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中的象徵儀式類似詩詞、戲劇、舞蹈和音樂,屬於藝術形式,它能激發想像,呈現不可見的事物。這些藝術形式透過類比,可發掘禮儀美感經驗的動力根源,換句 話說,那些激發神聖境界的禱詞與對話有如詩詞;那些揭開天主一幕幕救援故事的歷程有如戲劇;那些透露出天主臨在的肢體動作與姿勢有如舞蹈;那些串成基督奧 蹟的節奏與旋律的儀式有如音樂。
禮儀言辭產生神聖氛圍
禮儀像似詩詞,同樣具有創造虛擬世界的特性。禮儀少不了精雕細琢的禱文與對話,具有創造、默觀和轉化的功能。這些言辭經過主禮者與參與者的互動,可激發出令人無法掌握的神聖氛圍。
例如,主禮者以「願天父的慈愛,基督的聖寵,聖神的恩賜,與你們同在!」的致候詞,立即將信眾從激起宗教情操的進堂詠,引入神聖的宗教經驗中。
禮儀所產生的神聖氛圍如同詩詞所創造的虛擬世界,往往任何旁白、論述、闡明或解釋,都嫌多餘。
禮儀言辭譜出生命旋律
禮儀像詩詞,提供生命的遠景與旋律,並不在乎解決瑣碎的生活細節。字字珠璣的禮儀言辭,昭示多樣性的宗教經驗或情操,可加深、提升與擴充人類生活經驗的品質。
例如,歡呼詞「基督,我們傳報祢的聖死,我們歌頌祢的復活,我們期待祢光榮地來臨」宣示「基督奧蹟」所揭露的生命的核心與源頭,並未蠱惑人們絕俗離世,反而深入堂奧。在神聖氛圍中,人的身心靈也因而得到平衡及喘息。
因此,禮儀所提供的生命樂章有如詩詞所展現的抽象世界,並不提供實用的「資訊」,而是提供不媚世俗的「知識」。如果我們會隨著禮儀言詞譜出的生命旋律起舞,就不難體會到其中隱晦不顯的「智慧」了。
禮儀言辭講究修辭與聲韻
禮儀像詩詞一樣,相當講究聲韻與修辭,能領人進入主觀的情境,穿梭在言辭字面意義與藝術表達之間,徘迴在字面解釋與內容探討之間。例如,「上主,求祢垂憐」、「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這些歡呼詞在聲韻與修辭上相當奧妙,易於記憶與覆誦。
此外,文以載「道(聖言)」的講經,如果在聲韻上注重平仄押韻和抑揚頓挫,必能深植人心,在修辭上採格調風雅和詞句順暢的敘述方式,則有助信眾整合天主的救援故事。
總之,禮儀言辭通常採取詩詞的表現模式,才顯得多采多姿,而非解釋的報告模式,讓人覺得平淡乏味。
禮儀言辭著重藝術的實現
首先,禮儀本土化並非用語日常化。例如,主禮者刻意問候「大家早」、「午安」,或介紹共祭主教、司鐸、來賓,勢必將剛剛進入神聖氛圍的信眾又拉回到現實當中。
畫蛇添足的制式指令如祈禱前「請大家畫(起)聖號」,或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請起立」、「請跪下」,或彌撒中累贅的旁白「聖道禮」、「聖祭禮」,以及講經後接一句「現在繼續我們的彌撒」,這些例子都有將禮儀日常化之嫌。
其次,禮儀言辭著重想像,提供不可言傳的生命,儘量減少無謂的闡述。進堂式中主禮者簡短解釋即可,否則會有鳩佔鵲巢之嫌。至於禮儀之外,彌撒前誦唸釋義與否,則見仁見智。
再者,由想像、經文、情境和感覺所產生的自發祈禱,儘量避免報告的模式。例如,自發的信友禱詞或其他類似的祈禱在聲韻和修辭上已不太講究,若再解釋前因後果,祈禱就更顯得平淡無味,冗長無趣。總之,禮儀是「呈現」出來的,而不是「報告」出來的。
梵蒂岡教宗的彌撒之所以如行雲流水,絲毫不呆板、造作,卻將神聖境界表露無遺,我相信禮儀言辭應功不可沒。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