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期 電子報 主曆2014年9月18日
《主日福音釋義》 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
《閱讀經典》 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五章
《聖五傷方濟言論集》 第四卷-聖母讚
《那一年 我們在耶路撒冷》二、加爾默耳山
《馨香花語》 主題:光榮十字聖架
《聖人傳記》 9月21日聖瑪竇
最新消息
思高中心的朋友們,平安!思高中心以及佳播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位於台北市昆明街的辦公室將要進行整修工程。整修工程進行期間,思高中心以及佳播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將會移往南港耶穌聖心堂繼續為大家服務。我們預計在十月一日「搬家」,屆時電話、網路等等設施將會因拆遷暫時無法使用,所以謹在此公告,九月廿九日(一)~十月三日(五)期間,一切業務暫時停止,電子報則以較精簡方式出刊。不便之處,還請大家包含!也請大家為我們的搬遷、整修祈禱,謝謝大家!
課程公告
※《羅馬書》課程已結束,下次上課日期請靜候通知。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捐款徵信(請點選)
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天主的仁慈
【福音:瑪二十1-16】
那時候,耶穌給門徒講了這個比喻,說: 1「天國好像一個家主,清晨出去為自己的葡萄園僱工人。 2他與工人議定一天一個『德納』,就派他們到葡萄園裡去了。 3約在第三時辰,又出去,看見另有些人在街市上閒立著, 4就對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裡去罷!凡照公義該給的,我必給你們。 5他們就去了。約在第六和第九時辰,他又出去,也照樣作了。 6約在第十一時辰,他又出去,看見還有些人站在那裡,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站在這裡整天閒著? 7他們對他說:因為沒有人僱我們。他給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裡去罷! 8到了晚上,葡萄園的主人對他的管事人說:你叫工人來,分給他們工資,由最後的開始,直到最先的。 9那些約在第十一時辰來的人,每人領了一個『德納』。 10那些最先僱的前來,心想自己必會多領;但他們也只領了一個『德納』。 11他們一領了,就抱怨家主, 12說:這些最後僱的人,不過工作了一個時辰,而你竟把他們與我們這整天受苦受熱的同等看待。 13他答覆其中的一個說:朋友!我並沒有虧負你,你不是和我議定了一個『德納』嗎? 14拿你的走罷!我願意給這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 15難道不許我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或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 16這樣,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會成為最後的。」
【經文脈絡】
在敘述完耶穌的「團體生活」言論(瑪十八)之後,瑪竇福音由第十九章開始了一個新的段落:耶穌「離開加里肋亞,來到……猶太境內」(瑪十九1),並走向耶路撒冷(瑪二一1)。加里肋亞是耶穌最初宣講福音的鄉村地域,而耶路撒冷則是祂即將與對手發生嚴重衝突的城市,祂目前所處的位置正是介於二者之間。
