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

主曆2019年8月25日

 


課程公告

梵二文獻:教友傳教法令》課程已結束。
新課程《得撒洛尼後書》將擇期開課,敬請留意最新課程公告。

時間:再行公告(週二晚上 7:30~9:00)

地點:再行公告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請欲前來上課之「新學員」來信(該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郵件外掛保護。要顯示它需要在瀏覽器中啓用 JavaScript。)或來電(02-23112042)思高中心報名課程。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中文聖地網站

思高聖經洽購

思高臉書專頁

思高中心Line官方帳號


常年期 第二十一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竭力進入天國窄門

【福音:路十三22-30】

22耶穌經過城市鄉村,隨處施教,朝著耶路撒冷走去。 23有一個人給他說:「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嗎?」耶穌對他們說: 24「你們竭力由窄門而入罷!因為將來有許多人,我告訴你們:要想進去,而不得入。 25及至家主起來把門關上,你們在外面站著,開始敲門說:主,請給我們開門罷!他要回答你們說:我不認識你們是那裏的。 26那時,你們會說:我們曾在你面前吃過喝過;你也曾在我們的街市上施教過。 27他要說:我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是那裏的;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都離開我去罷! 28幾時你們望見亞巴郎、依撒格、雅各伯及眾先知在天主的國裏,你們卻被棄在外,那裏要有哀號和切齒。 29將有從東從西,從北從南而來的人,在天主的國裏坐席。30看罷!有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也有最先的將成為最後的。」

【經文脈絡】

路加福音十三22-35收集了許多耶穌的言論。這段經文的一開始提到耶穌走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22),在結尾處則強調祂將在耶路撒冷遭受苦難和死亡的命運,這個背景襯托出這些言論的特殊重要性。由於這段經文的一開始重複了路九51的經文,清楚的指出耶穌前往耶路撒冷的路途,因此許多學者主張,由這裏開始是路加福音「旅程報導」的第二段。

這段經文含有二個重要的主題,首先是耶穌以象徵的語言說明通往天國的門是一個「窄門」(十三22-30),接著是祂預言自己在耶路撒冷將面臨的結局(十三31-35)。這個主日的福音就是前者關於「窄門」的教導。

耶穌的旅程和命運

福音的一開始重複路九51的內容,再次指出耶穌走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途上,這樣的經文再次喚起讀者的注意力,意識到耶穌這條道路的最後目的地,以及祂在那裡將要遭遇的一切(參閱:路十三31-35)。

得救的人多嗎?

路上有人向耶穌提出問題:「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嗎?」這個問題乍看之下似乎有些突兀,其實卻不然;因為就經文編輯的層面而言,路十三1-9所記載耶穌有關悔改的警告已預先對這個問題提供了非常好的準備(請自行參閱)。猶太信仰的傳統教導對這問題的看法相當分歧,有些作品提到「整個以色列都將有分於未來的世界」,然而也有作品強調:「至高者為了許多人創造了這個世界,但未來的世界則僅僅為了少數人。」

「窄門」

耶穌並未針對問題給予一個具體的資訊,而是提出一個呼籲,直接要求在場的聽眾採取行動的:「你們應該竭力從窄門進去!」「窄門」是一個非常生動的圖像,人都可輕易地瞭解其意義:誰想要通過這道門進入門內,必須具有極大的競爭熱忱。耶穌接著說:「將來有許多人想進去,卻不能進去」,更加強化了這個意義。

身世和血統並非進入天國的保證

接著耶穌說了一個隱喻性的比喻:一個舉辦宴會的主人在某個特定時刻將大門鎖上,一些遲到的賓客因此被隔絕於門外。雖然這些人企圖運用自己的身份以及和主人之間的特殊關係,但卻毫無作用;主人不但聲明根本不認識他們,更嚴厲地稱他們是作惡的人,將他們隔絕在大門之外。讀者由接下去的經文可以瞭解,這些人象徵那些自認為是天國選民,卻不遵從祖先和先知們的教導的猶太人,他們將被摒棄在天國之外,在那裡「只有哀號和切齒」。這句話是猶太末世思想文化中常見的表達方式(參閱:瑪八11-12,十三42),生動地顯示出那些被排除在末世性慶典之外的人所遭遇的情況,和這些自認為是選民的猶太人不同的是,從廣大外邦世界將有許多人得以進入末世性的天國。

