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期第六主日

主曆2020年5月17日

 


課程公告

※ 《哥羅森書》/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報名學員敬請留意群組通知(週二晚上 7:30~9:00)

地點:長安天主堂,教堂二樓。

地址:台北市林森北路73號長安天主堂(近捷運淡水線中山站3號出口,板南線善導寺站1號出口,步行約九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請欲參加之「新學員」先來信(該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郵件外掛保護。要顯示它需要在瀏覽器中啓用 JavaScript。)或來電(02-23112042)思高中心報名,謝謝。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中文聖地網站

思高聖經洽購 

思高臉書專頁 

思高中心Line官方帳號 



復活期第六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護慰者聖神、真理之神

【福音:若十四15-21(26)】

15【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如果你們愛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 16我也要求父,他必會賜給你們另一位護慰者,使他永遠與你們同在; 17他是世界所不能領受的真理之神,因為世界看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為他與你們同在,並在你們內。 18我必不留下你們為孤兒;我要回到你們這裏來。 19不久以後,世界就再看不見我,你們卻要看見我,因為我生活,你們也要生活。 20到那一天,你們便知道我在我父內,你們在我內,我也在你們內。 21接受我的命令而遵守的,便是愛我的人;誰愛我,我父也必愛他,我也要愛他,並將我自己顯示給他。」

22猶達斯──不是那個依斯加略人──遂問他說:「主,究竟為了什麼你要將你自己顯示給我們,而不顯示給世界呢?」 23耶穌回答說:「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裏去,並要在他那裏作我們的住所; 24那不愛我的,就不遵守我的話;你們所聽到的話,並不是我的,而是派遣我來的父的話。 25我還與你們同在的時候,給你們講論了這些事; 26但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他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

【經文分析】

 復活期第六主日的福音選自若十四15-21,主題是天主聖神的本質和功能。就經文內容而言,這一段論及聖神的話一直延續到26節,若十四15-26的經文是一個整體,表達出福音作者對天主聖神的根本瞭解。

若望福音第十六章中也談論到「聖神」,然而,那是若望團體對這個主題的補充與發揮,因為若望福音十五到十七章是後人補充加入的,第十四章的內容則是最初若望福音的內容。

 許諾派遣護慰者聖神

 若十四15-26的內容仍屬於耶穌的「臨別贈言」,因此可以被視為是耶穌的「遺囑」:耶穌許諾在祂復活、回歸父家之後「將」會祈求父(16節是未來時態),父便會給信仰團體派遣另一位護慰者,這位護慰者是耶穌的後續者。和耶穌不同的是,耶穌在世上生活及工作的時間是有限的(若十二8,十三33),護慰者則將永遠與團體同在。若望團體在復活的光照下,反省整個耶穌事件而肯定:因著耶穌被高舉,祂的派遣便已結束,而永無止境的聖神時期(若七39),同時也是教會時期(若二十21-23)也因此正式揭開了序幕。

 護慰者聖神繼續耶穌的使命

 聖神的功能在於保證已「離去」的被派遣者,在世上開始的工程得以延續。聖神的本質則是「真理之神」(若十四17),這個本質表達出祂和子的一致性及連續性,耶穌論到自己時曾說:「我是真理」(若十四6)。在這裡「真理」一詞,其實就代表「啟示」的整體概念。耶穌和聖神同是天主的啟示者,在祂們之外再也沒有什麼可以給世界的了。因此,面對聖神就如同面對耶穌,人必須做出相信與否的抉擇。若望福音以「世界」來稱呼一切不相信耶穌的人;凡是相信的人,便由世界中被救出,他們認識真理之神,真理之神在他們內(十四17)。

 「聖三論」與「基督論」

 18節的經文說:將要離去的耶穌許諾要再回到門徒這裡。這一節經文是第17節的詮釋,說明耶穌是在護慰者內再來。在此我們看見若望福音的聖三論和基督論的主要因素:一方面父和子原是「一」體(若十30,十四10),另一方面又彼此有別(若一18,五19)。這種彼此同一又彼此有別的關係也表現在子和聖神的關係上:父因著子的祈求而遣發聖神(若十四16),但是聖神的臨在正是耶穌的臨在(若十四17-18)。若十四18-26便是在繼續闡述這個事實。

