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期第四主日

主曆2020年5月3日

 


課程公告

※ 《哥羅森書》/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再行通知(週二晚上 7:30~9:00)

(為配合長安天主堂之防疫措施,週二課程暫停,復課時間將再行通知)

地點:長安天主堂,教堂二樓。

地址:台北市林森北路73號長安天主堂(近捷運淡水線中山站3號出口,板南線善導寺站1號出口,步行約九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請欲參加之「新學員」先來信(該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郵件外掛保護。要顯示它需要在瀏覽器中啓用 JavaScript。)或來電(02-23112042)思高中心報名,謝謝。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中文聖地網站

思高聖經洽購 

思高臉書專頁 

思高中心Line官方帳號 



復活期第四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牧人與羊

【福音:若十1-6 (10) 】

1那時候,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不由門進入羊棧,而由別處爬進去的,便是賊,是強盜。2由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3看門的給他開門,羊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字呼喚自己的羊,並引領出來。 4當他把羊放出來以後,就走在羊前面,羊也跟隨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 5羊決不跟隨陌生人,反而逃避他,因為羊不認得陌生人的聲音。」 6耶穌給他們講了這個比喻,他們卻不明白給他們所講的是什麼。

7於是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我是羊的門; 8凡在我以先來的,都是賊和強盜,羊沒有聽從他們。 9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可以進,可以出,可以找著草場。 10賊來,無非是為偷竊、殺害、毀滅;我來,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

【經文分析】

教會的彌撒經書把復活期第四主日的福音,按著時序編排如下:甲年為若十1-10;乙年為若十11-18;丙年為若十27-30。三段福音的內容都圍繞著「善牧」的主題,人們也習於稱復活期第四主日為「善牧主日」。

就詮釋的觀點來看,這樣的安排並不利於對經文的瞭解,因為現有的分段方式並不是以經文意義為基礎:若十1-18原是前後相連的經文,卻被按照長度平均分成兩段,分配在甲年和乙年誦讀,而丙年的經文原本就是在另外的脈絡之中。就經文的文學形式和內含意義而言,若十1-6是一個「牧人和羊」的比喻,而7-18節則是上述比喻的寓意式的詮釋。本來最理想的方式是1至18節一起誦唸,如果為了避免明年重複這段經文,而一定要分成兩部分,筆者建議在甲年只讀「牧人與羊」的比喻(1-6),至於比喻的寓意式的詮釋(7-18)則保留到乙年誦讀。筆者根據這個理由,在此僅針對若十1-6略做闡釋。(當然,這個建議純粹是基於釋經學的觀點,歡迎禮儀或信理神學專家或任何人提供不同之觀點,彼此討論。)

比喻和具體的生活情境關係密切

「比喻」是福音以及猶太文學中常見的一種文學類型,特色是直接由生活經驗取材,藉助生動的圖像傳達一些特定的意義。由於比喻中的材料是取自於講者和聽者共同熟悉的生活環境,因此當時的聽者對於比喻的含意自能心領神會,無須畫蛇添足地加上任何解釋。但是,由於我們和耶穌生活的時代之間,存在著極大的時空差異,因此我們必須先對比喻本身略做說明。

善牧比喻的生活背景

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多以游牧為生,牧人和羊的關係就是他們每日的生活寫照。牧人尋找水草豐美的曠野處牧放羊群,並就近圍起羊棧。每天入夜時,許多小羊群被牧人趕入羊棧,守衛在羊棧門口看守,牧人則另外睡在帳棚內。我們的經文似乎暗示,許多牧羊人共有一個畜欄。天亮時,牧人經過門進入羊棧走向羊群,呼喚「自己」的羊,把牠們領出來牧放。這是比喻的核心部分,也是正常的情況(若十2-4)。

牧人和竊賊的對比

若望福音的作者給這個比喻安放了一個陰暗消極的敘述「框架」:在第1節和第5節中說到,在牧人之外還可能會有賊和強盜,他們會在夜裡潛入羊棧,企圖竊取羊隻。因此形成了一個牧人和竊賊的對比:牧人由門進入羊棧,看門的守衛給他開門;竊賊則不是由門進入,而是由某處爬入羊棧。牧人按著名字呼喊他的羊,羊認識他的聲音,牧人把羊領出羊棧,並且走在前面,不時發出親切的呼喚聲,羊群則跟隨著牧人來到草場;盜賊的聲音,羊卻不認識,因此非但不跟隨他,反倒害怕而四處逃竄。

善牧比喻在猶太傳統中的背景

這個比喻對猶太人而言是淺顯易懂的,因為在猶太傳統中,類似的比喻多不勝數。舊約聖經不僅一再地用牧人和羊來表達君王和人民的關係(撒下五2),更用來描述天主和人民的關係(詠二三)。若望福音中這個「牧人與羊」比喻,也是在這個傳統背景之下,講述耶穌基督和若望團體(教會)的關係。

