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期 電子報 主曆2014年5月22日
《主日福音釋義》 復活期第六主日
《閱讀經典》 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一章
《聖經靈修》 教會的命根-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四)之二
《心靈饗宴》 聖週有感
《馨香花語》 主題:我是葡萄樹,你們是葡萄枝。
《聖人傳記》 5月22日聖婦李達
案頭語
聖週五捐款海報上的小男孩照片,相信是今年大家第一眼看到海報就能馬上注意到的。但是有注意到小男孩上方,基督徒在聖地的數目只剩不到2%的圖示嗎?以色列地區的基督徒,因著種種原因(缺乏社會支援、沒有良好的教育、不穩定的工作…),加上猶太教、回教兩大種族夾困下被迫接受不屬於他們的生活方式,因此人數逐年減少。聖地,不只是一個讓我們朝聖的地方,在聖地生活的基督徒,也是我們應該關心的兄弟姊妹。同樣的,對聖地的支援捐助,不只是侷限於聖週,任何時候,只要心有感動,都可以付出您的意願。本期《心靈饗宴》,希望您會喜歡。
課程公告
※《羅馬書》聖經講座/ 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5月27日(週二晚上 7:30~9:00)
地點:思高讀經推廣中心(台北市昆明街96巷8號3樓)
費用:自由奉獻
電話:2370-8790
※《慕道班》
時間:週二下午 3:00~4:00
地點:思高讀經推廣中心(台北市昆明街96巷8號4樓)
講師:伍定中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捐款徵信(請點選)
復活期第六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護慰者聖神、真理之神
【福音:若十四15-21(26)】
15【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如果你們愛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 16我也要求父,他必會賜給你們另一位護慰者,使他永遠與你們同在; 17他是世界所不能領受的真理之神,因為世界看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為他與你們同在,並在你們內。 18我必不留下你們為孤兒;我要回到你們這裏來。 19不久以後,世界就再看不見我,你們卻要看見我,因為我生活,你們也要生活。 20到那一天,你們便知道我在我父內,你們在我內,我也在你們內。 21接受我的命令而遵守的,便是愛我的人;誰愛我,我父也必愛他,我也要愛他,並將我自己顯示給他。」
22猶達斯──不是那個依斯加略人──遂問他說:「主,究竟為了什麼你要將你自己顯示給我們,而不顯示給世界呢?」 23耶穌回答說:「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裏去,並要在他那裏作我們的住所; 24那不愛我的,就不遵守我的話;你們所聽到的話,並不是我的,而是派遣我來的父的話。 25我還與你們同在的時候,給你們講論了這些事; 26但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他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
【經文分析】
復活期第六主日的福音選自若十四15-21,主題是天主聖神的本質和功能。就經文內容而言,這一段論及聖神的話一直延續到26節,若十四15-26的經文是一個整體,表達出福音作者對天主聖神的根本瞭解。
