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期第四主日
主曆2025年5月11日
最新消息
課程公告
※【聖經講座】《若望福音》/ 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下次上課 6/3
週二晚上 7:15 ~ 8:30 六樓教室上課;
晚上 6:40 ~ 7:10 一樓聖堂晚禱日課;(學員敬請留意群組上課通知)
地點:南港耶穌聖心堂(成德堂)六樓教室
地址:忠孝東路六段114號(近捷運捷運板南線後山埤站3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歡迎新舊學員參加,無需報名,因門禁管制請準時入場。詳細資訊請來電02-23112042或來信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復活期第四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在愛中合一
【福音:若十27-30】
那時候,耶穌說:「 27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隨我; 28我賜予他們永生,他們永遠不會喪亡;誰也不能從我手中把他們奪去。 29我那賜給我羊群的父,超越一切,為此,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將他們奪去。 30我與父原是一體。」
經文脈絡
復活期第四主日是「國際聖召節」,又稱為「善牧主日」。教會禮儀年甲、乙、丙三年這個主日彌撒中的福音,都選自若望福音第十章:甲年1-10節、乙年11-18節、丙年27-30節;因為若望福音第十章記載了耶穌的「善牧言論」。這個情況再次顯示教會禮儀選經的根本預設,基督徒應該對聖經整體經文非常熟悉,否則只有片段的言論,非常容易陷入斷章取義的危險。
這個困難在今年(丙年)表現的尤其清楚,因為若十27-30這段經文並非獨立的「善牧言論」,而是出現在一個更大的脈絡之中,也就是耶穌於重建節的慶期中,在耶路撒冷聖殿內的撒羅滿遊廊下和猶太人辯論的情況中。當時談話的主題是關於耶穌「默西亞」(24)、以及「天主子」的身份(33-36)。就整體的若望福音而言,這次辯論使福音敘述達到更關鍵的階段,使耶穌更接近死亡和光榮的時辰(31、39)。因此,讀者在閱讀本文時,至少應該閱讀整段辯論的過程(若十22-39)。
濃縮的「善牧言論」(27-28)
耶穌於這段談話的一開始就指出猶太人不相信祂(的身份、言語、作為),在這個情況之下,耶穌舉出「他的羊」的態度來做對比,同時也說出自己對羊的態度,因為二者之間是不可分的。
這短短的兩節經文(27-28)其實就是前面「善牧言論」(1-18)的濃縮:耶穌說:「他的羊聽他的聲音」(比較:4-5、16)、「他認識他們」(3、14),「他們跟隨他」(4),「他賜予他們永生」(10);在每一句關於羊群的話之後,耶穌都提出一個保證或許諾。這些話使「羊群」和「不信的猶太人」之間的對比顯得更為強烈,同時也清楚表達出,耶穌對於屬於祂的羊的關心與照顧:祂認識他們,對他們非常熟悉,和他們密不可分,給予他們永遠的生命,並且保護他們不會被任何人奪去。在這段話當中的「喪亡」和「永生」形成強烈的對比,而第28節的最後一句話「誰也不能從我手中把他們奪去」,也使人想起「善牧言論」中所提到的傭工和野狼(12)。
若望團體的自我認知
這簡短的兩節經文萃取了「善牧言論」的全部精華,由此可見「善牧言論」的思想極為重要,很可能就是若望團體的基本要理,反應他們的自我認知:若望團體的成員知道,他們和在團體(羊棧)外的人明顯地不同,因為他們和耶穌(善牧)緊密相連,擁有耶穌和天父的保護與照顧,沒有人可以奪走他們的救恩產業。
現實生活充滿考驗
不過另一方面,這樣積極的肯定語調,大概也反映出另外一種極端情況的弦外之音:團體的成員當然會遭受誘惑,甚至跌倒犯罪。若望團體的具體生活情況其實非常險惡,不但面臨不少迫害威脅(參閱:若十六1-4),而且團體內部的和諧與團結也遭受威脅,根據若望壹書,在團體內已經有假教師出現(參閱:若壹二18-19)。團體的成員在這種情況之中,更加緊密結合在一起,相信自己是屬於耶穌羊群的人,生活在耶穌的保護之中。
天父是超越一切的保護者
耶穌保護羊群的權柄來自於天父,天父的能力超越任何邪惡力量。羊群真正的擁有者是天父,祂把羊群託付給耶穌,使耶穌能夠把救援帶給他們(參閱:六37-39;十七6-10),由於耶穌把一切都寄託在天父手裡,因此祂說「誰也不能從我手中把他們(羊群)奪去」(28),因為「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將他們奪去」(29)。
