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期 電子報 主曆2014年12月11日
《主日福音釋義》 將臨期第三主日
《閱讀經典》 神學乃萬學之宗_4
《聖經靈修》 馬爾谷福音導論_3
《書寧2014朝聖日記》 04 瑪利亞泉的聖像畫
《聖人傳記》 12月11日聖達瑪穌一世
《將臨期專題》 將臨期專題 第三週
最新消息
方濟與生活 與耶穌的相遇是一件美妙的生活經驗,祂會帶給我們新的視野,帶給我們改變生活的果實。生活旅程中,有耶穌的陪伴,祂會引領我們找到生命的真實意義。我們誠摯的歡迎你來體驗這份與耶穌同行的感動;也誠懇的邀請你體驗方濟的精神與祈禱,讓我們一起分享萬物蘊含的美善,一起走上福音喜樂的旅程。 時間:每個月最後星期六至日(12月份為27、28日)
|
課程公告
※《馬爾谷福音》聖經講座/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12月16日(週二晚上 7:30~9:00)
地點:南港耶穌聖心堂(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114號。聖堂廣場可停車,或搭乘捷運:板南線後山埤站3號出口步行約5-10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捐款徵信(請點選)
將臨期 第三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洗者若翰的見證
【福音:若一6-8、19-28】
6曾有一人,是由天主派遣來的,名叫若翰。 7這人來,是為作證,為給光作證,為使眾人藉他而信。 8他不是那光,祇是為給那光作證。
19這是若翰所作的見證:當時,猶太人從耶路撒冷派遣了司祭和肋未人,到他那裡問他說:「你是誰?」 20他明明承認,並沒有否認;他明認說:「我不是默西亞。」 21他們又問他說:「那麼你是誰?你是厄里亞嗎?」他說:「我不是。」「你是那位先知嗎?」他回答說:「不是。」 22於是他們問他說:「你究竟是誰?好叫我們給那派遣我們來的人一個答覆。關於你自己,你說什麼呢?」23他說:「我是在曠野裡呼喊者的聲音:修直上主的道路罷!正如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 24被派遣來的有些是法利塞人。 25他們又問他說:「你既不是默西亞,又不是厄里亞,也不是那位先知,那麼,你為什麼施洗呢?」 26若翰答覆他們說:「我以水施洗,你們中間站著一位,是你們所不認識的; 27他在我以後來,我卻當不起解他的鞋帶。」 28這些事發生於約但河對岸的伯達尼,若翰施洗的地方。
【喜樂主日】
將臨期第三主日的感恩禮儀充滿「歡樂」的氣氛,從進堂詠開始,這個禮儀主題就清楚的被表達出來:「你們應在主內常常歡樂,我再說一次,你們應當歡樂,因為主臨近了。」主禮神父所穿著的禮服,也由象徵嚴肅補贖精神的紫色祭披,轉換為預示聖誕歡樂的粉紅色祭披。隨著這個主日,將臨期漸漸近入第二個階段,禮儀重心由勸告基督徒警醒不寐、等待人子從天上再度降來,轉為歡欣準備迎接耶穌誕生於歷史之中。教會習慣上稱這個主日為「喜樂主日」。
主日福音
這個主日的福音仍是以洗者若翰為主角。由於馬爾谷福音相關的資料太少,因此信友們在彌撒中一起聆聽若望福音第一章6-8節以及19-28節兩段關於洗者若翰的報導。和上個主日的福音(谷一1-8)相比較,若望福音中,若翰自稱他就是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曠野裏呼喊者的聲音」(若一23),前來為默西亞預備道路,這位默西亞不只是「在我以後要來」(谷一7),而是已經來到,祂是「你們中間站著的一位,是你們所不認識的」(若一26)。
為「一切人」的見證(若一6-8)