若望團體的自我意識

若望團體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羊群,常常面臨各種危險迫害,但是他們卻自稱是天主的兒女(若一12,十一52;若壹三1),有最好的牧人─耶穌基督。這個牧人是「唯一的」,除他以外都是賊或強盜。他們和牧人的關係就如同耶穌和天父的關係一般:耶穌是「父懷裡的獨生者」(若一18),耶穌也是天主兒女的唯一牧人。他們是已經得到救援的團體,只認識一個牧人,這個牧人認識他們每個人的名字,把他們由世界中呼喚出來、聚集在一起,成為「屬於他的人」(若十三1)。他們跟隨牧人耶穌走上救恩之路,跟隨祂回到父家,祂走在前面「給他們預備地方」(若十四2)。

【綜合】:比喻的根本教導

這個比喻的最後一句話是一個未來式的時態,若按字面翻譯應該是:「羊『將』不跟隨陌生人,反而『』逃避他,因為羊不認得陌生人的聲音。」這個時態使比喻得到一個超越時空的幅度:救援的實現在於召叫與聽從,也就是經由宣講和接受天主聖言。任何時代的信仰團體都面臨若望團體曾經面臨的危險,任何時代都有假先知(參閱:若壹四1-6)。信仰團體要認真的宣講和聆聽天主聖言,同時也要謹慎分辨真實的和虛假的宣講者,方能確保得到真正的救恩。

top



第三篇:在羅馬服務(一九三三-一九五八)

一九四五年

基督救贖和成義的思想,與希臘倫理及宗教的思想絕不相同,不過,後來希臘的文化,給基督的教義,提供了詳盡的解釋,使基督宗教脫離了以色列的文化。因此,以色列的亞巴郎之子,到了西方變為失主的孩子。基督宗教與以色列思想型態脫離關係,是必然趨勢,否則,就不能成為一個普世萬民的宗教了。

聖保祿對以色列人講解基督時,稱之為默西亞,可是他到了雅典,稱基督為未識之神,和賞善罰惡之法官。這一切都在説明傳教士必須掌握民族的本土文化,予以基督化後,使之成為信主的入門。而事實上,許多地區已有具體成效。今再以亞美尼亞為例:

每年玫瑰花開季節,亞美尼亞都要舉行瓦達瓦廟會,為慶祝他們的女神──一切智慧、能力和生命的根源。基督宗教傳入後,無法消除該節日,就代以宗教上的節日──與耶穌顯聖容節結合為一,在那一天,紀念耶穌顯聖容──代表光明和榮耀,宛如一朵鮮豔全開的玫瑰。

大戰已告結束,仇恨終止了。傳教區付出了數以百計的犧牲者,其中包括六位主教,我們向他們俯首致敬。許多傳教事業被戰火化為一片瓦礫,傳教士們仍然秉持百折不撓的精神,開始重建工作。中國、日本、緬甸,以及其他地區的傳教士們和教友們一齊參與復原和傳道工作:捐獻農作物、手工藝品、獵物、家禽、工資等等,十足表現了團隊精神。


今天好友米傑理(Michieli)來訪,是我十六歲從軍時的戰友,現在只剩下我們兩人,使人感觸良深。

在我們坐談的小廳裡,有一張一九二四年拍的上海教務會議的照片。前排三十位主教中,在我右邊的十五位都已作古,左邊的只有三人還健在(圖見64頁)。我已年近七十。除了感謝天主仁慈扶助外,深感世事的虛幻。我剩下的歲月不多了。如果天主願意,我願完成計劃中的三本書能夠出版問世。一本是確定生死意義的「撫慰之神」,另一本是與若望弟合作的「藝術與信仰」,以及一本作賢妻良母的書藉。(編者按:前兩本已出版)

64頁圖

教會像慈母,不辭辛勞地維護著教堂,以及主教公署、修院、會院等。因為教堂是:

(一)精神的避難所面對糾紛的困擾和社會的不公,只有在聖堂裡能找回人格的尊嚴和階級的平等。聖堂可使痛苦者找到安慰和救恩,也能令人心靈超拔,神遊天外。

(二)生活的教育館:在這裡可以學到生死的意義、言行的規律和信仰的慰藉,這些都是人生基本的知識。往往也是一部講論歷史、文學、藝術、建築的書。民衆看到圖像上的聖人,就會見賢思齊,改進自己的生活。聖堂教我們以特別的眼光來看這世界,一切都導往聖德,教我們榮主愛人。

(三)歷史的紀念碑:所有的教堂,不管大小,都是高尚的歷史紀念碑。像是一個母親,把孩子集合在身旁,講述以往的故事,其中含有歡樂與悲傷,而且,這部活的歷史還在不斷地延續著。

(四)藝術的博物館:義大利的藝術,百分之八十是宗教藝術。教堂是信仰和藝術的寶庫,而且,經常在增加新的一頁。連那些新建的簡陋小堂,也能激發人內心的謙恭和寧靜的信仰,進而賦以一些生動的、高貴的和神聖的氣質。再透過莊嚴肅穆的禮儀,就能實現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閱讀更多:回《剛恆毅樞機回憶錄》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