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期第二主日
主曆2020年4月19日
最新消息
佳播圖書復活八日慶期(4月12日至4月19日)的折扣活動僅剩最後幾天!思高聖經與佳播圖書均有八折折扣,欲購從速!
歡迎至佳播圖書網站(http://gabrielprinting.com/)選購,或來電(02-23112042)、來信(
聖週募款
疫情當前,教宗方濟各批准 推遲聖週五為聖地募捐活動 至9/13主日舉行。
聖地在華辦事處為方便教友,隨時皆能接受聖地捐款。
相關新聞連結(請點選)
課程公告
※ 《哥羅森書》/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再行通知(週二晚上 7:30~9:00)
(為配合長安天主堂之防疫措施,週二課程暫停,復課時間將再行通知)
地點:長安天主堂,教堂二樓。
地址:台北市林森北路73號長安天主堂(近捷運淡水線中山站3號出口,板南線善導寺站1號出口,步行約九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請欲參加之「新學員」先來信(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復活期第二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耶穌站在他們中間
【福 音:若二十19-31 】
19(正是)那一週的第一天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20 說了這話,便把手和肋膀指給他們看。門徒見了主,便喜歡起來。21 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22 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23 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存留誰的,就給誰存留。」24 十二人中的一個,號稱狄狄摩的多默,當耶穌來時,卻沒有和他們在一起。25 別的門徒向他說:「我們看見了主。」但他對他們說:「我除非看見他手上的釘孔,用我的指頭,探入釘孔;用我的手,探入他的肋膀,我決不信。」26 八天以後,耶穌的門徒又在屋裏,多默也和他們在一起。門戶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說:「願你們平安!」27 然後對多默說:「把你的指頭伸到這裏來,看看我的手罷!並伸過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作無信的人,但要作個有信德的人。」28 多默回答說:「我主!我天主!」29 耶穌對他說:「因為你看見了我,才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30 耶穌在門徒前還行了許多其他的神蹟,沒有記在這部書上。31 這些所記錄的,是為叫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使你們信的人,賴他的名獲得生命。
【經文分析】
若望福音二十章一共報導了三個耶穌復活後顯現的故事。第一次是復活的主顯現給瑪利亞瑪達肋納一個人(若二十1-18),這是復活主日的福音內容。這個主日是復活期第二主日,福音選自若二十19-31,內容可分為三段:耶穌第二次顯現、耶穌第三次顯現和若望福音的結束語。
復活主全新的存在方式
若二十19-23敘述耶穌復活後第二次顯現的情景。時間是復活當日晚上,地點在一間門戶緊閉的房屋內。緊閉的門戶一方面顯出門徒們的恐懼害怕,另一方面則顯示出主復活後的存在方式是全新的、不受任何時空限制的存在。
復活的基督就是歷史中的耶穌
復活的主首先祝福門徒們「平安」,這個平安的祝福不再只是猶太人慣用的問候語而已,更具有去除一切恐懼與害怕的救援功效。復活的基督向門徒們顯露手和肋膀的傷痕,表示祂正是那位曾經和他們一起生活過的師傅;復活的基督和歷史中的耶穌是同一位。門徒們因看見主而歡喜,先前的懼怕也隨之消失,耶穌在晚餐廳的許諾:「我必不留下你們為孤兒,我要回到你們這裡來。」(若十四18)在此便已兌現。
派遣使命
復活的主藉著顯現,給予門徒們一個使命,這個使命讓門徒們分享祂得自於父的派遣。耶穌不僅派遣他們去繼續執行自己的使命,也給予他們完成使命的能力。藉著噓氣,他們領受了聖神的恩賜,在聖神的帶領下,他們要去使一切人得到罪赦而和天主和好。
復活的主身上的傷痕,治癒了門徒們的懷疑與不安。門徒們得到與耶穌受自父一樣的派遣,並充滿聖神的德能,使他們的宣講和耶穌的教導有相同的重要性。透過罪惡的赦免,他們完成耶穌的使命,使人出死入生與天父和好。
眼見為憑?