若望福音和對觀福音一樣,在報導耶穌在歷史中公開出現之前,先敘述了若翰的工作。若望福音在序言中先綜合了若翰的宣講:他被派遣來「為給光(耶穌)作證」,為把「眾人」引入信仰。若望福音的作者認為,信仰永遠是以耶穌為對象,但卻是建築在一個見證的基礎上,在這段經文中是指若翰為在他之後要來的那一位所作的見證。若望福音中洗者若翰的見證的特點是,它不只是針對以色列人,而是為了「眾人」,意思是為了一切人。福音作者認為洗者若翰的見證超越歷史時空的限制,永遠具有效力。
若翰的見證
「這是若翰所做的見證」(若一19)這一句話清楚表明了若一19-28的經文意義。這段經文採取對話的形式,包含五個問題和五個答覆;就內容而言,可以分為兩部分:首先是對若翰身分的「審問」(19-23),其次是詢問他所施行的洗禮的意義。
對若翰的身分審問
若翰的見證是指向信仰的,而且具有效力的。由於他是在耶路撒冷派來的代表,亦即「司祭和肋未人」的面前作證,所以這是一個正式的、具有「法定效力」的見證。從一開始,猶太人就是若翰的對手,拒絕他也不相信耶穌,他們如同一個「司法單位」來到若翰面前,提出問題審問他。福音中首先以三個否定性的答案,說明若翰鄭重地否認三個不適於他身分的訴求:他既非來自達味家族的君王性默西亞、亦非厄里亞、也不是那位先知。在猶太傳統思想中,厄里亞(拉三1、23)和那位先知(申十八15、18)都被理解為帶來默西亞性救援的人物。
若翰的見證反映出很深的基督信仰的影響。歷史中的洗者若翰可能真的在其宣講審判與救援的使命中,把自己理解為是厄里亞再現(谷一6;瑪十一11),他引用依四十3的經文稱自己是「曠野裏呼喊者的聲音」(若一23)。
若翰的洗禮
在若望福音中,法利塞人一直是耶穌主要的對手,在宗教問題上他們是有競爭能力的。但福音的內容所反應的大概並非若翰當時的情形,而是主曆70年以後的情況。在那一年,羅馬軍隊徹底摧毀了耶路撒冷城,法利塞人是唯一存活下來的猶太宗教團體,因而成為重建以及延續猶太宗教命脈的主要力量。他們質問若翰為什麼施洗,其問題本身預設了默西亞性的意義(若一25)。若翰的回答中,沒有提到人們所期待的「聖神的洗禮」(參閱:若一33),因此,若翰的洗禮顯示出只是 「水洗」,而且若翰也因此而聞名於當時。
若翰的見證指出,應該「被期待的那一位」已經來到人們中間了,但猶太人卻不認識祂。這一句關於默西亞信仰的言論,含有一個恫嚇的意味,指出當時的猶太人都是盲目的。而若翰表明自己完全不能和「在他以後來的那一位」相提並論,連替祂解鞋帶也當不起!這說明默西亞超越一切,若翰自認為連做祂的奴僕也不配。
【綜合反省】
這段福音的重點是「見證」!作證者清楚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信仰永遠只能透過見證而被喚起。洗者若翰是一個善盡職責的模範見證人,他面對一群自以為擁有判別一切見證的標準、而且反對他的強權勢力,絲毫不畏懼退縮。
聖奧斯定說這些猶太當權人士:「他們期望將要來臨的(默西亞),卻排斥眼前的這一位(見證者)。」洗者若翰給一切基督徒立下榜樣:基督徒必須為主作證,不可畏懼反對的勢力,信仰必須永遠具有挑戰與接受挑戰的能力。
神學乃萬學之宗
(本系列文章:請點閱)
文:聖文德
譯:韓山城
5 使我們得悉得救的真理的第四種光明便是聖經。其所以被稱為高級光明者,是因為其所講授者是超越人們理智的種種,其目的是引人嚮往上界的一切,其方法不是靠人的發現,而是靠由光明之父降下來的默感。聖經的光明,其字義雖只是一個,其奧祕及精神意義則分三種。整部聖經除表面的字義外,還有三種精神意義,即訓示我們有關天主及人性所當信的種種的、寓言意義,教誨我們如何善度此生的倫理意義和指示我們如何親近天主的奧祕意義。整部聖經訓誨我們者有三:永遠受生及降生成人的基督,生活法則,靈魂與天主的結合。首一種有關信德、第二種有關倫理,第三種有關二者的宗旨。博學者應致力於第一種,宣講者應致力於第二種,靜觀者應致力於第三種。奧斯定特別講授第一種,額我略則尤其注意第二種,狄阿尼削則著重於第三種。安瑟莫爾追隨奧斯定,伯爾納多則步武額我略,利卡多(Richardus)則效法狄阿尼削。因為安瑟莫爾以理論見長,伯爾納多則以宣講見長,利卡多則以靜觀見長,但Hugo則三者俱全。
