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臨期第二主日
主曆2019年12月8日
課程公告
※ 《禮儀日曆導讀》已結束,敬請留意新課程公告。
時間:再行公告(週二晚上 7:30~9:00)
地點:再行公告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將臨期第二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洗者若翰
【福音:瑪三1-12】
1 那時,洗者若翰出現在猶太曠野宣講說:2 「你們悔改罷!因為天國臨近了。」3 這人便是那藉依撒依亞先知所預言的:「在曠野裡有呼號者的聲音:你們該當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徑。」4 這若翰穿著駱駝毛做的衣服,腰間束著皮帶,他的食物是蝗蟲和野蜜。5 那時,耶路撒冷、全猶太以及全約但河一帶的人,都出來到他那裏去,6 承認自己的罪過,並在約但河裏受他的洗。7 他見到許多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來受他的洗,就對他們說:「毒蛇的種類!誰指教你們逃避那即將來臨的忿怒?8 那麼,就結與悔改相稱的果實罷!9 你們自己不要思念說:我們有亞巴郎為父。我給你們說:天主能從這些石頭給亞巴郎興起子孫來。10 斧子已放在樹根上了,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必被砍倒,投入火中。11 我固然用水洗你們,為使你們悔改;但在我以後要來的那一位,比我更強,我連提他的鞋也不配,他要以聖神及火洗你們。12 他的簸箕已在他手中,他要揚淨自己的禾場,將他的麥粒收入倉內,至於糠秕,卻要用不滅的火焚燒。」
【經文脈絡】
馬爾谷所敘述的「耶穌基督的福音」(谷一1)由耶穌受洗開始,直到祂的復活為止。瑪竇福音則在頭兩章講述「耶穌的童年故事」,由第三章開始基本上便跟隨馬爾谷福音的時間和地理的結構,首先敘述若翰洗者的出現(瑪三1-12),接著便是耶穌出現(瑪三13~四16)及祂的公開生活(瑪四17起)。
這個主日的福音便是有關若翰洗者的敘述,就內容而言還可細分為三小段:若翰的出現(瑪三1-6)、若翰的宣講(瑪三7-10)以及預報默西亞的來臨(瑪三11-12)。
洗者若翰的出現
大概於耶穌後27 或28 年左右,若翰開始在猶太曠野公開宣講。所謂「猶太曠野」,是指約旦河南端注入死海附近區域,這個地方多岩石峭壁相當荒涼,距離著名的谷木蘭團體的聚集處不遠。很可能若翰最初曾參加過這個團體,卻由於意識到自己獨特的召叫,便離開谷木蘭團體,轉而向以色列所有人民宣講。
若翰宣講的基本訊息
瑪竇福音中若翰的宣講和耶穌相同:「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參閱:瑪四17)他要求群眾悔改,意思就是離開他們直到如今的一切罪過(6),開始度一個結出「與悔改相稱果實」的生活(8)。
曠野中的呼號者
瑪竇引用依四十3的經文:「在曠野裡有呼號者的聲音:你們該當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徑。」說明若翰就是那位「曠野中的呼號者」。曠野對於猶太民族而言,具有多重特殊的意義:曠野是特別接近天主和祈禱的地方,也是對抗各種誘惑考驗的處所(瑪四1),更是喚起以色列子民回憶在曠野流徙,得到特別救援的恩寵時期。
若翰的生活方式