若二十24-29描述耶穌的第三次顯現,基本上是前一段顯現故事的延伸。多默的情況代表了日後所有的基督徒的處境。歷史上無數的人、包含我們現今生活的人,大多和多默一樣,強調「眼見為憑」;但信仰出於報道,信仰的基礎是來自於宗徒們的見証。
多默的信仰宣示
多默不相信宗徒們的話,而強調必須親眼看見、親手觸摸耶穌的傷痕才相信;在他的要求中,我們經驗到耶穌真的曾經被釘在十字架上。耶穌在八天後再次顯現時,允許多默進行他所要求的驗証,然而,聖經經文並沒有明說,多默是否真的接受了耶穌的邀請,用手探觸祂的傷痕。吾人在經文中看到的是,多默決定性的宣誓了信仰「我主,我天主!」這個信仰宣示具有多重意義:
1. 多默的信仰表白也正是福音作者的寫作目的,他要引領一切讀者到達這個目的:和多默一起明認耶穌基督為主。
2.多默的信仰宣誓是一種決定性的信仰。宗徒們在耶穌還在世上生活時無法達到如此圓滿的地步。斐理伯在晚餐廳中的祈求:「主!把父顯示給我們,我們就心滿意足了!」(若十四8)便顯示出宗徒們尚未真正認識耶穌。
3.這個信仰宣誓也和福音的序言前後呼應。整本福音是由一首讚美天主聖言的詩歌開始,聖言從起初就和天主在一起,如今在多默的宣信中,我們發現聖言就是耶穌基督,祂也就是真天主。
4.多默以第一人稱單數的形式表達信仰:「我主,我天主!」這樣的表達顯示出在信仰的終極處,畢竟是一個個人性的抉擇。信仰必須自己負責,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委託他人。這情形當然也許諾了每個人都可以和天主建立親密的關係,神秘的信仰經驗並非某些人的特權,而是每個認真尋找天主的人都可達到的境界。
「信仰」與「看見」
面對多默的宣信,耶穌的回應一方面責斥了這種對於「證據」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給那些向天主聖言開放的人許諾真福。後世之人不必為了沒見過歷史中的耶穌而沮喪,因為透過他人的宣講和信仰見證,人人都可以達於天主,而「天人合一」就是生命的終極目標,是最大的幸福。
福音的結語
若二十30-31是福音書的結語(第二十一章是所謂的若望團體編輯補充加入的故事)。作者說明只能記下耶穌生命中極少的事例,但這一切應該足以使人相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也可以使人發現基督徒的本質,就是得到與耶穌共融的生命。
第三篇:在羅馬服務(一九三三-一九五八)
一九四二年
- 先見之明
這次世界大戰,證實了「夫至大」和「教會事件」兩道通諭有關本籍神職的先見之明。從駐衣索比亞宗座代表卡斯德拉尼蒙席(Castellani)寫給我的信中可豹窺一斑:
「在必須離開衣索比亞的人群中,也包括所有義國傳教士,毫無挽留餘地,他們必須在六月離境。我緊急向擁有不少衣索比亞及司鐸的修會求助;結果哈辣爾教區派來四位,底格當加派兩位,厄立特利亞也送來五位司鐸;此外,更有十四位本籍修女支援,總算勉強能應付教會的急需……。」
- 羅馬禮規譯成本國文字
遠在一六一五年,教宗保祿五世,已特准中國教會用中文舉行聖教禮儀。翻譯工作很艱鉅,由利瑪竇開始,後來利類思透過一些學者的協助才大功告成,共翻譯了羅馬禮規、彌撒經、日課經、聖母小日課、已亡日課、送終經,以及聖道茂的神學集成。特准和譯文都俱備了,可惜沒有流傳下來。
去年五月二日,教宗賜見時批准了在新幾內亞、中國、日本、印度支那和印度等傳教地區,可使用本國語文禮規經。今年同一特許,也推廣到非洲各傳教地區。這些特許,對傳教工作向前邁了一大步,我內心極感欣慰。
一九四三年
- 日本教會的薪傳
