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期 電子報 主曆2014年5月8日
《主日福音釋義》 復活期第四主日
《閱讀經典》 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一章
《聖經靈修》 教會的命根-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四)之一
《馨香花語》 主題:心靈交會的喜悅
《聖人傳記》 5月12日聖聶肋,聖亞基畧,聖女多彌諦拉
案頭語
五月份,是屬於母親的月份。在五月,我們慶祝母親節,教會也特敬聖母,訂五月為特敬聖母月。在母親節來臨的這週,就讓聖母媽媽帶領我們,勤唸玫瑰經,為世界祈禱吧!也祝福天下母親,幸福快樂!
課程公告
※《羅馬書》聖經講座/ 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5月13日(週二晚上 7:30~9:00)
地點:思高讀經推廣中心(台北市昆明街96巷8號3樓)
費用:自由奉獻
電話:2370-8790
※《慕道班》
時間:週二下午 3:00~4:00
地點:思高讀經推廣中心(台北市昆明街96巷8號4樓)
講師:伍定中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捐款徵信(請點選)
復活期第四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牧人與羊
【福音:若十1-6 (10) 】
1那時候,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不由門進入羊棧,而由別處爬進去的,便是賊,是強盜。2由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3看門的給他開門,羊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字呼喚自己的羊,並引領出來。 4當他把羊放出來以後,就走在羊前面,羊也跟隨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 5羊決不跟隨陌生人,反而逃避他,因為羊不認得陌生人的聲音。」 6耶穌給他們講了這個比喻,他們卻不明白給他們所講的是什麼。
7於是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我是羊的門; 8凡在我以先來的,都是賊和強盜,羊沒有聽從他們。 9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可以進,可以出,可以找著草場。 10賊來,無非是為偷竊、殺害、毀滅;我來,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
【經文分析】
教會的彌撒經書把復活期第四主日的福音,按著時序編排如下:甲年為若十1-10;乙年為若十11-18;丙年為若十27-30。三段福音的內容都圍繞著「善牧」的主題,人們也習於稱復活期第四主日為「善牧主日」。
就詮釋的觀點來看,這樣的安排並不利於對經文的瞭解,因為現有的分段方式並不是以經文意義為基礎:若十1-18原是前後相連的經文,卻被按照長度平均分成兩段,分配在甲年和乙年誦讀,而丙年的經文原本就是在另外的脈絡之中。就經文的文學形式和內含意義而言,若十1-6是一個「牧人和羊」的比喻,而7-18節則是上述比喻的寓意式的詮釋。本來最理想的方式是1至18節一起誦唸,如果為了避免明年重複這段經文,而一定要分成兩部分,筆者建議在甲年只讀「牧人與羊」的比喻(1-6),至於比喻的寓意式的詮釋(7-18)則保留到乙年誦讀。筆者根據這個理由,在此僅針對若十1-6略做闡釋。(當然,這個建議純粹是基於釋經學的觀點,歡迎禮儀或信理神學專家或任何人提供不同之觀點,彼此討論。)
比喻和具體的生活情境關係密切
「比喻」是福音以及猶太文學中常見的一種文學類型,特色是直接由生活經驗取材,藉助生動的圖像傳達一些特定的意義。由於比喻中的材料是取自於講者和聽者共同熟悉的生活環境,因此當時的聽者對於比喻的含意自能心領神會,無須畫蛇添足地加上任何解釋。但是,由於我們和耶穌生活的時代之間,存在著極大的時空差異,因此我們必須先對比喻本身略做說明。
善牧比喻的生活背景