若翰的服裝使人想起「身穿皮毛衣,腰束皮帶」的先知厄里亞(列下一8);他以「蝗蟲和野蜜」作為飲食,顯示他在曠野中的生活情況相當刻苦(參閱:瑪十一18)。當時之人由他的生活方式和他的宣講認出,他是天主在末世派來的先知(瑪十一7-10);在基督徒的眼光中,若翰則是再來到人間(瑪十一10),為默西亞準備道路的先知厄里亞(瑪十七12-13)。
若翰的洗禮
這位巡迴的宣講者造成轟動,以致於「耶路撒冷、全猶太以及全約旦河一帶的人,都出來到他那裡去,承認自己的罪過,並在約旦河裡受他的洗。」(5-6)若翰所施行的洗禮和當時盛行的「洗禮運動」相較,具有四個特色:一次性、由施洗者授與、宣講懲罰性的審判、要求承認罪過。
這個洗禮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受洗之人必須完全浸入約旦河水之中,象徵洗除罪過,然而必須透過承認罪過,表達真正的「悔改」,才能成為使人逃脫天主憤怒之火的有效行動。不過,若翰的洗禮並不是基督信仰中的「聖事」。
虛偽的猶太領導階層
瑪竇將若翰的宣講表達為責斥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的言論,若翰稱他們是「毒蛇的種類」!這樣極度嚴厲刺耳的言語,在天主憤怒的審判即將來臨的背景之下,是可以理解的。此外,瑪二一25-32 的經文顯示,其實當時的猶太領導階層並不相信若翰的洗禮,因此他們前來受洗的行動是虛偽的,應該受到責難。
悔改是得救的先決條件
若翰有關悔改的教導基本上是根據先知們的宣講(參閱:亞五23-24;岳二12-13;依一10-17 ),他的洗禮要求人們「結出和悔改相稱的果實」,悔改是相當嚴肅的,必須呈現在外在行動上,只有真正的悔改者才能得到救援。
身份血統無足輕重
以色列人一向以身為亞巴郎的後裔,以及帶有割損的記號引以為傲(參閱:若八33;羅四11),他們甚至認為即使他們是罪人,但由於亞巴郎的功勞,使具有他們這樣血統和身分的人必定得救(出四24-26)。若翰徹底地顛覆這個信念,宣稱「天主能從石頭給亞巴郎興起子孫來」,祂能夠隨意建立一個「新以色列子民」,這個身分正是耶穌復活後基督徒對自己的認識。
審判即將發生
由於若翰確信天主的審判即將實現,因此強調要立刻和過去完全斷絕:「斧子已放在樹根上了,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必被砍倒,投入火中。」(10)「火」是天主憤怒和審判的象徵(詠五十3-4,七九5);然而,真實悔改接受洗禮的人便能逃離懲罰,獲得救援。
「更強者」
在嚴厲的審判宣講後,若翰改變了音調,預告一位「更強者」將來到。若翰完全退隱在這位更強者之後,自認為連替他做最微賤的工作也不配。他們二者之間的區別首先表達在不同的「洗禮」中:若翰只是「在水中」施行洗禮,那位更強者將以「聖神和火」施洗。「火」和「水」是對立的圖像,不論舊約或新約都多次以火來象徵天主的審判(參閱:亞一4;則二二17-22;路十二49;格前三13-15);而「聖神」大概是後期基督徒加入於若翰之口,表達那位更強者將賦予得救的人恩寵。
「末世」近在眼前
審判的意思就是決定性地區分善人和惡人(參閱:瑪十三40-43,二五32-33),若翰在此又運用了另一個象徵:分別麥粒和糠秕的簸箕:好的麥粒將透過簸箕掉落地面,而無用的糠秕則將被風吹散。由於「更強者」已把簸箕拿在手中,準備揚盡禾場,說明末世的來臨已迫在眉睫。
【綜合反省】
若翰出現於一個特殊的時代,從年輕時便在曠野中生活,人們都稱呼他為「施洗者」。他呼籲人們立刻悔改,以期待避免天主懲罰性的審判。對今日的基督徒而言,若翰的訊息並未喪失其重要性。我們在復活的信仰中,看出若翰是耶穌的前驅(瑪三11-12),再次來到的厄里亞(瑪十七12),以及降生世界的天主子的見證(若一6-8、15)。我們期待耶穌基督再來,更該立刻悔改,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實及應有的態度。