在日本傳教的各位外籍主教,已把教區轉讓給日本的主教。他們此舉,在全部傳教史冊上,寫下了最崇高最燦爛的一頁。從可敬的主教和會長的來信中,可以看出他們那偉大的心胸和卓越的使徒精神,把傳教愛德表露無遺:橫濱總主教寫信給教宗說:「這個偉大的國家希望能有日本的上司來領導日本教會。這正是本會的宗旨,也該是傳教修會的宗旨,因為這顯然也是宗座的意願……我和傳教士們將留在原地從旁協助……」廣島、宮崎、大阪、福岡等地主教都先後表示欣然讓位,甘願作日本神職人員的助手。瑪利諾會,道明會和慈幼會總會長們也都先後寫信給傳信部長,或以孝愛之情接受宗座安排,或主動提出讓位的建議。
此外,在韓國和印度也有類似的讓位行動。令人鼓舞歡欣。而本籍神職的表現也令人刮目相看。
- 羅馬被炸
七月十九日,我和傳信部同仁高理耀蒙席(Caprio)(編者按:他後來出任駐華大使、樞機)搭火車回羅馬,前面車廂擠滿了旅客,我們便登上最後一節車廂。不料中途突然剎車,車廂劇烈地震動了一下,緊接著,警報聲、爆炸聲、尖叫聲不絕於耳,濃煙四起,不見天日。
我和高理耀跳下了火車,躺在牆角,順手抓來一塊水泥板蓋在身上。我起了一個悔罪念頭,把自己託給天主,準備去死,倒也鎮定。等爆炸聲停止的時候,我們趕快離開鐵路,走進一間空屋,我說:「蒙席,我們彼此赦罪吧!」,我們就面對面跪著,彼此像在臨終時那樣赦了罪。
後來我們通過一片瓦礫,來到一家農舍,農民都嚇的周身顫抖,我安慰了他們一些話,也替他們赦了罪。
我們繼續前行,希望遠離轟炸的中心地。轟炸好像波浪般一陣一陣地衝過來。一連經過幾個避難所,都替他們赦了罪。在那可怕的時刻,只有宗教思想是唯一的安慰,讓我訝異的是,沒有一個人詛咒造成這些事件的禍首。警車和救護車都先後趕到現場救助傷患。
警報解除後,我們登上一輛公車,遇到在火車站見過面的旅客,他們說,頭幾節車廂被炸毀,許多人也被炸死,我和高理耀是因旅客太擠才轉往最後那節車廂的。我們不能不感謝天主的仁慈照顧。
教宗碧岳十二世憂傷地親往被炸毀的聖樂倫堂的瓦礫上跪下祈禱。群眾擠到他身邊,向他傾訴內心的憂苦,也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教宗的白袍就這樣染上了血漬。
- 戰鼓聲中的聖禮遊行
今天是聖女小德蘭的慶日,我參加了鄔爾邦學院舉行的聖體遊行。德軍戰車正在轔轔開過,遠處也傳來炮聲,在這樣的一個戰火氣氛中,那天的儀式更顯得非常偉大而壯觀。
排列在聖體前的年輕司鐸和修士們,來自不同的種族:有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他們的國籍不同,他們的國家正彼此交戰中。在聖體四周,在伯鐸墓前,一切種族和國家的深仇宿怨,早已消失無踪,只有精神的光明在閃耀,很像世外桃源!
晚間閱讀勝良一世的講道,深受感動,最後一句話是:戰爭武力的征服,遠不及基督和平的感化能力。
- 戰爭打擊傳教區
戰爭像一場風雨般洗劫了傳教區,各地傳來痛苦和哀求的呼聲。又有不少傳教士和修女為主犧牲,其中還包括兩位主教壯烈殉道。
有一位安南的主教來信說:當前的苦難好像幫助推動外教人歸向基督,修士數目不減反增。另一位主教從集中營來信說:「我們在此善用時間來祈禱和讀書;一切橫逆都獻給天主。幸有許多本籍司鐸,代替了那些送往集中營的外籍神父們的工作。對本籍神職人員之建立,尤其在戰時更見功效。」
蒙古的傳教士們,賣光所有,開始耕田種地謀生。有位中國代牧說:「和平重來時,司鐸聖召的人數會劇增。」目前傳教區雖然悽慘悲苦,卻給我們帶來了精神方面的利益,使我們更接近天主。暴風雨過後,這棵百年大樹──傳教區,必會復興起來。
閱讀更多:回《剛恆毅樞機回憶錄》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