這個主日的福音就是耶穌在這段路途中所講的一個「僱工的比喻」(瑪二十1-16)。比喻的重點在於表達天主的無限仁慈,遠遠超過人們的期待。這個比喻中的天主圖像和路加福音「浪子回頭」比喻中的父親十分相似,因此把這個比喻稱為「仁慈的家主」,可能更為貼切。
比喻的內容原是當時的人們相當熟悉的生活背景:一位家主,在葡萄收成之時,招募工人到他的葡萄園中工作,並在工作結束之時,付給每人工資。按照比喻所敘述的內容,這個比喻可以分為「招募工人」和「分發工資」兩部分。
招募工人(瑪二十1-7)
一位葡萄園的主人,在葡萄收成時期的某一天清晨,前往人潮聚集的市場為自己的葡萄園尋找工人,他和僱用的工人們商議好,按照當時的行情給予每人一個「德納」做為一天的工資(2)。後來,他又在不同的時辰中,繼續招募工人,並對較晚僱用的工人許諾,要「照公義」給予工資(4)。甚至在日落前一小時,他仍然雇用了一些工人。這些最後才被僱用的人,並不一定是懶惰或不願工作的人,因為在耶穌的時代,「失業問題」就已存在。
分發工資(瑪二十8-15)
令人驚訝的、看來超乎常理的事情,在經文的第二部分才出現。在日落之後分發工資時,這位家主「竟然」不論他們工作時間的長短,給予每一位雇工相同的工資。那些最後、最晚才被僱用的工人,雖然只工作了一小時,卻和其他較早被僱用,甚至和那些在陽光酷熱之下辛勞工作一整日的工人,都一樣地得到了一個德納。
最後被僱用的工人,先領到工資,並非當時的習慣,而是一種「敘述上」的要求。只有如此,那些早先被僱用的工人,才會特別經驗到家主的慷慨寬大。然而事實上,他們竟然為沒有多得到一些報酬而埋怨家主(9-12)。就人性而言,他們的反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家主則非常友善地教導其中一位雇工說:「朋友!你們並沒有被虧待(13)!因為,你們已得到原本議定的報酬。但是,我有自由用自己的財富,慷慨地對後來的工人,付給他們和你們一樣的工資。」
天國的曙光
比喻的重點明顯地在第二部分:這位家主願意由自己的財富給予最後、最晚才被僱用的工人,和整日勞苦工作的工人一樣的工資。這當然是一個不尋常的事件!這位家主的態度,和浪子回頭的比喻中的那位父親一樣,違反一般人的想像(路十五20-24)。這個比喻說出天主處事待人的方式,並且要求聽眾瞭解同時予以贊同。
這個故事以一個問題做為結束:「難道不許我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或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這個問題使人把眼光注意到耶穌身上。耶穌在這裡所講的故事,十分配合祂的實際工作及表現。祂藉著自己的行動和所宣講的福音,把天主令人無法了解的、遠超過人們期待的恩寵帶到人面前。因此對聽眾而言,這個比喻本身就是「福音」,他們可以由此而看見,天主的恩寵的國度業已露出曙光。
耶穌大概在具體的生活中發現,在祂的人民中有某些團體,對待他人冷酷無情或特別不合情理(「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耶穌也願意和這些人接觸,更願意藉著自己所宣講的天國喜訊,而贏得他們。瑪竇為了使這個比喻更引人注意,並顯出其爭議性,而在結尾時加上了「這樣,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會成為最後的。」(16)
【綜合反省:比喻教導吾人認識天主】
這個比喻所談論的並非什麼是正確合理的工資,或者什麼是合乎人性規則的勞資關係;雖然這些圖像語言,可能會促使生活在今日的人們如此思考。這個比喻唯一的目的是講論天主,要引導人認識天主的慷慨和仁慈,並且鼓勵一切經驗到天主的無限寬仁的人,也照樣對待他人。