若望福音第十六章中也談論到「聖神」,然而,那是若望團體對這個主題的補充與發揮,因為若望福音十五到十七章是後人補充加入的,第十四章的內容則是最初若望福音的內容。
許諾派遣護慰者聖神
若十四15-26的內容仍屬於耶穌的「臨別贈言」,因此可以被視為是耶穌的「遺囑」:耶穌許諾在祂復活、回歸父家之後「將」會祈求父(16節是未來時態),父便會給信仰團體派遣另一位護慰者,這位護慰者是耶穌的後續者。和耶穌不同的是,耶穌在世上生活及工作的時間是有限的(若十二8,十三33),護慰者則將永遠與團體同在。若望團體在復活的光照下,反省整個耶穌事件而肯定:因著耶穌被高舉,祂的派遣便已結束,而永無止境的聖神時期(若七39),同時也是教會時期(若二十21-23)也因此正式揭開了序幕。
護慰者聖神繼續耶穌的使命
聖神的功能在於保證已「離去」的被派遣者,在世上開始的工程得以延續。聖神的本質則是「真理之神」(若十四17),這個本質表達出祂和子的一致性及連續性,耶穌論到自己時曾說:「我是真理」(若十四6)。在這裡「真理」一詞,其實就代表「啟示」的整體概念。耶穌和聖神同是天主的啟示者,在祂們之外再也沒有什麼可以給世界的了。因此,面對聖神就如同面對耶穌,人必須做出相信與否的抉擇。若望福音以「世界」來稱呼一切不相信耶穌的人;凡是相信的人,便由世界中被救出,他們認識真理之神,真理之神在他們內(十四17)。
「聖三論」與「基督論」
第18節的經文說:將要離去的耶穌許諾要再回到門徒這裡。這一節經文是第17節的詮釋,說明耶穌是在護慰者內再來。在此我們看見若望福音的聖三論和基督論的主要因素:一方面父和子原是「一」體(若十30,十四10),另一方面又彼此有別(若一18,五19)。這種彼此同一又彼此有別的關係也表現在子和聖神的關係上:父因著子的祈求而遣發聖神(若十四16),但是聖神的臨在正是耶穌的臨在(若十四17-18)。若十四18-26便是在繼續闡述這個事實。
相信的人永遠生活
「耶穌活著」是門徒們對於耶穌復活的經驗,是可見的經驗。復活並不是只保留給基督獨享的事件,耶穌的復活,事實上,是說明門徒們要得到同樣恩賜。因為耶穌在哪裡,哪裡就有生命,所以就如耶穌一直活著,門徒們也將永遠生活(若十四19)。不論是在現世中,或是在個人性死亡之後,他們都永遠擁有生命。就如耶穌在父內一樣,(藉著聖神)門徒也在耶穌內,耶穌也在門徒內(若十四20)。對門徒們而言,復活的經驗和聖神的經驗是結合在一起的:在聖神內人們經驗到生活的基督,在聖神內復活的基督出現在信仰團體中。
福音的訊息超越時空
福音作者是在復活光照之下,重新反省初期基督徒和耶穌的生活經驗,他寫作的目的不但是為給歷史上的耶穌作證,也是為了教導信仰團體如何在信仰內生活。因此福音同時含有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幅度,這個事實一方面增加了經文的可讀性,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有些經文複雜難懂。我們目前所討論的有關聖神的言論,便是一個這樣的例子。
【綜合反省】
復活的經驗是超越時空的,不受限於某一個團體或某一個時間之內。因為聖神被賜給了信仰團體,所以任何時代的信仰團體,都能得到復活的經驗。就如天父派遣「子」到世上來,為叫「子」把世人領到父那裡去;同樣地,聖神也被派遣到世上來,把一切相信的人引向耶穌基督。耶穌在世上教導真理,而真理之神使人明白耶穌的教導。人是否接受「子」的啟示性教導,端賴於人是否相信「子」就是父派遣來的。相信的人,便是愛祂的人。這個愛的外顯就是接受並且遵守耶穌的命令,這樣生活的人便會看見子(若十四21),也就是看見父。這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就是信仰成長的過程,在現世不斷促成這個信仰生命成長的,就是「護慰者」聖神!