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多以游牧為生,牧人和羊的關係就是他們每日的生活寫照。牧人尋找水草豐美的曠野處牧放羊群,並就近圍起羊棧。每天入夜時,許多小羊群被牧人趕入羊棧,守衛在羊棧門口看守,牧人則另外睡在帳棚內。我們的經文似乎暗示,許多牧羊人共有一個畜欄。天亮時,牧人經過門進入羊棧走向羊群,呼喚「自己」的羊,把牠們領出來牧放。這是比喻的核心部分,也是正常的情況(若十2-4)。
牧人和竊賊的對比
若望福音的作者給這個比喻安放了一個陰暗消極的敘述「框架」:在第1節和第5節中說到,在牧人之外還可能會有賊和強盜,他們會在夜裡潛入羊棧,企圖竊取羊隻。因此形成了一個牧人和竊賊的對比:牧人由門進入羊棧,看門的守衛給他開門;竊賊則不是由門進入,而是由某處爬入羊棧。牧人按著名字呼喊他的羊,羊認識他的聲音,牧人把羊領出羊棧,並且走在前面,不時發出親切的呼喚聲,羊群則跟隨著牧人來到草場;盜賊的聲音,羊卻不認識,因此非但不跟隨他,反倒害怕而四處逃竄。
善牧比喻在猶太傳統中的背景
這個比喻對猶太人而言是淺顯易懂的,因為在猶太傳統中,類似的比喻多不勝數。舊約聖經不僅一再地用牧人和羊來表達君王和人民的關係(撒下五2),更用來描述天主和人民的關係(詠二三)。若望福音中這個「牧人與羊」比喻,也是在這個傳統背景之下,講述耶穌基督和若望團體(教會)的關係。
若望團體的自我意識
若望團體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羊群,常常面臨各種危險迫害,但是他們卻自稱是天主的兒女(若一12,十一52;若壹三1),有最好的牧人─耶穌基督。這個牧人是「唯一的」,除他以外都是賊或強盜。他們和牧人的關係就如同耶穌和天父的關係一般:耶穌是「父懷裡的獨生者」(若一18),耶穌也是天主兒女的唯一牧人。他們是已經得到救援的團體,只認識一個牧人,這個牧人認識他們每個人的名字,把他們由世界中呼喚出來、聚集在一起,成為「屬於他的人」(若十三1)。他們跟隨牧人耶穌走上救恩之路,跟隨祂回到父家,祂走在前面「給他們預備地方」(若十四2)。
【綜合】:比喻的根本教導
這個比喻的最後一句話是一個未來式的時態,若按字面翻譯應該是:「羊『將』不跟隨陌生人,反而『將』逃避他,因為羊不認得陌生人的聲音。」這個時態使比喻得到一個超越時空的幅度:救援的實現在於召叫與聽從,也就是經由宣講和接受天主聖言。任何時代的信仰團體都面臨若望團體曾經面臨的危險,任何時代都有假先知(參閱:若壹四1-6)。信仰團體要認真的宣講和聆聽天主聖言,同時也要謹慎分辨真實的和虛假的宣講者,方能確保得到真正的救恩。
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
(本系列文章:請點閱)
文:聖文德
譯:韓山城
曠野中微賤者的沉思
一章 上升至天主的階段:
由天主的痕跡:實有瞻仰天主
6 由於上達於天主的階段有六,故靈魂亦有六個官能,即感官、想像、理智、悟性、明達及心靈的最高峯或判別善惡的火花,以便由下而上、由外而內、由暫世而抵達於永遠。這六個官能來自本性,繼而為罪惡所醜化,後又為聖寵所改造,而今則應為義德所淨化,為知識所鍛鍊並為智慧所玉成。
7 人以其原初的本性而言,自受造伊始便有資格休止於靜觀,亦正因如此,「天主安置人在伊甸的樂園內」(創二15)。但人背棄了真的光明而開始趨向於可能變動的美善,從而因了自己的過惡而折損了自己,並因了原罪而折損了整個人類,使人性遭受兩種敗壞,即心靈的無知和肉體的貪慾;使到失明的、被折損的人類坐於黑暗中。除非有聖寵和義德來扶助他克服貪慾,除非有知識及智慧來攻治其無知,便不得見到上天的光明。而這則全賴耶穌基督。「由於天主,祂成了我們的智慧、正義、聖化及救贖」(格前一30)。由於祂是天主的智慧及德能,是滿溢恩寵及真理的降生成人的天主聖言,遂創造了聖寵及真理,意即傾注了愛德的聖寵;這愛德既出自純潔的心、光明磊落的良心和真誠的信仰,故匡正了整個靈魂的上述三種看法。同時,祂又以三種神學、亦即象徵的、本然的及奧秘的神學,傳授了真理,俾使我們靠了象徵的神學而妥善運用有形可見的一切,靠了本然的神學而妥善運用可以理解的種種,並靠了奧秘神學而被提昇至超人意想的出神境界。
8 凡有意上達於天主者,應避免醜化本性的罪惡,而以祈禱來操練上述六個官能,以獲致改造人性的聖寵;又應以善生來取得淨化人心的義德,以默想來得到照耀人心的知識,然後以靜觀來求取玉成人心的智慧。就如非有聖寵、義德及知識無從獲取智慧;同樣,非經由透徹的默想、聖善的生活及熱誠的祈禱無從求得靜觀。就如聖寵是正確意志和透闢理智的基礎;同樣,我們先須祈禱,其次度聖善的生活,再其次集中注意力於透視真理,並因了透視真理而逐步上升至可以覲見至高天主的熙雍聖山。