若望福音多次記載耶穌和不信的猶太人之間的辯論,耶穌不斷地強調,祂的權威來自於祂實行天父的旨意,並且在天父內行使一切權柄(參閱:五19-30;八16-19)。在若望福音第十章的經文中,耶穌死亡的思想已經隱約浮現(參閱:若十10-18),但是在耶穌死亡之後,門徒仍然不用害怕,因為天父將親自保護耶穌的門徒們(參閱:若十七11-12),天父的力量保護他們脫免一切邪惡的威脅,以及一切敵人的攻擊(若十七15)。這就是若十29經文的主要意義。
耶穌說明祂要保護屬於祂的羊群,並且解釋這個力量來自於天父之後,更進一步地強調「他和父原是一體」(30)。若望福音多次記載,耶穌說祂和父一起工作(若五17、19),祂和天父旨意間的和諧與一致性(若五30;八16)以及祂完全按著天父的旨意說話、行動(若六38;八26;十18),但這裡卻是最強而有力的表達:「祂與父原是一體」。這句話把前面的一切都包括在內,在領導與保護羊群的過程中,父與子的合一性變成了整體性,因為羊群同時屬於父和子(若十七10),而且被接納到父和子的共融中(若十14;十七21-23)。耶穌死亡前以大司祭的身份祈禱,使這個子和父之間的共融合一,成為合一的原始模型和典範,成為所有天主子女應該到達的目標。在這一個非常簡短的句子中,我們看見耶穌和天父之間的奧秘關係,以及基督徒召叫的深度。
綜合反省
耶穌和猶太人的辯論時,啟示自己是「善牧」,祂認識祂的羊,祂的羊屬於祂,祂也屬於他們。羊群認識善牧的聲音,相信祂、跟隨祂;耶穌有來自天父的力量,因此可以保護他們,在各種危險中救出他們,賜給他們永遠的生命。誰屬於耶穌基督,誰就隱藏在天主內,任何邪惡與死亡都不能傷害他。
梅瑟的腳印
第四章 建立國家
第二節 偵查任務
當時梅瑟和以色列人,關於客納罕的情形,所知的就是這一點而已。但是,他們在試圖進入那個地方之前,必須知道許多其他的事。他們當然應該知道,那裡各族的居民究竟有多少人,每一族人住在什麼地方,他們表示友善,還是敵視,性情兇悍,還是和順,備有什麼武器,他們的城堡是否設有防禦工事等等。此外,關於客納罕的地形、氣候、水源、田地的肥瘠等,也都必須完全清楚,詳細知道。
要想得知詳情,只有一個辦法,即派遣一小隊偵查人員,前往客納罕,留神考察那裡的實況。由於梅瑟是一位英明的領袖,所以他並沒有隨便選派偵探,卻從以色列人每一個支派中遴選一人。由於他也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元帥,所以他所選拔的,都是些一流人物,而為其同族人所尊重的英傑人才。舉例來說,他甄選了若穌厄,以代表厄弗辣因支派。
後來梅瑟簡要地告訴他們應該完成的任務,派他們去「窺探客納罕地」,並吩咐他們說:「你們由此上乃革布去,然後上山區去,窺看那地方怎樣,看住在那地方的人民是強盛或是軟弱,是稀少或是眾多;他們住的地方是好,或是壞;他們居住的城鎮是不設防,或是設防的;有什麼土壤,是肥沃,或是貧瘠;在那裡有沒有樹木。你們應勇敢,帶些那地方的果子來。」(戶十三17-20)
那十二個偵探離開了卡德士,前後一共用了四十天的時間,在客納罕個重要地區,蒐集了各種資料,完成了他們的偵查任務。
有一項情報,是在他們回到卡德士自己的營地時,令人一見就能知道的,那就是一枝只有一大串的葡萄。那串葡萄那麼大,竟需要由兩個人抬著回來。(那是在赫貝龍Hebron附近砍來的。)此外,他們還採了一些石榴和無花果,以證實他們異口同聲所作的報告:「那個地方,實在是流奶流蜜的地方。」(戶十三27)
但是,他們也報告說,那裡的人「強盛」,其中有些是「阿納克(Anak)的後裔」。(阿納克是希伯來話,意即「巨人」。)他們的「城牆堅固廣大」。後來他們又作了詳細的說明,指出赫特人(Hittites)、耶步斯人(Jebusites)和阿摩黎人(Amorites),住在山區;阿瑪肋克人,則住在乃革布(Negeb)地方;此外,還有客納罕人,則住在海濱和約旦河沿岸一帶。
那些偵探,是在一次召開的集會中,向梅瑟和亞郎報告了偵查的情形。他們的偵查報告,頗為詳實,而且全體都表示一致的意見。
現在應該怎樣應用這些偵查所得的實在消息呢?究竟應該採取什麼行動呢?這時,那個屬於猶大支派的加肋布(Caleb),私下受了若穌厄的支持,建議必須立刻採取軍事行動,朝北前進。(當時以色列人,距離客納罕南端,沒有多少英里。)
加肋布很有信心地說:「我們必能戰勝。」可是,其他十名偵探,卻表示完全相反的主張,認為此去成功的希望甚微;因為那裡的居民「比我們強盛」,必將起來抵抗(戶十三31),而且他們之中,有不少是身材「高大的人」;如果與他們相比,「我們……好像是蚱蜢」(戶十三32,33)
(敬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