6 由此可知,雖然依照原初的分類,由上而來的光明為四,其實則是六種,即聖經之光、來自感官的知識之光、技藝之光、理性哲學之光、自然哲學之光及倫理哲學之光。所以在此生共有六種知識之光。由於一切學識皆難免於式微之日,故上述六種知識之光皆不無夕陽西下之慮;但繼之而來者,則將是沒有黃昏時分的第七日,亦即為永光所照耀的休息日。
7 故此上述六種知識之光可以合理地說成造世的第六天。聖經的知識應居首位,以配合造世首日所形成的光,其它知識則依次配合造世的其它五日。一如五日造化大工皆以首日的光的形成為原始;同樣,其它五種知識之光莫不以聖經知識之光為依歸,莫不包括並玉成於聖經內,並藉聖經而逾越(過渡)至永遠之光。所以我們所有知識應當以聖經的知識為歸宿,尤其應以聖經的奧祕意義為歸宿,以便透過這意義,一切知識之光都集中於天主;因為天主是它們的原始。這是圓周所賴以封口,是「六」這數字所賴以滿全,亦是穩定不變的(安息)的境界所賴以實現的關鍵所在。
(未完待續)
《馬爾谷福音》導論
林思川
五、《馬爾谷福音》的內容(大綱)
以地理旅程為經,以耶穌生命事蹟為緯,吾人可以將《馬爾谷福音》的內容大綱分段表示如下:
一1~13 |
準備(前言) ‧洗者若翰 |
|
一14~八26 |
第一部分: 1. 耶穌在群眾前的大能工程 2. 耶穌的教導和奇蹟 3. 耶穌周遊施教於加里肋亞 |
一14~三12 三13~六6a 六6b~八1~9 |
八27~十六8 |
第二部分: 1. 耶穌上路往耶路撒冷 2. 耶穌在耶路撒冷的工作和宣講 3. 耶穌的苦難、死亡及空墳 |
八27~十52 十一1~十三37 十四1~十六8 |
(完)
04瑪利亞泉的聖像畫
圖、文 許書寧
車子緩緩轉彎,沿著山路建築的房子後方,又見聖母領報大殿的百合花屋頂。那熟悉的景色讓我感到無比歡愉,整顆心就像被一隻無形的手托住,溫柔地往上捧。
啊!媽媽,我又回來了,回到妳的家鄉納匝肋。
暮色漸沉,林神父領著我們匆匆前行,為能趕在瑪利亞泉關閉前進入。瑪利亞泉,是一口現存的古老石井,位於希臘正教會照管的加俾額爾堂下方。根據正教會的傳統,相信那裡才是年輕女孩瑪利亞第一次遇見報喜天使的地方。無論如何,汲水既是猶太婦女的日常工作,那區域又是當地唯一的水源,就不難想像納匝肋人瑪利亞曾經前往該地取水了。
通往地下石井的昏暗走道邊,延牆鑿建了幾處小祭台;台上放著托盤、幾截蜜蠟與傾倒的香爐,壁上則掛著風格不一的聖像畫。其中,一幅聖母子畫像讓我忍不住駐足。
那幅畫,結合了立體與平面的創作手法,於人物身上妝點大量寶石、亮片、布料與金箔;卻又異於沉重陰暗的傳統聖像畫,更像一幅出於孩童之手,懷著愛意拼貼而成的勞作品。
它讓我想起了一本書、一幅畫、一個故事……。
「廚房的瑪利亞」(The Kitchen Madonna),是英國兒童文學家Rumer Godden於1967年出版的作品,細膩描述了一個小男孩與年老幫傭之間的真摯情感。
小兄妹格雷和珍妮住在倫敦,環境優渥,忙碌的父母卻經常不在家。在他們雇用幫傭之前,早熟的格雷非常討厭一塵不染而冰冷的廚房。然而,當來自烏克蘭的移民瑪爾大住進家中後,廚房卻成了性格陰鬱、沉默寡言的格雷唯一的避風港。
對於格雷而言,瑪爾大帶來的重大意義,就是「她永遠都在」。因此,雖然媽媽並不喜歡見到自己乾淨時髦的廚房,竟被瑪爾大掛滿成串的洋蔥、香料與盆栽,並四處堆疊著等待熨燙的衣物與編織品;小兄妹卻愛極了那份雜亂中的溫暖,認為有瑪爾大在的廚房比起從前不知好上多少倍。
有一次,瑪爾大含淚懷念故鄉,述說老家廚房有某種「好地方」,是現在這個廚房所欠缺的。
小兄妹追問那個含糊不清的「好地方」是什麼?