第二篇:在中國耕耘(一九二二-一九三三)
一九二九年
- 拜訪南京國民政府
中國統一已半年多了,已與十二個國家簽訂新約。我認為拜訪這政府的時刻已成熟,順便也磋商一些教產問題。我於正月十一日由北平出發,先到上海拜訪外交部長王正廷,由他安排我晉見元首事宜。
同月二十一日我從上海赴南京,由上海助理惠主教,朱開敏主教,張路加神父和陸伯鴻先生同行,在指定的日子晉見蔣中正先生。他的確與衆不同,思想敏捷,意志堅決。我使用拉丁文,由張路加翻譯為國語。我首先重申去年教宗的八一通電。我介紹身旁的朱開敏主教是教宗躬親祝聖的六位主教之一 ,證明教會沒有國籍與種族的區別。敎會不過問政治,不參與政黨之爭,但尊重政府,並願協助國家走向富强、統一與和平……
- 中梵協定交換意見
正月二十六日我與王外長另有一次會談。他告訴我有關傳教事務,希望直接與教宗代表談判,而不願再與外國公使打交道。我告訴他,我個人也非常贊成這個觀點,也向他保證,教宗必會尊重中國主權的完整。
王外長說:「同教廷當然不能談什麼貿易協定或商約,但我們可以商談友好條約嘛!」
「條約或協定皆不關宏旨,重要的是制定一些原則,一方面可以保障公教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可維持中國的主權與尊嚴。」
在詳細討論後,我們協議以下數點作為未來會議討論之基礎:
(一)保證信仰自由。
(二)承認教會有置產之權。
(三)公教有創校權,但應遵守政府有關法令。然而神哲學院,或大小修院及要理學校,政府則不加干涉,但與公共秩序和衛生有關者除外。
雙方曾進一步商談細節,我也向教廷提出報告。可惜外交部長忙於中越協定,而一些傳教士及法國公使從旁興風作浪;王外長處境尷尬,談判遂暫告擱淺。其實法國之保教權早已名存實亡。我仍相信,總有一天,教廷與中國定會建立正式外交關係,雙方皆能獲益。
- 困獸之鬥
我和外長的會晤,引起法國使館、報章和部分法籍傳教士之驚駭與不安。甚至謠傳教廷命我離開南京,速返北平。
這是歷史的重演。當一九一八年教廷決定派遣白得萊利(Petrelli)為駐華大使,而中國政府也同意派載陳霖為駐教廷使節後,也遭到法國有組織的攻擊和破壞我受攻擊,不足為奇。法文「上海日報」寫道:「……剛總主教努力工作,見義勇為,怎能不讓中國百姓信任他,稱讚他呢?……可惜他的舉動不能使人心悅誠服。最近他單槍匹馬赴南京,衣衫寒酸,手提破皮包,使歡迎的外交官難以置信他就是教廷代表。他婉拒外交部招待,甘願住進某會院的一間斗室,面對破桌受凍……他曾和外長會談,希望他多為我們謀福利;各國傳教士來華工作,任勞任怨,表現不凡;可惜近年來缺乏幕後强力支持,傳教事業變了樣;如果不特別小心,把教會交給中國神職之手,則中國教會將會每下愈況……」
耶穌會士大抱不平,然而大家同意最好不予答覆,以免引起筆戰。至於我衣著簡單,只限在旅行時如此。在所有公共場合,我常穿主教禮服。
其實,法國聖依拉諾(Hilarius)於三六四年的信中,早有先見之明:「……請問十二宗徒宣講福音曾靠何人保護?靠什麼政治力量?他們被關入監牢,遭受酷刑,而基督的教會卻因此開了花,結了果……然而今天教會卻要靠武力傳教,基督好像失去了神力……假如正統派的主教不為世界所恨,就不配作基督徒。」
- 拉特朗和約
拉特朗和約在中國也引起顯著影響。教外人視為教廷和義大利間之和解。傳教士則盛讚這一偉大成就,使聖座脫離了多年的屈辱悲慘處境。義大利傳教士更有雙層喜樂──就傳教身份和國民身份都脫離了尷尬困境。我和義大利駐華公使互發賀電。我也代表中國教會向聖座拍電祝賀。很快就得到回電。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