【附註】初期教會對於聖神的不同體驗
若望團體對於聖神的體驗,和路加作品大不相同。若望團體的聖神經驗是建基於根本的信仰(生活)見證,絲毫沒有強調任何外在的、有形可見的偉大作為(如:舌音或治癒)。聖保祿關於聖神的教導,主要也在於強調神恩的目的,在於建立信仰團體(格前十二),也未強調任何奇蹟現象,而他對於舌音的態度,也是批判質疑多於鼓勵(格前十四)。目前在教會某些地方盛行的神恩復興運動或聖神同禱會,所依靠的,主要是路加作品中有關聖神的經文。
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
(本系列文章:請點閱)
文:聖文德
譯:韓山城
曠野中微賤者的沉思
一章 上升至天主的階段:
由天主的痕跡:實有瞻仰天主
12 以第二方式亦即以忠實相信的態度觀察事物的理智,則注意此世的來由、進展及終結。因為我們憑了信德忠實相信,是生命之言創造了世界;憑了信德我們忠實相信,性教、書教、寵教的三個秩序井然而互相繼承的時代;最後,憑了信德我們忠實相信,世界的終結是最後的審判。由世界的來由我們注意到天主的萬能,由上述三個時代我們體會到天主的眷顧,由審判我們領悟到至高原始的正義。
13 以第三方式,亦即以推論的態度觀察事物的理智見到:有只是存在的事物,有不獨存在而且亦生活的事物,亦有除兼有存在及生命外且亦擁有鑑別力的事物。第一種事物較為低級,第二種則居於中間地位,而末後一種則比較高貴。其次,上述理智亦見到某些事物只是有形體的,另一些則部分是有形體的,部分是精神的,同時又體會到較諸上述兩種更美好及更崇高的純精神性事物。此外,這理智還發現某些事物是可能變動及可能腐朽的,如地上的一切;某些事物則是可能變動而不可能腐朽的,如天上的種種。並從而推想到還有不可能變動亦不可能腐朽的事物,如「超出上天的事物」。
就這樣,理智由有形體的一切而窺視到天主的萬能、上智及聖善,亦推測到天主是實有,是具有生命及理解力的、不可能腐朽及變動的純神。
(未完待續)
教會的命根
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四)之二
林思川
四、啟示憲章對教會的影響(貢獻)
4. 聖經在教會生活中
啟示憲章第三、四、五章談論聖經的靈感、詮釋以及新舊約的本質等問題,內容著重教義性的說明;第六章─也就是最後一章─所關注的焦點則由教義轉為教會生活:「論聖經在教會生活中」。然而這一章並非無足輕重的「附錄」,而是對教會生活影響最大的一章,事實上前面三章的內容也都被包含在這個幅度之內。我們在此舉出其中最重要的影響。
1) 聖經─教會的書
長久以來,隨身攜帶聖經一直是基督教信友的標誌;伴同天主教信友進入教堂的物品則是玫瑰經念珠(與彌撒經本);天主教信友認識信仰的媒介幾乎只有「要理問答」和「聖經故事」。啟示憲章公佈之後,這個情況終於產生非常大的轉變,在天主教內聖經也逐漸成為「教會的書」:各地教會都致力於翻譯或修訂、出版新的聖經版本;除了聖經經文外,針對不同階層的讀者的版本,以及相關的聖經文學研究也大量出現;聖經選讀也成為教會禮儀與祈禱的核心;感恩禮儀之外,各種不同的聖言聚會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各地出現。
我們生活在華人世界中,在此絕對不能不提思高聖經學會的創辦人,方濟會士雷永明神父的貢獻。早在梵二會議舉行的三十多年前,還是一位青年學生的雷神父就定志將聖經翻譯成中文,經歷自己苦學中文、聖經語言、號召同志、訓練學生、成立學會等階段,費時超過四十年的時間,終於在1968年─梵二閉幕後第三年─出版全本思高版中文聖經。中文聖經的出現,使華人教會能夠立刻和普世教會接軌,一起推展梵二後的聖言更新運動。雷永明神父的確是天主賜給華人教會的「先知」。
2) 聖經─神學的靈魂
梵二會議總共發佈十六個文件,幾乎每個文件都直接或間接地強調,教會生活需要聖經的激勵與滋養。啟示憲章做出最直接、最重要的評註,宣稱「聖經研究是神學的靈魂」(DV24)。梵二會議之後,神學研究的每一個科目在提出任何結論之前,都必然地先努力尋求穩固的聖經基礎。這個結果導致聖經研究在神學中的重要性獲得根本而普遍的提升,聖經教授在各個神學機構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特別為教會培育牧者的修道院中。
3) 肯定科學性聖經詮釋方法
