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神降臨節

主曆2020年5月31日

 


課程公告

※ 《哥羅森書》/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報名學員敬請留意群組通知(週二晚上 7:30~9:00)

地點:長安天主堂,教堂二樓。

地址:台北市林森北路73號長安天主堂(近捷運淡水線中山站3號出口,板南線善導寺站1號出口,步行約九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請欲參加之「新學員」先來信(該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郵件外掛保護。要顯示它需要在瀏覽器中啓用 JavaScript。)或來電(02-23112042)思高中心報名,謝謝。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中文聖地網站

思高聖經洽購 

思高臉書專頁 

思高中心Line官方帳號 



聖神降臨節

林思川神父執筆

聖神:耶穌生命的果實

【福音:若二十19-23】

19 正是那一週的第一天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 20 說了這話,便把手和肋膀指給他們看。門徒見了主,便喜歡起來。 21 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 22 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 23 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存留誰的,就給誰存留。」

聖神降臨的聖經傳統

就如有關耶穌升天的故事一樣,一般基督徒對於聖神降臨所有的生動想像,大多來自於宗徒大事錄的記載。因此每年在聖神降臨節彌撒中,信友們都一起聆聽路加對於五旬節事件的生動報導。不過四部福音之中,談論聖神最多的則是若望福音,只有若望福音的作者傳給了我們有關聖神降臨的敘述。若二十19-23雖然只是短短的五節經文,卻含有四個主題:復活顯現、平安的祝福、派遣門徒以及賜予聖神。

復活主的顯現

若望福音二十章敘述耶穌在復活日的清晨首先顯現給瑪麗德蓮,接著在當天晚上又顯現給(十一位)門徒。福音作者如此安排所蒐集到的傳統材料,目的在於盡可能的拉近復活事件和顯現的經驗;基於同樣的理由,若望福音報導復活的主在第一次顯現給門徒時,便把聖神賜給了他們,目的就在於強調復活、顯現、和賜予聖神是同一個事件。

福音敘述耶穌顯現時,門徒所在之處門戶緊閉,復活的主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突然出現在他們中間。這種出現的本身就是一個奇蹟,顯示復活後的耶穌不再受任何物質的限制。祂的存在方式和一般人完全不同,能夠穿越緊閉的門戶而突然出現,這一切顯示出祂已復活,而在場的門徒自然就成為復活的見證人了。 

平安的祝福

復活的耶穌對門徒說的第一句話,是祝福他們平安!這種祝福本是日常的生活用語,猶太人見面時以平安彼此問候(路十5),分手時則彼此祝福平安(宗十五33)。但是毫無疑問地,這段福音經文中的平安的祝福,並非只是日常問候而已,而是有其更深的意義。

經文中強調門徒因為害怕猶太人,所以躲在門戶緊閉的屋內,因此,耶穌對他們的祝福,直接的目的便是要去除他們內心的恐懼不安。在祝福平安之後,耶穌隨即把自己的手和肋膀的傷痕顯示給門徒,這麼做的目的在於使門徒確認祂就是被釘的耶穌,但同時也清楚的表達出,祂的問候事實上是一個復活的祝福、含有救恩意義的祝福。

復活的基督就是被釘的耶穌,祂是真正平安的保證與賜予者。唯有耶穌能夠賜予人真正的、深沈的平安。「平安」是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死亡以及復活所帶來的決定性救援效果,這個效果立即在門徒身上反應出來,他們因為看見了「主」而歡欣喜悅,一切擔心害怕都煙消雲散。 

派遣門徒

復活的主給予門徒一個使命,就是使他們分享自己由父所得到的派遣:「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經文並未明確指出派遣的對象或目的,因此這句話的主要意義在於指出賦予「權能」,說明門徒的教導就是耶穌的教導,二者同樣重要。

如果我們把這個派遣放在整個苦難敘述的脈絡中,便更能夠瞭解其意義:在最後晚餐中,即將面臨苦難的耶穌為門徒洗腳,教導他們要效法祂而彼此服務(若十三15-1620);現在復活的主派遣門徒去執行天父給予祂的派遣,意思就是要他們現在開始去執行這樣的服務。歷史中的耶穌已給門徒立下榜樣,如今復活的主派遣他們按著自己立的榜樣生活,並且如此教導萬民,同時也賜給他們完成這個派遣的權能,而這個特殊權能的保證就是「聖神」。

賜予聖神

耶穌藉著向門徒噓氣而把聖神賦予他們,門徒們憑藉聖神的恩惠為信仰團體服務,福音經文用「赦免罪過」來綜合門徒的派遣。在初期教會傳統中,「聖神的恩賜」和「罪過的赦免」一直是彼此相連的概念,這一點在洗禮的施行中表現的最為清楚(宗二38)。教會團體具有赦罪的權柄,其最後的基礎便在於耶穌的死亡與復活,祂的死亡與復活帶來真正的、徹底的罪赦。復活的主把聖神賜給門徒,使他們能赦免人的罪過,意思就是把自己經由死亡與復活所帶來的勝利果實,完全交付給門徒,要他們把這救恩的果實分享給普世萬民。