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
(本系列文章:請點閱)
文:聖文德
譯:韓山城
五章 由天主首一名稱:實有瞻仰天主的至一性
4 我們的理智真正盲目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因為我們對自己首先看到的物事,以及非有它便不能認識其它物事的物事,居然不加思索。就如眼目,在只注意於五花八門的色彩時,便不理會非有它便要一無所見的光,或者即使看到這光,亦不予以注意;同樣,我們心靈的眼目,由於只注意普遍的、個別的實有,而不理會凌駕乎一切實有之上的實有,即使這實有是我們心靈所想到的第一對象;沒有這實有便不可能想到其它實有。由此觀之,我們心靈的眼目之於自然界的最明顯的事物,真如蝙蝠之於光。理由是:人既慣於觀看事物黑暗的一面及有形事物的幻影,故在看見最高實有的浩光時,就像一無所見似的。其實這種一無所見,正是我們心靈的最大光明,就如眼目看到純粹的光時,似乎一無所見一樣。
5 如果可能,你要對至純粹的實有稍作研討。那時你將發現,至純粹的實有決不可能是來自其它實有的實有,因而祂絕對是第一實有;理由是:祂決不可能來自烏有或來自其它實有;假使至純粹的實有並非自有,則祂將是怎樣的實有呢?祂既是至純粹的實有,則你勢必發見祂是沒有任何烏有的實有。此外,你還要理會到祂沒有任何潛能,因為凡含有潛能者,都含有烏有的成分,因而必須認定祂是至現實的實有。同時,你亦要領悟到祂不可能有任何缺陷,因而祂是至完美的實有。最後,你將能徹悟到祂不可能是多數的,因而必須是唯一無二的。總之,純粹的實有,全然的實有,絕對的實有必須是第一、永遠、至單純、至現實、至完美及唯一無二的實有。
(未完待續)
聖五傷方濟言論集
(第四卷)-經文
嚴繆譯
聖母讚
聖母讚簡介
在傳統手抄本裡,這篇經文有時構成諸德讚的第二部份。果然這經文是以致候天主母,同時也以致候諸德的語句做結束的。再說前面給予諸德讚的標題,也不礙二者的結合為一。
無論如何這篇經文連同以後的苦難日課的對經,對方濟如何虔敬聖母的事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證明。這篇禱文式的呼求揭露了聖人對聖母的孺慕。這些呼求也是他屢次求助於聖教禮儀以編寫個人禱辭的新證據;最後,它們也證明了聖方濟如何善於使用極其清晰的文字,將最深奧的教義表達出來,致使最簡樸的人亦能了解。
對於這篇經文的真確性,多默薛拉諾(見第二行實一九八章)仍是它最早的證人之一,但寫於何時則無從得知。
聖母讚
萬福,聖善主母,
至聖之后,
天主母瑪利亞,
你是卒世的童貞。
你是上天至聖聖父所特選者,
是聖父偕同其至愛聖子,
及護衛之神所祝聖者,
在你內,以往及現今寓居著,
全備的聖寵,
和一切的聖善。
萬福,天主的宮殿!
萬福,天主的帳幕!
萬福,天主的居室!
萬福,天主的衣服!
萬福,天主的婢女!
萬福,天主的生母!
還有你們一切聖善的美德,
藉著聖寵,
和聖神的光照,
傾注於信者的心靈;
使我們不忠誠於天主者,
對天主忠誠。
二、加爾默耳山
厄里亞走向全體民眾面前說:「你們搖擺不定,模稜兩可,要到幾時呢?如果上主是天主,你們就應該隨從上主;如果巴耳是天主,就該隨從巴耳。」人民一句話也不回答。厄里亞對人民說:「上主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了,巴耳的先知卻有四百五十人。請給我們牽兩隻公牛犢來;他們可任選一隻,剖分成塊,放在木柴上,不要點火;我也照樣預備另一隻,放在木柴上,也不點火。你們呼求你們神的名字,我也呼求上主的名字:那降火顯示應允的神,就是真神。」民眾回答說:「你這話說得很好!」