在「聖經研究是神學的靈魂」的基本肯定下,梵二對聖經研究方法的課題也做出重大發展。梵二會議期間討論天主教的聖經詮釋時,所謂的「歷史批判方法」還是激烈言詞爭辯的核心問題,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振奮人心。啟示憲章第一次將歷史批判方法的基本原則寫入大公會議的正式文件之中:
「為探討聖經作者的本意,在各種方法中,也當注意到「文學類型」 …… 為正確地了解聖經寫作者所欲陳述的,應當注意到聖經寫作者的時代所流行的,以及當代習用的感受、說話和敘述的方式,也當注意到同時代的人們,彼此往來慣用的那些方式。」(DV12)
因此,梵二之後,科學性的釋經終於不能逆轉地成為天主教聖經詮釋的核心原則,而且從那時開始,聖經研究方法也不斷進步。在不斷地研究和批判性的反省檢驗之下,「古典的」歷史釋經方法早已得到修正與擴充,新的方法和研究進路不斷地出現,促使聖經學的研究獲得豐碩的成果。教會也持續引導學者們關注相關的課題,並提出必要的指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宗座聖經委員會」於1993年公布的指導性文件:「教會內的聖經詮釋」(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in the Church)。
4) 聖經與牧靈
前面已經提過,啟示憲章第六章以整章的篇幅談論「聖經在教會生活中」,內容幾乎完全集中在牧靈關懷的幅度,對教會的影響也最為深遠。經文一開始就闡明最根本的原則:
「教會常常尊敬聖經,如同尊敬主的聖體一樣,因為特別在聖禮儀中,教會不停地從天主聖言的筵席,及從基督聖體的筵席,取用生命之糧,而供給信友們。 …… 教會的一切宣道,同基督的宗教本身,應當受到聖經的養育與統轄。」(DV21)
這段文字指出,聖經是信仰的最高原則以及一切基督徒宣講的基礎,和基督聖體一起組成滋養基督徒生命不可或缺的養料。因此,啟示憲章接著就指示「要給基督信徒們敞開到達聖經的門徑」(DV22)。這是使聖經牧靈服務成為可能的先決條件,包含將聖經自原文翻譯成當代各種語言、廣泛大量地散播聖經,以及提供信友們廣大的資源和機會,使基督徒的一生時時能夠與天主聖言對話:
「神聖的公議會 …… 懇切並特地勸告所有基督信徒 …… 要藉多讀聖經,去學習『耶穌基督高超的知識』。『原來不認識聖經,即不認識基督』,所以要藉充滿天主語言的神聖禮儀,或藉熱心閱讀,或藉專設的訓練班,以及其他受教會司牧批准及督導的,而在我們現代到處盛行的可嘉方法,欣然去接近聖經。要記住!祈禱當伴隨著聖經閱讀,為形成天主與人之間的交談,因為『當我們祈禱時,我們向祂說話;當我們閱讀天主聖言時,我們聽祂講話。』」(DV25)
5) Lectio Divina
這裡提到的「熱心閱讀」就是指目前教會中廣為流行的lectio divina。這本是教會古老的神修遺產,如今被重新發掘出來,成為啟示憲章對教會生活最重要的影響之一。幾乎各個地方教會、信仰團體都大力推薦、教導、操練這個神修方式,協助無數的基督徒獲得豐富的神修與默禱經驗,其中最著名的當推米蘭教區前任總主教Martini樞機。台灣地區過去數年也曾大力推廣lectio divina,也就是大眾熟知的「三步法讀經」:閱讀(lectio)、默想(meditatio)、祈禱(contemplatio or oratio),可惜似乎成效不彰。
(未完待續)
聖週有感
張華婉
有一天,在寫聖枝主日信友禱詞時,不禁有些心酸,想起聖地至今僅剩的2%基督徒,比例竟與台灣相似,不同的是台灣宗教信仰自由,聖地則在猶太教、東正教、伊斯蘭教的環伺下,多年來紛爭不斷,天主教會對聖地的保衛戰一路走來特別辛苦。
猶記得去聖地朝聖時,那每天「照五餐問候」不分清晨深夜的可蘭經,透過擴音機無遠弗屆的傳來,不僅擾人清夢,進行中的禮儀也被干擾。基督徒如同小小羊群,只能自求多福。不去聖地,不知聖地基督徒居民的辛苦,對數百年來堅毅護守聖地的方濟會會士也更多了一層敬意。沒去聖地前,聖週五的捐款為我而言沒特別意義,只是按教會的要求去做,現在則多了一分深刻的關懷。為他們祈禱吧!再多捐一點錢幫助他們也不為過。
今年為聖地捐款的海報上,那個睜著大大眼睛、黑濃眉毛、黑眼珠、穿著小小方濟會會服、純真無邪的孩子一直出現在腦海。大人世界裡糾結不清的歷史民族仇恨壓在孩童身上,令人心疼;想起林神父在聖週四晚懇請大家為聖地捐款時說過,有次他去聖地帶朝聖團時,在一家餐廳裡看到一個小女孩也在幫忙,神父特別多給了她一些小費並交代:「要交給爸媽喔!」小女孩懂事地回答:「我會的,一向如此!」聽到此,心裡有些難過,耶路撒冷啊!你何時才能脫離戰爭仇恨,回到慈母教會的懷抱?