「落後者」與「領先者」

福音作者最後用一句在復活後廣為流傳的話,讓耶穌為自己剛剛說過的隱喻做出詮釋:「落後的將成為領先的,領先的將成為落後的。」進入天國的條件並不是一個人先天的血統或出身,而在於是否真實地「竭力從窄門進去。」然而,這句話並沒有把猶太人完全地排除在天國之外,也沒有將被接納入天國的人完全看做是外邦人;每一個「落後者」只要接受耶穌的呼籲,認真地採取行動,都將成為「領先的」得以通過窄門進入天國。

【綜合反省】

這段福音經文的內容相當程度地反應了歷史中的耶穌所作過的宣講。路加記載這段經文,目的並不在於明確地指出到底有多少人將進入天國,而是呼籲每一個人善用目前的時機,立刻採取行動,竭力爭取天國。

對今日的基督徒而言,這段經文具有非常清楚的警告意義:凡是自以為認識耶穌基督的人,都應按著祂的教導生活,將眼光注意在永遠的得救上。教會歷史中相當長的時間誤解了這段經文的真正含意,因而主張只有很少的人才會得救,絕大部分的人都將喪亡。事實上,這並不是福音經文真正的意義。天主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參閱:弟前二4),祂把救恩白白賞賜給每一個人,但是人也必須有相稱的行動,努力按著所得到的救恩生活,否則將會失去已得到的救恩,再次淪落永遠的懲罰之中。

top



第二篇:在中國耕耘(一九二二-一九三三)

一九二二年

我把在華工作期間的一些思想和事實收集成書,有三個動機:

(一)把「夫至大」及「教會事件」二通諭的傳教革新原則加以適當的說明與肯定。

(二)對過去曾愉快攜手合作過的傳教士們表達我的敬意。

(三)對我的上司表示由衷的感激,並向高尚的中華兒女獻出公正的肯定和同情。必須以良知和基督思想去說服並矯正許多對中國的誤解。

(一)我的任命

我年輕時與羅馬中樞從來沒有接觸。一九二二年六月十一日忽接傳信部長王老松樞機來函,通知我說,教宗碧岳十一世要派我到中國出任宗座代表。教宗在做米蘭教區總主教期間,曾為我教區的窮人捐過款,因而有過一面之緣。現在他身為教宗,我以非常感動和惶恐的心情,馬上去晉謁教宗辭謝這重任,向他表示我在斐烏梅那點經驗,實在微不足道。教宗卻答說:

「事情雖然有大小,原則常是一樣。你以服從和犧牲的精神出使中國,天主自會助佑你。你說沒有準備也是人之常情。不了解的事,可以學習。你先到傳信部研究一下,再來見我。」

我只有俯首從命了。走出梵蒂岡時,心情雖沉重,倒很鎮靜,也充滿希望。走到聖伯鐸墓前,祈求這位偉大漁夫助佑。

(二)訪傳信部

為準備我的新職務,我就到傳信部找尋資料。但對外得嚴守秘密,不動聲色,唯恐像過去一樣,遭到反對而功敗垂成。

我看到光主教(Mgr. Guebriant)巡閱中國的報告書,感謝他已為宗座駐華代表鋪好了路;他曾走遍中國各地,並將「夫至大」通諭上提到的各項傳教問題,也一一和傳教士研究過,對聖座有極大的影響力。(見圖87

87頁圖

我在羅馬逗留了一個月左右。王老松部長要我盡快召開全國主教會議,以便實現「夫至大」通諭的理想,並要我盡速動身。但在上船之前,切勿洩露身份,以後就無關緊要了。

國務卿嘉斯巴利樞機告訴我,中國已有很多傑出官員,為何找不出幾位中國主教?

