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的日子,女兒表現得很緊張,雙手常不自覺提起來,常跑去洗手,洗完手也避免接觸到廁所門的把手。有點強迫症的表現。此外,她做功課時稍有做得不好,便擦掉重做。兒子曾打電話給我:妹妹連”i”上的一點也覺得寫得不好而擦掉重寫。
情況不大理想,便帶她見朋友介紹的心理學家,按面談時間,逐小時收費。但見過之後,女兒表現更差,表現得更緊張。有些朋友提議到政府醫院精神科求診,預約後等了一段日子,終可作初歩診症。見我們的護士根據我們提供的資料,懷疑我們的女兒患有亞斯伯格症。要等排期三個月後醫生才出場的第二次診治方可證實。
這段「等候」的日子,女兒情況未有改善,唯有藥石亂投,另一位朋友介紹了一位家庭治療師,我夫婦倆跟治療師作了初步傾談,便要求我們第二次診治要舉家出動,我、太太和兒女一起前往。
那天那位治療師跟我兩夫婦傾談,他特別請了他的太太到來,安排我們的兒女繪畫不同的畫,從中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從那一天開始,以後的一年多,我和太太每個月都要跟這位治療師面談一次,每次面談兩個多小時。奇怪的是,兒女不須再見他了。而女兒的情況過了幾個月便逐漸好轉。
這段日子,治療師幫助我們回望過去成長經驗,以至性格與處事方式,夫婦倆以及跟子女相處的情況。其間也多次要我們夫婦倆握著手,說出對對方的支持與鼓勵,有時也要求覆述對方先前所言,以確定我們真的了解對方的心意。其實治療師並沒有清楚說出我們女兒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根據他的分析,我的女兒跟我的性格相近,較易緊張憂慮。此外,由於我較緊張工作,連在家的大部份時間也在工作,而太太與兒女的關係較親密,形成我跟他們各自成兩個圈子,我也好像成了一個缺席的父親。
治療師大部份時間都放在促進我們夫婦倆的溝通、了解與相處。治療師指出他明顯察覺我與太太彼此很愛對方,卻未能讓孩子們在我們的家庭生活察覺得到。他要求我們要在家庭生活上多表達二人的關懷與親密,而我也要多參與家庭生活,多與孩子們一起玩樂。其實,這才是我的最大困難,我自小是一個不懂得玩的人,我自小最喜歡就是看書,偶然會跟同學一起踢球。我夫婦倆很早就發現我們家,兒子面貌似老爸,女兒似媽媽;性格卻剛好倒過來,兒子性格似媽媽,樂觀好玩;女兒卻似老爸,內向謹慎。我最不明白的地方,我既少參與家庭生活,兒女都十分黏媽媽,我又如何會影響到女兒的性格?也許,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不知不覺的。治療師也説:幸好兒子的性格跟你不一樣,才少受你的影響。
隨着我跟太太在家庭生活上、孩子面前多表達彼此的關懷,多參與家庭生活,女兒的情況不藥而癒,日益好轉。只是跟她老爸一樣做事慢,做事仔細的習慣卻未能完全甩掉。(當年在台大唸書的日子,天主教同學會神師曾提醒我做事要馬虎一點。)治療師說:假如孩子看不到父母的相愛,他們總會擔心憂慮,沒有安全感,也會守護母親身旁,保護她,不想不敢離開「家庭」,尋找自己的成長。當他們看見父母相愛,便能開始放心放膽,走出「家庭」成長。
那段日子,女兒開始沒有以前那樣乖,開始有搗蛋、惡作劇的行為。治療師笑著説:這才是正常的孩子。原來,很久以前所聽到一句話,原來是真的。「在愛中成長。」
很多人以為耶穌要求我們做很多事,守很多規條,入教真麻煩。那是大家只看見頭兩句話:「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要彼此相愛。」其實,最後一句才是最重要:「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
最重要不是我們怎樣去愛,當然,怎樣去愛,如何去愛也是重要的。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體會到耶穌如何愛我們,祂的愛是重價的愛,是釘穿手也不放棄的愛,是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甘心沉淪罪惡深淵中,仍義無反顧地為我們犧牲的愛。只有我們沮喪失望放棄天主,祂卻沒有捨棄過我們。正正因為天主這份無條件大愛,我們才敢於去愛,才敢於嘗試去寬恕,敢於實踐祂的誡命。
「你們要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