(未完待續)
教會的命根
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四)之一
林思川
四、啟示憲章對教會的影響(貢獻)
1. 教會的自我意識
啟示憲章一開始說:“Dei Verbum religiose audiens et fideliter proclamans”。天主教主教團出版的中文翻譯為「(神聖的公議會)虔誠地聽取天主聖言,而忠實地宣佈」,也許翻譯為「(神聖的公議會)虔誠地聽取並忠實地宣佈天主聖言」更為清楚明瞭。同一號經文並繼續說明,這個被教會虔誠聆聽和忠實宣講的天主聖言是「救援的福音」─生命之言。
這句話清楚地表達了大公會議與教會的自我意識。通常教會的訓導文件頭幾個字最為重要,清楚地標示出整個文件的主題及所教導的核心內容。因此,我們可以將這段開頭語理解為詮釋整個文件的鑰匙。非常明顯地大公會議願意肯定,天主聖言超越於教會的一切言語和行動之上,並將教會定義為「聆聽的和宣講的」教會。只有在天主聖言中,教會才能認識自己的建立和所擁有的特殊使命,教會必須先成為聆聽的教會,才能真正成為宣講的教會。
雖然,整個文件開始的文字顯示出層次極高的企圖心,可惜整個文件內部並未一貫地保存這個理想。原因在前面已提及,因為要使與會的教長們最後僅有六票反對這個文件,相當程度的妥協是無法避免的。既使如此,這個文件的發佈仍值得大大慶祝,當今教會基督徒合一部部長Walter Gasper甚至說:「即使這個憲章只說了這一句話,也已經值得了,因為這個句子使整個文件成為教會自我認識的根本文件」。
2. 「啟示」的概念
「天主因祂的慈善和智慧,樂意把自己啟示給人,並使人認識祂旨意的奧秘。因此人類藉成為血肉的聖言基督,在聖神內接近父,並成為參與(分享)天主性體的人。」(DV2)
憲章第2號經文談論「啟示」的概念,不再論及與「真理」的關係,而是只單純地強調啟示是「天主的自我通傳」。啟示的本質經過這樣的澄清,對整個憲章產生積極的影響,不僅僅促成大會樂意接受此文件,而且更徹底地改變了教會對於天主聖言的瞭解方式。
教會過去對天主聖言的瞭解一直是「教導性」的,亦即將天主聖言理解為教導人類某種理性無法瞭解的、超性的內涵;現在則轉為「溝通性」的瞭解,強調天主聖言與人的接觸是一種位格和位格之間的愛的溝通過程:「不可見的天主為了祂無窮的愛情,藉啟示與人交談,宛如朋友,為邀請人同祂結盟,且收納人入盟。」(DV2)
3. 更為寬廣的「傳統(聖傳)」概念
天主聖言一次而永遠地在歷史中啟示給人類,並在耶穌基督身上達於圓滿。透過宗徒們及其繼任者(主教們)繼續傳遞給所有民族。啟示憲章在尊重過去的相關教導下,對於「傳統」這個概念做出更為寬廣的表達:
「教會藉自己的道理、生活及敬禮,把其自身所是,及其所信的一切永垂於世,並傳遞於萬古千秋。」(DV8)
因此,啟示的傳播是藉著教會的宣講,這樣的說法自然地引起許多基督教神學家嚴厲的批評,認為天主教會又企圖將教會置於天主聖言之上。然而,文件強調教會所宣講的並非只是「其所是」,而更是「其所信」,這段文字必須在聖神學的背景下方能正確地瞭解。聖神是天主賞給教會的恩賜,因此,教會的宣講也是在聖神感動下進行的。天主聖神在歷史中,並在每一個當下一再地更新我們,使我們更深地進入天主聖言的真理中。因此,DV8最後結論說:
「往昔說過話的天主,不斷地與祂愛子的淨配交談;而福音的活聲藉聖神響遍教會,藉教會響遍全球。聖神引領信友走向一切真理,並使基督的話洋溢於他們心中。」
基於上述的基礎,以及為了避免再度陷入神學歷史上長期的爭論,啟示憲章關於「傳統」、「聖經」與「天主聖言」三個概念彼此的關係只簡單地繼續說明:「聖傳及聖經組成天主聖言的同一寶庫,並託給教會保管」(DV10)。
(未完待續)
文∕圖:海倫
主題:心靈交會的喜悅
素材:鐵炮百合二朵、小白菊一朶、玫瑰一朵、天文冬三支、玉羊齒七支。
花語:那喜悅的瞬間,彷若小天使在身邊歡欣飛舞。
5月12日 聖聶肋,聖亞基畧,聖女多彌諦拉
(SS. Nereus, Achilleus and Domitilla)
選自思高聖經學會出版之《聖人傳記》一書
(本系列文章:請點閱)
殉道,主曆第一世紀
聖女多彌諦拉出身羅馬的皇族,與多密喜安皇帝有親戚關係。為了信仰基督,被放逐到朋西亞島。
聶肋、亞基畧二人是多密喜安皇帝麾下的軍士。為了生活關系,做暴君的鷹犬。有一天,他們突然受到聖寵的光照,放下武器,皈依聖教,被官廳逮捕。他們坦認信奉基督,被放逐到朋西亞島,在圖拉真執政的時期,斬首致命。
聖女也在朋西亞島上遇難,被烈火焚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