相信的人永遠生活

「耶穌活著」是門徒們對於耶穌復活的經驗,是可見的經驗。復活並不是只保留給基督獨享的事件,耶穌的復活,事實上,是說明門徒們要得到同樣恩賜。因為耶穌在哪裡,哪裡就有生命,所以就如耶穌一直活著,門徒們也將永遠生活(若十四19)。不論是在現世中,或是在個人性死亡之後,他們都永遠擁有生命。就如耶穌在父內一樣,(藉著聖神)門徒也在耶穌內,耶穌也在門徒內(若十四20)。對門徒們而言,復活的經驗和聖神的經驗是結合在一起的:在聖神內人們經驗到生活的基督,在聖神內復活的基督出現在信仰團體中。

 福音的訊息超越時空

福音作者是在復活光照之下,重新反省初期基督徒和耶穌的生活經驗,他寫作的目的不但是為給歷史上的耶穌作證,也是為了教導信仰團體如何在信仰內生活。因此福音同時含有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幅度,這個事實一方面增加了經文的可讀性,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有些經文複雜難懂。我們目前所討論的有關聖神的言論,便是一個這樣的例子。

【綜合反省】

復活的經驗是超越時空的,不受限於某一個團體或某一個時間之內。因為聖神被賜給了信仰團體,所以任何時代的信仰團體,都能得到復活的經驗。就如天父派遣「子」到世上來,為叫「子」把世人領到父那裡去;同樣地,聖神也被派遣到世上來,把一切相信的人引向耶穌基督。耶穌在世上教導真理,而真理之神使人明白耶穌的教導。人是否接受「子」的啟示性教導,端賴於人是否相信「子」就是父派遣來的。相信的人,便是愛祂的人。這個愛的外顯就是接受並且遵守耶穌的命令,這樣生活的人便會看見子(若十四21),也就是看見父。這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就是信仰成長的過程,在現世不斷促成這個信仰生命成長的,就是「護慰者」聖神!

【附註】初期教會對於聖神的不同體驗

若望團體對於聖神的體驗,和路加作品大不相同。若望團體的聖神經驗是建基於根本的信仰(生活)見證,絲毫沒有強調任何外在的、有形可見的偉大作為(如:舌音或治癒)。聖保祿關於聖神的教導,主要也在於強調神恩的目的,在於建立信仰團體(格前十二),也未強調任何奇蹟現象,而他對於舌音的態度,也是批判質疑多於鼓勵(格前十四)。目前在教會某些地方盛行的神恩復興運動或聖神同禱會,所依靠的,主要是路加作品中有關聖神的經文。

top



第三篇:在羅馬服務(一九三三-一九五八)

一九四七年

聖盎博教人在講解教理時,要從天主創造萬物開始,然後再講救世主基督,不必一步登天,而要循序漸進;也可利用歷史的事蹟和外教的神話,因勢利導。

中國的禮儀之爭,導因於傳教士以敵對姿態,不分青紅皂白地反對中國固有的宗教文化遺產,甚至禁止用「天」字來指天主。似嫌矯枉過正。其實,只要把迷信部分删除,其他都可善加利用。康熙皇帝賜給耶穌會士的一塊匾上,御筆題了「敬天」二字,這「天」當然不是指物質的蒼天,而是指天主。

觀音菩薩,在許多方面看來,像是一位慈母。按照聖盎博的遺訓,是可用來介紹聖母瑪利亞的:觀音菩薩所有的美善之處,都可由聖母來接收,而加以淨化。

陸徵祥神父主張:「中國在文字,思想和精神等方面的貢獻,並不亞於希臘。……若強解天意,則於人無益;要等待造物主自願顯示自己的時機。……若想讓中國思想家認識基督──上天的奧秘,可不假外求,只要沿著孔子的路線,約束自己內心,擺脫情慾蒙蔽,並信守固有文化,再偕同老子讚頌那無名天地之始,就會認出基督────降生成人的聖言……老子的道與柏拉圖的『言』,意義相等,甚或更勝一籌……。」

今年的六月十六日至二十一日,在羅馬召開了普世各國傳教工作領導人會議。這樣的會議因戰爭關係,已有八年沒有召開了。參加這次會議的領導人,來自三十個國家:從印度至美國及拉丁美洲,從加拿大至馬爾他,都派有代表出席。大家共聚一堂,互相鼓勵。

