以來從未發生過的現象。

我於五月二十日到達興安,為被土匪殺害的邵監牧(Soggiu)舉行隆重葬禮,陝西主席楊虎城也派代表參禮。老河口的恩利濟主教於五月十五日也被共黨逮捕,四個月後被釋放,因健康極壞而去醫院療養,於十一月二十六日安息主懷。

此外,在吉安、安慶、宜昌也有不少傳教士傷亡的報導。

傳教士的生活可分為祈禱、讀書與工作。讀書是過程,而非目的。但文化能引起人的興趣,可啟發理智去承受信德的恩賜。

傳教策略可以質量並重,雙管齊下。質的策略是指思想的征服──皈依知識份子和領導階層;而量是指歸化一般大眾──給窮人傳福音。

耶穌要我們作世界的光及地上的鹽,給不同的聽眾用不同的言語去往訓萬民。聖保祿引用人文思想,把聽眾引到「未識之神」。初期教會偉大護教學者輩出。教父們與聖師們的學識與啟示並行不悖。聖斯定是主教和神學家,堪稱最偉大的傳教士。他的「天主之城」──傳教總綱,利用人文學識為上主真理服務。本篤會和耶穌會也都表現不俗。

北平和遠東宗主教蒙高維諾曾把聖詠譯為本地話(蒙古語?)又為修士們教授拉丁文。利瑪竇、利類思、湯若望、南懷仁和其他耶穌會士,都學有專長,一到中國,便對中國的文化與經書勤力學習,以知識份子與貴族的皈依為主。曾試穿架娑,效果不彰;馬上改穿儒服,以便接近士大夫;終於打入皇宮。我希望利瑪竇寫的「天主教傳入中國史」(中義文都有)能廣為流傳,其中有歸化知識份子的經過。

目前中國革命後,努力消除文盲,讀書風氣大增,也有不少宣傳無神、色情及反宗教的書籍。我們應打開一條通路,利用文化作工具,讓中國人瞭解自由真諦。

上海震旦大學,天津工商學院,和北京輔仁大學都發揮了不少作用。印刷事業方面,有上海土山灣和北平慈母堂,後來又在獻縣、北平、香港、兗州、青島、煙台、漢口都相繼成立了印刷廠。此外天津和北平的益世報也都發揮了作用。假如我們不及時趕上中國的思想潮流,將冒太遲的危險。

在中國的傳教士,尤其中國神職界,在文學、社會和科學知識方面應具有一般中國知識份子的水準才會被人尊重。這不亞於名利方面的吸引力。

公教進行會和公教教育聯合會也能給予青年學子最佳服務。利用更多的文化事業去宣揚福音,可讓中國人對宗教的偏見一掃而空。當然,文化傳教只是方法,耕耘和灌溉算不了什麼,只有天主才能使其成長。我們用了文化方法之後,再配以祈禱和忍耐,到時候自然會水到渠成。

閱讀更多:回《剛恆毅樞機回憶錄》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