一天,突然想起某個學生很久沒進堂了,發了個訊息問他:「會來望復活前夕的彌撒嗎?」他問:「幾點?」告訴了他時間,他回:「工作結束也快七點半了,我盡量趕,老師,遲到神父會生氣嗎?」我告訴他:「沒關係,盡量吧!」
「那麼週日復活節呢?」「六、日都得上班,老師,抱歉!」我想起了台灣青年的悲哀,回說:「了解,辛苦了!」「謝謝老師一直關心我。」「你是我特別關心的人!」「您讓我在教會覺得不是一個人,是有家庭的。」「是的,你說得對,除了我個人,我也是在代替慈母教會關心一個不常回家的孩子,歡迎常常回家!」望復活前夕彌撒那晚,當大家舉著蠟燭,列隊走向自己的座位時,幽暗的燭光中,我看到了他,身旁還有他的女友。我們相視一笑,一股溫暖在心頭。孩子離家久了,總是渴望家的溫暖。
在重要時刻,他,放下工作,回家了。
聖週六晚上,彌撒禮儀從祝聖復活蠟、遊行、進堂,一切都在黑暗中進行,長達五十分鐘之久。第一次帶小孫女參加的我有些擔心二歲的孩子能否耐心度過這個「黑暗期」,沒想到她似乎能感受到四週的氛圍與平日彌撒不同,一直安靜乖巧地觀察、等待,直到唱光榮頌時,燈光大亮,此刻她突然說了一句:「天亮了!」一句童語多麼貼切的表達了當下的心情!我們歷經四十天漫長的四旬期,等待著耶穌從死亡中逾越,衝破黑暗,迎向光明,生命戰勝了死亡,復活帶給了我們希望,死亡不再用它的鋒芒箝制我們。是的,天亮了,只要耶穌復活了,管他外面世界多混亂,管它天災人禍不斷,管他核四公投不公投,管它服貿過不過,主耶穌復活了,就是最開心的事。復活節快樂!