數天前,教廷駐華公使來電說,為了重建中國教會尚需二千二百萬美元,若再加上日本、緬甸、安南、印尼、菲律賓等地,數字就更加龐大了。出席會議的領袖們都願慷慨援助,獲得教宗的當面嘉許。

最近出版了一本有關衣索比亞的書,曾描述當地教會的起源:

傅孟智(Frumence)從小就領了洗,很有傳道心火,不斷地對有興趣的人傳佈聖教真道,從事義務使徒工作。為了加强傳教陣容,他被推舉為代表,到亞歷山大教會求援,請派一位主教來衣索比亞宣講福音。傅孟智就去拜見亞歷山大的達修主教(Athanase),說明了來意;達修主教認為,傅孟智本人應該是最適當人選,因他既然是衣索比亞人,深悉自己的語言和風俗,做衣索比亞的精神領袖必能駕輕就熟,事半功倍。

於是達修主教就讓傅孟智留在那裡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加以訓練後,祝聖他為衣索比亞主教。他於三三(或三三八)年回到衣索比亞,受到熱烈歡迎,立即展開福傳工作,成績斐然。他也把適當人選升為主教,做自己的幫手和繼承人。基督的宗教就這樣在衣國落地生根,沒有人說它是外國教。

達修主教沒有派一外籍傳教士去衣國,而就地取材,讓本國人陞主教後為自己同胞服務。同樣,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金口聖若望,也曾派遣一位哥德族(Goto)的主教,去感化哥德族人。他們的輝煌成績,有目共睹。而我們的傳教士,數百年來,都派外籍主教去傳道,用意雖佳,卻弄巧成拙,事倍功半。


傳教事業包括許多機構:有醫院、學校、育幼院等,最重要的莫過於教區修院──培植本籍傳教士的搖籃。幾乎所有的傳教區都設立了教區修院。目前共有二百八十五所小修院,九十七所大修院,共有修士約一萬三千人。為能創辦和維持各地的教區修院,就成立了聖伯鐸宗座善會。

教區修院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日本,所有主教都是日本人,外籍傳教士則從旁協助。在中國現有二十五個本籍教區,包括一位北平的田樞機,此外還有一百十三個教區由外籍傳教士負責。在安南,有三位本籍主教,十五位外籍主教。在韓國有五個本籍教區,三個外籍教區。在非洲,除了兩位本籍主教外,其餘均屬外籍 泰國和印尼各只有一位本籍主教,其他都是外籍主教。

戰火除了完全毁滅了日本東京的總修院和中國大同的總修院外,也破壞了其他的許多修院,重建這些修院的經費約需兩百萬美元。

傳信部早在一八四五年就擬定了培植本籍神職的計劃,强調必須培植本籍神父,甚至主教,這也正是教會古代傳統而有效的建立教會的方式。

可惜那份通告並未實現,為什麼?令人費解。有人指稱,因為找不到適當擔任主教的人選,這種想法,不僅侮辱了本籍神職,也歪曲了事實。我在此只提出四位卓絕的本籍司鐸,足以堪當主教大任,他們是:

四川的李安德神父,從他的日記中得知他是一位富有使徒精神的傳教士。他在一七四六年,外籍傳教士被逐之後,主持了四川的教務,成績可圈可點,可惜沒有被升為主教。北平遣使會的薛瑪竇神父,在教難時期主持教務,神形事務都處理得井然有序。

此外,還有安南的唐路加神父(Tran)是位熱心、博學而善於管理的神父,工作五十年後為主殉道。

若瑟華滋神父是錫蘭的使徒,現正進行他的真福列品手續。

以上的四位本籍司鐸,以及其他很多位品學兼優的神父,都沒有被擢升為主教。北平的孟振聲,受傳信部指示後,原擬選任一位中國的遣使會士──金口若望郭神父為主教,後來怕有麻煩而作罷。

我重提舊事不是抱怨,卻是在檢討,教會近數百年來所使用的方法出了問題,本來該以寬大而歡樂的心情接受傳信部的那份通告的。

閱讀更多:回《剛恆毅樞機回憶錄》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