教宗以慈祥言語鼓勵我,指示我。要我別為我的孤兒院擔心,因有我弟弟接管。教宗高瞻遠矚,真知灼見,處事周詳。祝福了我,又送我一枚銀製聖牌作紀念。我常把它帶在身上。

我綜合了上級的指示,寫在日記簿上:

(一)宗座代表是純宗教性的,不應有任何政治色彩。

(二)和一總人都表示友善,不論中國官員,或外國使節。但要絕對保持自主,不袒護列強的政治利益;我只屬較宗,代表教宗。

(三)聖座不務政治,政治卻有時進入宗教圈裡。這不過是偶然的、短暫的。

(四)聖座在中國沒有帝國主義的野心,列強的政治和聖座毫無瓜葛。教宗關懷中國,切願中國強大起來,主張中國歸中國人。

(五)傳教事業只是服務,教會所以稱為至公的,一般來說,教會該由本地人作主教為原則,但初創時期,客籍傳教士是不可或缺的。等本地聖統建立後,客籍傳教士曉得自己任務完成了,應立即束裝他往,再拓展主的新園地。


傳信部交給了我一包文件,要我到香港後再分發,包括兩件重要公文:一件是我的委任狀,另一件是──

宗座駐華代表設立公文:

教宗碧岳十一世

鑒於中國教務日益昌盛,代牧、監牧林立。為表示對中國人民之關懷,和滿足各地教會首長之期望,並增進教會之榮耀,決設立宗座代表。目的在使中華民國之人民,更感受到吾人之特殊眷顧。使當地教會首長能精誠團結,在統一指揮下治理教務,進而使中國教務更上一層樓。職是之故,吾人經與傳信部樞機委員們慎重研究之後,以吾人之宗座最高權力,明文正式成立宗座駐華代表,並指定其職權遍及全國五教會區域,且包括各大小島嶼,但台灣監牧區除外。此公文立即生效。今後一切有關人士,應絕對遵照,不得有違。以前與此牴觸之規定均予以作廢。

一九二二年八月九日吾人登基一年頒於
羅馬伯鐸大殿(漁人璽)
國務卿 嘉斯巴利樞機(簽署)

(一)法國小住

我在修院時學過法文,但沒機會練習,離動身前還有一個多月,我便順道去法國遊學一番。在大戰期間我曾到法國前線參觀過。這次先到亞納西,向聖方濟撒肋及聖婦尚達遺骸致敬。

我轉往克奴白的一所會院。一天,院長給我送來一份十字報,內載我被任命為中國宗座視察員的消息,使我非常驚奇!是誰洩了密?我連母親都沒告訴(只說有一新職。)

我指著報紙以肯定的語氣對院長說:「報紙經常捕風捉影;光主教才視察中國回來,不會再派視察員。」

我也去參觀了沙特斯隱修院,這所馳名世界的聖地,如今已成廢墟──這都是法國暴徒做的好事!

在里昂某教堂看到總主教文告,呼籲教友接濟貧困的神職界──這是殘暴政府摧殘教會的劣跡!令人感動的是:法國神職界寧願甘心受困,也不願放棄效忠教宗。

回來後在都林小住一天,路遇一老婦伸手討錢,但我沒給她──自從我開辦了育幼院後,常為他們打算,就已習慣不在街頭施捨。這時正好有另一老婦經過,對乞丐說:「我只能給妳兩個錢,我以賣鞋為生,今天感謝天主無意間讓我多賣了幾雙,我們同病相憐,可惜我無力多給……」當時我尷尬萬分,這位老嫗無意間給我這位堂堂大主教當頭一棒,打醒了我精打細算的美夢,趕快摸出幾個錢給了她。

(二)臨別依依

人非草木,離鄉背井捨親遠行,總有幾分離情。

我告訴母親要去傳教區工作,母親感嘆地說:「你要去很遠的地方嗎?」「是的,海上航行要一個月。」她帶著顫抖的聲音說:「你當服從教宗命令,他命令你去哪裡就去哪裡,今生也許不能相見,天堂上再見吧!」她的另一教訓是:「你和弟弟所掙的錢,希望都去濟貧,因為你們棄家修道,絕不能發財。」臨別時我們相互擁抱,誰也說不出一句話。