文∕圖:海倫
主題:我是葡萄樹,你們是葡萄枝。
素材:小碎花任選一束、向日葵三朶、康乃馨四朶、八角金盤五、六片、葡萄三種各三串、玻璃器皿乙只(可以任意找器材),玻璃瓶內可以隨心選用小盆栽放置其中。
花語:道路、真理、生命。主是一切,沒有祂,我們什麼也不是。
5月22日 聖婦李達(St. Rita of Cascia)
選自思高聖經學會出版之《聖人傳記》一書
(本系列文章:請點閱)
主曆一四五七年
主曆一三八一年,聖李達生於亞本嫩山區的洛伯果城。她的一生,以三種身份修務卓越的聖德。首先,在家裡的時候,以女兒的身份,修德立功。之後,嫁了丈夫,以妻子的身份,修德立功。最後,棄俗修道,以修女的身份,修德立功。
李達自幼非常熱心,很早就有獻身事主的志願。可是當父母為她擇配的時候,她完全服從,因為她知道天主聖意要這樣做。丈夫性情暴戾,喜怒無常,生活放蕩,整天打罵妻子。一連十八年,李達逆來順受,始終沒有一句怨言。兩個兒子漸漸長大,不幸也沾染了父親的惡習。李達每日以淚洗面,哀求上主保全他們的靈魂清白無損。
後來,丈夫良心發現,立志改過,求妻子寬恕。李達很欣喜今後的家庭生活,將可以好一點。不料福無雙至,有一天,丈夫在外面同別人發生爭執,動起武來,身受重傷,抬到家裏,已經氣絕了。這件凶案,是怎樣發生的,沒有人知道。是李達的丈夫先動手,還是對方先動手,無法查出來。可是李達的兩個兒子立誓要替父報仇。因為依照當時的習俗,父仇不共戴天,作兒子的必須手刃殺父的兇手,才算英雄好漢。當然,這種觀念,與道德規律,和天主的誡命,顯有抵觸。李達竭力勸兒子們不可殺人,兒子們少年氣盛,不肯聽母親的話。李達無法可想,就祈求上主,阻止兒子們犯殺人的大罪。果然,兩個兒子突患重病,無法執行報仇的計劃。李達衣不解帶,侍候他們,目的想勸他們改過,寬恕仇人。兒子們臨死前辦了妥當的告解,表示寬恕仇人,所以死的時候,靈魂很妥當。
李達夫死子亡,孑然一身,萬念俱灰,重萌棄家的意念。她申請入加西亞女修院。誰知會章規定,已嫁的婦女,不能入院修道。李達申請了三次都被駁回。最後,修會當局破例批准她入院修道。
李達在修院裏,一如過去在家裏一樣,謙遜服從。有一次,院長為了考驗她的服從意志,命她在一棵已枯死的葡萄樹上澆水。李達遵命服從,天天澆水,一句話也不說。關於額外的苦行,院規沒有硬性規定,讓各修女自由決定,應做些什麼苦行。在這一方面,李達毫不顧惜自己的身體,總是選擇最嚴的苦行。
李達對同院的修女,發揮驚人的愛德。修女有病,她全力看護,如家人一般。普通信友,就是心硬如鐵的大罪人,常被她以善表或祈禱方法勸化,改過遷善。
李達在一切事上,都以熱愛吾主的心為出發點和歸宿。她自幼對耶穌的苦難,有特別的傾慕。一有空暇的時候,就默想耶穌苦難的道理。有一次,她聽了聖雅各伯講耶穌茨冠聖傷的道理,心裡非常感動,身體方面也發生一種特殊的反應,頭部覺得非常痛,似乎有一根荊棘,刺入她的額部。不久,額部發腫,有膿液流出,氣味惡臭,旁人竟致無法走近。這個奇特的傷,只有過一次暫時的痊愈。那是一四五零年的事。那一年是聖年,李達想同別的修女們一起到羅馬朝聖。經過她熱烈祈禱之後,傷口好了。可是,朝聖回來,額部又腫爛如前,直到她去世的時候止。所以,事實上,李達在修院裏,一人獨居,度著類似隱修的生活。
李達暮年,體弱多病。然而她照常勤操苦行,夜間總是睡在堅硬的枯草上,從來不用床榻。
李達臨死的時候,請旁人到花園裏採一朵玫瑰花來。那時是五月,不是玫瑰開花的季節。所以大家以為那是病人臨終前的幻念,然而為了不要拂逆她的意思,就到花園裏去一次。不料,一開園門,有一朵玫瑰花含苞待放,就採了下來,遞給李達。旁人又問她要些什麼。她說:給我兩枚無花果。人們到花園一看,在一棵枯萎無葉的無花果樹上,真的有兩枚鮮豔的無花果,便採下來,拿給李達。所以奧斯定會傳統習慣,每年聖婦李達的瞻禮,舉行祝聖玫瑰花的禮儀。
李達於主曆一四五七年五月廿二日安逝。遺體在最近一次啟棺檢視的時候,還是完好無損,沒有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