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
主曆2017年10月8日
課程公告
※《格林多後書》/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11/7(週二晚上 7:30~9:00)
地點:主徒會牧靈中心二樓(地址:台北市林森北路73號)
費用:自由奉獻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結出信仰的果實
【福音:瑪二一33-43】
那時候,耶穌對司祭長和民間長老說:33「你們再聽一個比喻罷!從前有一個家主,培植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圍上籬笆,園內掘了一個榨酒池,築了一個守望臺,把它租給園戶,就離開了本國。 34快到收果子的時節,他打發僕人到園戶那裡去收果子。35園戶拿住了僕人,將一個鞭打了,將一個殺了,將另一個用石頭砸死了。 36他再打發一些僕人去,人數比以前還多;園戶也一樣對待了他們,37最後他打發自己的兒子到他們那裡去,說:他們會敬重我的兒子。 38但園戶一看見是兒子,就彼此說:這是繼承人;來!我們殺掉他,我們就能得到他的產業。39於是他們拿住他,把他推到園外殺了。 40那麼,當葡萄園的主人來時,他要怎樣處置那些園戶呢?」41他們回答說:「要凶惡地消滅那些凶惡的人,把葡萄園另租給按時給他繳納出產的園戶。」 42耶穌對他們說:「『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那是上主的所行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的這句經文,你們沒有讀過嗎? 43為此,我對你們說:天主的國,必由你們中奪去,而交給結果子的外邦人。」
【經文脈絡】
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自瑪二一33-43,記載耶穌在聖殿區域內所講的一個「園戶」的比喻。這個比喻是在初期基督徒團體中廣為流傳的故事,因為不僅三部對觀福音的作者,都將其收錄編輯在自己的作品中,甚至(偽)《多默福音》也記載了這個比喻。這段福音經文,看起來似乎是一個一氣呵成的敘述,事實上卻是在教會歷史中,逐漸擴充發展而成的故事。我們分三個階段介紹這個故事。
一、耶穌的比喻
歷史中耶穌所講的這個比喻,應該比瑪竇福音中的經文簡單的多,很可能十分接近《多默福音》No.65的敘述。我們無法完全正確地還原耶穌所講的比喻,只能將比喻的核心內容大概描述如下:
原始的比喻
一位富有的家主將其葡萄園租給園戶,約定好以部分的出產做為租金,便外出遠行了。到了收穫季節,主人便打發一位(或一些)僕人前去向園戶收取屬於他的果子(租金)。但是,園戶們卻粗暴地把富人派來的僕人殺害。於是主人又派遣自己的兒子去收取租金,但園戶們竟然也將他殺害。因為他們認為,如果這位法定繼承人死了,葡萄園便成為沒有主人的產業,那麼根據猶太法律,任何人便可透過實際的佔有而得到這些產業。講述比喻者最後問道:「葡萄園的主人,將會如何處置那些園戶?」這個問話應該就是原始比喻的結束,引領每位聽眾在內心中提出自己的回答。
比喻的目的
這個原始比喻最初的目的,大概和這段經文前面的「無花果樹的咒詛」的敘述相似(瑪二一18-22);耶穌針對以色列民族,尤其是對他們的領導者提出的恐嚇:如果他們不悔改,審判必將臨到他們身上。
二、瑪竇的編輯
讀者只須比較瑪二一33-43和谷十二1-12兩段經文,便可輕易看出瑪竇所做的修改。在此,我們列出其中最重要的三點:
1.主人派僕人去收果子(34節),意思是指「全部」的果子,而並非只是屬於他的那一部分。同樣的思想在41和43節中,又被強調了兩次。尤其43節中「天主的國,將要交給一個結果子的民族」,這裡「果子」的意思,已經由具體的葡萄轉變為指信仰的果實了。
2.派去收果子的僕人已由原始比喻中的「一位僕人」(參閱:谷十二2),變成二組僕人,明顯地是影射過去的先知們。再者,第二次派去的僕人,比第一次更多,很可能也是暗示後期的先知。
3.根據馬爾谷的經文,主人最後派去的兒子先被園戶們殺死,然後才被拋到葡萄園外(谷十二8)。但是在瑪竇的敘述中,惡園戶們先把他推到園外,然後才把他殺死(39節)。這個更動,明顯地是為了配合耶穌在聖城之外被釘死的事實。
瑪竇的目的
瑪竇把這個簡短的比喻擴充,使它成為一個救恩歷史的縮影,言簡意賅地表達出以色列人民在歷史中對先知們的態度,以及最後被天主派遣的那一位,亦即天主子的命運。福音作者是在復活後的觀點下,將這個比喻轉化為一個基督信仰中「苦難與救援」歷史的素描。
三、初期教會的基督論
福音故事的最後一段(42-46節)其實是初期教會有關「基督論」的基本肯定,是初期教會運用這個比喻繼續發展而成的。
耶穌:教會的基礎
「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這句引用自聖詠一一八篇22-23的經文,為初期教會極為重要的基督論證明(參閱:宗四11;伯前二7;弗二20)。耶穌被惡人釘死在十字架上,然而天主使祂復活了,因此得到一個獨特的意義。在祂身上建立了一個新的得救的團體,即使過去被排斥的外邦人,也能屬於這個團體(伯前二9-10)。一切人的救援都在耶穌身上,也唯獨在祂身上(宗四12)。
新的天主子民團體:教會
比喻的結局,本來只是「兒子」的死亡。但初期教會卻在聖神的默感下,在這個結尾處帶入耶穌復活的思想。耶穌的道路並非結束於一個災難之中,而是被天主轉換為一個令人驚奇的、偉大的事件。經由耶穌的死亡和復活,自舊的天主子民團體產生一個新的天主子民團體,一個結出果實的團體。
對瑪竇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新天主子民的建立,這個新的團體不再區分猶太人或外邦人,種族不再是問題。進入天主子民團體的唯一條件是:透過善行結出與信仰相稱的果實。一切人都被邀請在生活中結出果實,進入這個團體(教會)。對於那些執意拒絕結果實的人,便只有審判等待他們。由於他們輕視天主所奠定的「角石」,他們必將被這石頭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