綜合反省

若望福音有關聖神降臨的報導,雖然不像宗徒大事錄那般生動,卻一樣具有深刻的啟示。領受聖神就是領受耶穌的死亡與復活所帶來的果實,在聖神的感動之下,基督徒看出耶穌的死亡與復活是一個整體的奧蹟,也分享這個救恩奧蹟的成果:得到罪過的赦免,和天主和好。

top



第三篇:在羅馬服務(一九三三-一九五八)

一九四九年

一月二十四日,耶穌會省會長兼河北景縣教區副主教蒲敏道神父來傳信部,向我報告了中國飽受磨難的消息。他準備回到自己的傳教區去。當我提醒他可能為主殉道時,他說這將是上主的恩賜。他離去時,面露笑容,眼望上天。其他無數的傳教士,也都抱著同樣的志向。

基督在世講道時,使用猶太文或敍利亞文。而使徒們出國傳佈福音或舉行禮儀時都使用通行的希臘文和拉丁文。因此,民衆很容易接受這宗教。但東方語文和西方語文截然不同,彼此如何適應的問題討論了多年。

一二一五年的拉特朗大公會議中,准許按照不同的禮儀和語文,舉行禮儀和聖事。北京總主教蒙高味諾在一三○五年的信中,提到他有特許,用本地語文(韃靼文)舉行彌撒。教宗保祿五世曾准許使用中文舉行聖禮,而耶穌會士利類思神父曾將彌撒、禮規經和日課經都譯成中文,但並未付諸實行。後來傳信部從一六五八到一七八七年曾多次討論使用中文禮儀問題,但均未有定論。最後在今年三月八日傳信部才正式通過准予使用中文舉行禮儀。兩天後,教宗正式批准。重要內容如下:

(一中國神職人員應學拉丁文以便舉行禮儀或與羅馬通信。但應減輕其分量,以便騰出時間學習中文。

(二准許中國神父用中文舉行彌撒聖祭,但常典之默禱部分仍用拉丁文。

(三傳信部負責翻譯中文(現代語體文彌撒的工作。

這個人口佔全人類四分之一,而全國文字統一的偉大中華民族,今後在參與莊嚴的彌撒聖禮時,能夠了解其中涵義。

今天,我在羅馬聖女雅妮大堂裡,為中國駐教廷公使吳經熊博士的千金主持婚禮,新郎是一位中國外交官。吳博士伉儷的身旁,由其衆多子女圍繞著。全體參禮的中國親友都恭領了聖體。

聖女雅妮倩美的肖像,閃耀在堂後的嵌石壁畫裡。在這座古老聖堂裡舉行這次婚禮,別具意義:它使中國初生的教會,與古代羅馬初生的教會,互相銜接起來了。

如今面臨內戰破壞的中國,只有一樣東西屹立不動,那就是中國儒家的倫理道德觀,接受著公教信德眞光的照耀。

吳博士做了十九年新教徒,由於敬愛聖母的緣故皈依了天主教,成了模範教友。面對崇拜偶像的指責,他經過長期思考之後,結論說:「敬禮聖母是辨別教會真僞的試金石。

我常到中國駐教廷公使舘用晚餐,有幸能與吳公使全家──包括十二個子女一起念玫瑰經。我也看到一些應邀前來用餐的老傳教士,看到這種敬禮聖母情景,感動得流淚。(圖見219頁

219頁圖


我與雷鳴遠神父曾有過幾次接觸,使我覺得他確實是一個屬於天主的人,一位像聖保祿那樣的傳教士,能從那因循故事裡自拔。他因實現自己的愛德和正義,吃了不少苦頭他也忍受了,並寬恕了同會弟兄們的反對。他甚至連那本攻擊他的小册子「基督在中國」,也沒留意去看。中國傳教方法之能改革,應歸功於他。他可能有時過於褊急──聖人們往往也有這樣情形。他有一顆慷慨的心,一般凡夫俗子無法窺其堂奧。

有一次,他以創辦人身分被邀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益世報會議。修會長上禁止他來北京,我卻准他來,因為這事關係重大。傍晚時分,他非常頽喪的來到公署對我說:

「東堂的會友們說,主教有令,不許我住下……」

「請你去見主教,問他是否收留你,否則就到這裡來,我很高興招待你。

雷神父低下了頭。我知道,要他去見主教,是一件很為難的事,可是他不說一句話就服從了──英豪的服從精神

當他從我房間走出時,我似乎看到他被內心的重荷壓得喘不過氣來。結果,主教收留了他。

聽說敬愛他的人開始辦理他的列品手續。能否實現或何時實現我都看不到了。所以,我願預先為這位傳教士作證,因為我覺得,他實在聖德非凡,而經常有英豪聖德表現。圖見87頁

87頁圖

 

閱讀更多:回《剛恆毅樞機回憶錄》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