厄里亞對巴耳的先知們說:「因為你們人數眾多,你們應該先挑選一隻牛犢,準備好,然後呼求你們神的名字,只是不要點火。」他們即將人給他們的公牛犢牽來,預備好,從早晨直到中午呼求巴耳的名字說:「巴耳,應允我們罷!」但是沒有聲音,也沒有答應的。他們就在自己所築的祭壇旁,跪下又起來,跳個不停。到了中午,厄里亞嘲弄他們說:「你們再高聲喊叫,因為他是神,或者他正在沉思冥想,或者他暫時隱退,或者正在外旅行,或者他正在睡覺,必須把他叫醒。」他們遂更高聲喊叫,照他們的習慣,用刀用槍割傷自己,直到全身流出血來。過了中午,他們仍繼續狂喊亂叫,直到晚祭的時候,但仍然沒有聲音,也沒有答應的,也沒有理會的。
厄里亞對全體人民說:「你們到我這邊來。」全體人民便都到他那邊去;厄里亞立即重修了已經坍塌了的上主的祭壇;依照雅各伯子孫的支派數目,取了十二塊石頭 - 這雅各伯就是上主曾對他說過:「你的名字要叫以色列。」 - 用這些石頭,為上主的名築成一座祭壇,在祭壇四周作了一個水溝,可容二「色阿」穀種。把木柴放好,將牛犢剖分成塊,放在木柴上,然後吩咐說:「盛滿四桶水,倒在全燔祭和木柴上!」他們就這樣做了。他又吩咐說:「再倒一次!」他們就再倒了一次;他再吩咐說:「倒第三次!」他們就倒了第三次;水沿祭壇四周奔流,溝裡滿了水。到了要奉獻晚祭的時候,厄里亞先知走近前來說:「上主,亞巴郎、依撒格和以色列的天主,求你今天使人知道:你是以色列的天主,我是你的僕人,是奉你的命作這一切事。上主,求你應允我,應允我!使這人民知道你上主,是真天主,是你叫他們心回意轉。」於是上主的火降下,焚盡了全燔祭、柴木、石頭和塵土,也燒乾了溝中的水。全體人民見了,都俯伏在地說:「雅威是天主,雅威是天主!」
厄里亞對民眾說:「你們捉住巴耳的先知,不要讓他們走脫一個!」民眾立即捉住他們。厄里亞帶他們下到克雄小河旁,在那裡將他們全部殺掉。
(列上十八 21-40)
加爾默耳山脈(Mt. Carmel)
加爾默耳山脈由以色列北方地中海海灣城市海法開始,向東南延伸長約35公里,寬度變化在5至8公里之間,高度為海拔546公尺。Carmel來自於希伯來文的Kerem El,意思是「天主的葡萄園」,或者更一般性的說是「肥沃園地」。整座山脈有三個部分擁有特別的名字:
- Rosh Ha-Karmel(Carmel之頭),也被稱為「Carmel之角」(Cape of Carmel),幾乎就是山脈和地中海連接之處,著名的聖衣會海星隱修院(Carmelite monastery Stella Maris)便矗立在此處。
- Rom Ha-Karmel(Carmel之頂),山脈最高峰,靠近Isfiya 的Druse村。
- Keren Ha-Karmel(Carmel之刺),整座山脈東南邊最高峰,也就是著名的El-Muhraqah所在之處。
在聖經中這座山脈不僅僅具有地理意義而已,更是多產與愛情的象徵:「荒野和不毛之地必要歡樂,沙漠必要欣喜,如花盛開 … 因為它們將獲得黎巴嫩的光華,加爾默耳和沙龍的美麗。」(依三五1-2)「妳的頭顱聳立,好像加爾默耳山。」(歌七6)
然而,加爾默耳山之所以出名,最主要還是由於先知厄里亞,他在此地居住並執行其職務,因此這裡成為天主大能作為發生之所。當地之人稱此地為Jebel Mar Elias(聖先知厄里亞的山);加爾默耳山區有許多蜂巢般的洞穴,後來厄里叟先知就居住於其中。
el-Muhraqah
Muhraqah是著名的厄里亞先知和巴耳邪神諸先知對決並奉獻犧牲的地點。此處位於加爾默耳山脈(Carmel range)的東南角,海拔482公尺,可以俯視Esdraelon平原。目前已有公路到達此地,由海法市到Muhraqah只有27公里,約需45分鐘車程。
列王紀上第十八章非常戲劇性的報導了整個故事。當時阿哈布為以色列國王,娶了提洛王的女兒依則貝耳為妻,婚後這位邪惡的皇后將巴耳神的崇拜引進以色列國。厄里亞先知為維護信仰而起身抵抗,建議阿哈布王將所有民眾與巴耳邪神的先知們都聚集到加爾默耳山上,並在那裡向巴耳先知們提出挑戰(列上十八21)。由於巴耳先知們不能從天上呼求降火於祭壇,而厄里亞先知卻成功地呼求天主降火焚燒了祭品,因此證明巴耳先知們是假先知,厄里亞於是要求民眾將他們全數殺死於克雄溪畔(列上十八40)。