我向弟弟接管的孤兒院話別時,大家淚眼汪汪,依依不捨。(見圖18頁

斐烏梅的人們等我返任,哪曉得我正束裝遠行,令人難過的是:未能親身向他們道別,只好在海上寫封辭別信了,我很珍惜跟他們那段共患難的日子。

一九二二年九月二十二日,輪船由威尼斯港起錨,航經修院時,不少教授揮巾送行,身材修長的弟弟也在其中,我的情緒更加激動。

18頁圖

(三)行行重行行

船經地中海時,想到加里肋亞的漁夫曾橫過這片海面,在羅馬建立了天主的教會。在紅海航程途中,使我想起梅瑟領導以色列逃出埃及的一幕。

當我在船上看書時讀到一位中國知識份子對西方宗教不能適應,頗以自己的傳統和宗教為榮。另一段記載,一位日本少女對天主降生地點的意見是:歐洲人有原罪,日本人沒有,所以不必降生在日本。近日進一步研讀聖保祿書信──傳教學最基本的文獻,發現他的傳教方法總歸一句話──隨機應變。

(四)途經檳城、新加坡

我們在檳榔嶼停泊,準備參觀巴黎外方傳教會所辦的大修院。我在壓制了不滿和些許同情心情況下,才坐上了人力車。見了院長,他問我屬那一教區,我難以回答。他面帶微笑,像是發現秘密似地說:「我知道了,你是法學專家,奉命到中國召開會議的。」

事實上,我不是法學專家,但他猜中了,我是到中國召開會議的。

這座修院是遠東本籍教區神職的搖籃,有二百六十六年歷史,也受到教難的困擾,有四十九位為主殉道。

共有百餘位修士在此畢業晉升鐸品。面對時代的進步和變遷,他們應加倍訓練中國修士,這樣可以節省旅費,同時又可讓中國修士在自己熟習的環境、風俗、習慣、和語言中生活。

船停新加坡,教友們餽贈了火腿和水果以表達對主教的敬意,使我非常感動。

有幾位乘客下船買了幾枚紀念章,有一枚很特殊:一面是教宗像,反面是魔鬼的頭,四週寫著:「醜陋的教會具有魔鬼的嘴臉。」──是荷、英基督教的惡作劇。

(五)香港

十一月八日船到香港,教區總務神父接我到主教公署,香港代牧師主教(Pozzoni)問我:

「你是宗座代表嗎?」

「是的。」

「一位修女從新加坡拍電報告訴了這消息,我有點懷疑,否則,我自然要去碼頭迎接。」

他慈祥而有見地,充滿基督精神,每天都聽告解。我問他中國教會如何接受「夫至大」通諭。他說:

「用尊重的態度去接受,若說『甘心』都是騙人的。大家都承認不久會出現中國主教。但有人以為時機尚未成熟。」

我也注意到,一向轉載宗座文獻的法文雜誌和中日傳教年艦對「夫至大」通諭卻隻字未提。

十一月八日晚,收到嘉斯巴利樞機電報:「聖父慈父般哀悼令堂的逝世,亡者得以安息,生者享有天上慰藉。」

我今後更形孤單,對善行價值更加重視。但天上多了一位代禱者。

威尼斯馮丹樞機也來信慰問,他在我走後曾拜訪過家母。

某日彌撒後,一位衣服襤褸的窮老頭,用拉丁文向我道賀,拿出五元美金要我轉給教宗,以表達對教宗派代表的謝意。他不許我推辭,要了一張教宗玉照;他是聖堂工友,從傳教士那裡學會了拉丁文,沒有真正薪水,只要有點錢就給傳教士買點東西。五元美金要幾個月才能省下。

現在在這裡,教宗的聲望強過歐洲。教宗在教友眼中是生活的基督,全人類的慈父。

  

閱讀更多:回《剛恆毅樞機回憶錄》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