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戲劇創造出神聖歷史
禮儀像戲劇一樣,具有創造虛擬歷史的特性。禮儀少不了扣人心弦的劇情和更迭變換的場景,在主禮與其他禮儀職務及所有參與者的互動之下,一頁頁救恩史歷歷如繪,躍然眼前。
例如,聖道禮所宣報的舊約故事與新約事蹟,是天主與人分享生命的救恩史,而聖祭禮所紀念的最後晚餐,是天主邀請人進入「愛的婚筵」。
禮儀所宣報的救恩史,如同戲劇所創造的虛擬歷史,超越了時空的限制,貫穿古今中外,跨越不同種族與文化,期待天國的完成,以未來為依歸。
禮儀戲劇拓展了生命歸宿
禮儀像戲劇,並非重「演」聖經中「過去」的片斷,而是將救恩史鮮活地「搬」入信眾當中。
例如,藉由聆聽「上主的聖言」的參與以及「你們要這樣做、來紀念我」的投入,信眾相信「天主聖言」與「基督聖體」的具體臨在。大家卸下防禦矯飾的面具,放鬆疲憊緊繃的軀體,拋開喧鬧紛擾的俗務,優游在「新天新地」中。
因此,禮儀所開發的生命歸宿,有如戲劇所佈置的情境,提供生命「新」的出路,不再自怨自艾地緬懷過去。生命所欠缺的在禮儀戲劇中得以啟發與實現。
禮儀戲劇講究形式與表達
禮儀像戲劇,相當講究形式(禮儀空間、焦點、服飾、器具、舞蹈、歌曲等)與表達。禮儀焦點在主禮席、讀經台與祭台間交替,禮儀顏色依季節更換,呈現「基督奧蹟」不同的臨在以及救恩的多元面向。
其次,合理敬禮(logike latreia)要求中規中矩的形式風格與品味,以及「身、心、靈」準備妥當的參與者,儼然「在地若天」。
總之,禮儀戲劇並非裝扮表演,更非兒戲,信眾投入劇中的角色,與現實保持距離,期能在「靜觀」或美感經驗上,接觸「奧蹟」,等待救恩的實現。
禮儀戲劇著重藝術的實現
首先,整齣戲的情節是以「基督的死亡、復活、升天,第二次來臨」為主軸,最忌諱脫離主題。彌撒中所有的儀式都是這「過去、現在、未來」三個不同幅度的展現,任何事物與此抵觸都會顯得突兀,甚至文不對題。
例如,將平安禮化為社交禮,有時會阻礙或打斷了整個禮儀的氣勢,更遑論一些非宗教儀式的堂務報告或頒獎典禮等,這些最好留在禮儀之外進行。
其次,「臨在奧蹟」並不在經書的紙上,而在高聲誦讀與專注聆聽當中,否則何需主禮與讀經員大費周章地帶領信眾祈禱或恭讀聖經選集?主禮與讀經員有引人接觸「臨在奧蹟」重責,應有適當的培育,設法超越讀稿機或誦念咒語的態度。
至於參禮信眾使用經書,應適可而止,儘量擺脫紙上的束縛,學習事前的準備。籃球選手可不會邊打邊看教戰守則,穩輸的!
「敬神如神在」,「天主聖言」與「基督聖體」不會出現在花招把戲當中。「誠於中,形於外」,禮儀的象徵行為應高雅莊重,簡潔有力。執行禮儀職務忌諱不拘小節或繁文縟節,前者暗示不重要,後者模糊焦點,皆引人誤入歧途。
此外,儘可能在禮儀空間上,分開主禮席、讀經台與祭台等禮儀焦點,俾能使場景隨著禮儀焦點的更動而變換。這些區隔,象徵禮儀的不同節奏,有助信眾更換心情,總不能同時在讀經台上行聖道禮與聖祭禮吧!反之亦然。
簡單介紹至此,希望有助於信眾從戲劇這個角度來欣賞天主教禮儀之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