由這段敘述我們得知,這個事件發生於克雄小河附近。因為Muhraqah到海法的路上,沿途山路陡峭,因此這個事件不可能發生於克雄溪谷地區。猶太傳統非常強烈地主張這個事件就是發生於Muhraqah。辣彼Benjamin of Tudela(1165)曾提到加爾默耳山上的厄里亞祭壇;辣彼Jacob of Paris(1228)曾經到訪此處。他們都報導在那裡有十二個石頭的古老紀念碑,代表厄里亞修築的祭壇。從十七世紀以來,許多基督徒,包含加爾默耳聖衣會士,都證實此事。然而後來這些石頭消失於1830到1850年間。
目前的聖堂所在之處原本是一個由巨石開鑿而成的祈禱所。辣彼Jacob of Paris報導伊斯蘭教徒常來拜訪這個祈禱所,並點燃蠟燭向厄里亞表達敬禮。這個建築大概可以回溯至十字軍前期時代,後來成為廢墟。1883年聖衣會士在原址修建了目前的聖堂。
一百多年來,此處都由加爾默耳會士擁有。最近他們重新整修聖堂,安置了一座十二塊石頭的祭台,以紀念厄里亞曾經用來修建祭壇的十二塊石頭(列上十八31)。
此處通往主要道路的斜坡上,可以發現Bir el-Muhraqah,可能就是提供祭獻所需水源之處。稍遠一點可達人口稠密的猶太小鎮Sumaka,從拜占廷時期便有人在此居住。很可能由於此處靠近厄里亞先知獻祭的地方,所以猶太人才移民於此。
音樂
團員分享
天主,祢比我們自己更認識我們,
祢知道我們多麼善變,多麼需要悔改;但是,祢從不強迫我們。
祢以祢的聖言接近我們,給予我們啟示、挑戰與救援;
求祢使我們不再逃避,使我們懷著感恩的心接納祢的聖言。
文∕圖:海倫
主題: 光榮十字聖架
素材:馬可百合、粉紅菊、火龍果、武竹、黃金葛、虎尾蘭。
花語:看著上仰的花和黃金葛,彷彿朝拜著十字聖架,迎向基督。
9月21日 聖瑪竇(St. Matthew)
選自思高聖經學會出版之《聖人傳記》一書
(本系列文章:請點閱)
宗徒兼聖史,主曆第一世紀
聖瑪竇亦名肋未,聖馬爾谷稱他為「亞爾斐的兒子」。肋未大概是他原來的名字,後來追隨耶穌,改了瑪竇的名字。瑪竇的父親亞爾斐,和次雅各伯的父親(按次雅各伯的父親也叫亞爾斐)不是同一人。
瑪竇是加里肋亞人,操稅吏為業。稅吏代羅馬人徵收捐稅,是猶太人非常鄙視的一種職業。
耶穌召瑪竇為徒的經過情形,瑪竇自己在福音經上記述如下:……耶穌從那裏前行,看見一個人在關卡坐著,名叫瑪竇,就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當耶穌在屋裏坐席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席。法利塞人看見了,就對耶穌的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耶穌聽見了,就說:「需要醫生的,不是健康的人,而是有病的人。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因為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瑪竇被召,是耶穌公開傳教第二年的事。
應注意的是:其他聖史開列十二宗徒的名單時,將多默放在瑪竇後面。瑪竇聖史自己開列的那張十二宗徒名單,將自己的名字放在多默後面,而且在瑪竇的名字前,加上「稅吏」二字。
瑪竇宗徒的福音經,是用阿辣美文字寫的,那是當時猶太人通用的言語。
瑪竇在猶太地區宣揚福音,後往東方傳教,殉道致命;致命的地點,或說波斯,或說埃塞俄比亞。他的遺骸現葬在那不勒斯城東南的索勒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