「在我家,在所有烏克蘭人的家裡,」瑪爾大說:「我們總會佈置一個『好地方』。不需要太大空間,只要有個角落,就算只在櫥櫃上方也行,就能擁有一個職得感謝的『地方』。在那裡,我們會安放瑪利亞和基督嬰孩。」
「是雕像嗎?」珍妮問。
「不,不是雕像。」
「那麼,是圖畫嗎?」
「不是。」瑪爾大艱難地尋找適當的辭彙:「有點像圖畫,卻比圖畫漂亮多了。上面有金子、寶石、珍珠、琥珀、還有刺繡的綢緞……。我們會在畫前擺上花朵與小紅燈。廚房很暗,燈和聖母子的臉卻是光亮的,看起來很幸福。無論我們身在何處,一轉頭都能迎上他們的視線,他們的視線……」
說到這裡,瑪爾大不禁哀哀地掉下淚來。
為了安慰深愛的瑪爾大,小兄妹下定決心,要為她找到一幅佈置「好地方」的聖像畫。然而,他們走遍博物館、藝品店與骨董鋪後,才失魂落魄地發現,一幅鑲了寶石的聖像畫是自己怎麼樣也負擔不起的天價。
最後,格雷決意要「自己動手做」。
他們犧牲珍藏已久的畫框與剪報,以玩具串珠與亮片取代寶石,用光亮的太妃糖包裝紙取代金箔,並剪下洋娃娃的頭髮黏貼在耶穌嬰孩的頭上。為了求得昂貴的布料邊與蕾絲碎片,原本恐懼和陌生人交談的格雷竟然願意走出家門,與衣帽店的老闆娘成了好朋友。最後,連爸媽也一起加入,瞞著瑪爾大幫忙釘畫、提供佈置「好地方」的紅色天鵝絨布與小花瓶,家中的氣氛漸漸熱絡了起來……。
十多年前第一次閱讀「廚房的瑪利亞」時,我還不認識信仰。
然而,書中卻有某種說不上來的豐盈與喜樂,滿到白紙黑字再也掩不住,直滲到我這個讀者的心內來。當時,我也學著故事中的格雷,四處搜尋材料,依樣做了一幅拼貼了蕾絲、碎布、亮片和糖果紙的聖母子,送給剛領洗的母親。那幅粗糙的畫像,跟著父母兩度遷居,至今還被好好地收藏在家中。
那一天傍晚,在納匝肋,我們依序走下台階,俯身探望瑪利亞泉的石井。五年前來時,水中滿布宛若星辰的銅板,閃閃發光。這一回,卻看見除了銅板之外,更增添了不少五花八門的物品。有相片、蠟燭、舊證件、聖像小卡、和捲成各種形狀的祈禱紙片……乍看之下,簡直就像一只充滿愛意的百寶箱。
那些東西,因人而異,卻都是愛的表達。
就好像格雷送給瑪爾大,我送給母親的「寶石聖像畫」;在旁人眼中或許顯得稚氣可笑,對於送禮者而言,卻已是竭盡心力且赤裸的「愛的傾訴」。
納匝肋,聖母的家鄉。
在暮色中,因著那份對瑪利亞共同的愛意,我很高興地想起自己遠在臺北的母親。我有兩位母親,一位在天上,一位在臺灣。她們,永遠都在。
不僅如此,我也知道,無論自己表達愛意的方式多麼笨拙,她們總會帶著微笑接受。
12月11日聖達瑪穌一世(St. Damasus)
選自思高聖經學會出版之《聖人傳記》一書
(本系列文章:請點閱)
教宗,主曆三八四年
聖達瑪穌原籍西班牙,在羅馬出生。主曆三六六年,教宗呂伯略逝世,達瑪穌當選繼任。
達瑪穌在教宗任內,全力攻斥馬則道尼和亞略異端。主曆三八一年,舉行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教宗派御使代表出席。
達瑪穌對教會最大的貢獻是:委派聖熱羅尼莫校對和翻譯聖經,使聖熱羅尼莫的拉丁聖經譯本得以完稿問世。達瑪穌本人對聖經也有深邃的研究。
達瑪穌對於殉道烈士的墓穴,加以裝飾,或以誌銘標彰,以激勵教友師法先賢。他在羅馬建立聖堂二座,規定公誦聖詠,分兩班輪唱,每篇以聖三光榮頌結束。
達瑪穌於主曆三八四年駕崩,遺體葬於聖老愣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