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顯節
主曆2020年1月5日
「瑪利亞分娩的日期滿了,便生了她的頭胎男兒,
用襁褓裹起,放在馬槽裏,因為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
(路二7)
八百年前,聖方濟得到前往聖地朝聖的特殊恩寵。在那個機會中,他在沒有攜帶任何武器的情況下,和埃及的蘇丹相遇,向他宣講福音。
很可能是由於這個會面,聖方濟得以
- 前往白冷,在瑪利亞安放嬰孩耶穌的神聖馬槽前祈禱
- 在此默想祈禱、恭敬地參與感恩禮,也為日後所有朝聖者開啟這可能性
- 得到靈感,後來在Greccio祭台前準備一個空馬槽,慶祝了聖誕節
很可能這也促使聖方濟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把耶穌誕生於瑪利亞和祂謙遜的臨在於聖體聖事中相提並論。《方濟忠告集》第一篇告訴我們:
「看,他每日都謙卑自己,如同他由天上王座來到了貞女胎中時一樣;他每日以謙卑的外表來到我們這裡;他每日從天父懷裡下降,來到祭台上,來到司鐸的手中。」
不論在白冷馬槽前,或每日舉行感恩聖事的祭台前,我們首先必須讓心中充滿驚訝與感恩。這是多麼驚人的恩典:天主子竟然成為嬰孩,更以這麼謙卑的方式,經由聖體把自己每天給予我們!我們應該震驚:每一個祭台都變成了白冷的馬槽,每一個司鐸的手都成為白冷的馬槽,而且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白冷的馬槽,天主子以絕大的愛與謙卑把自己放在「這個」馬槽中。
當普世基於各種不同原因迎接聖誕時,願我們的聖誕慶祝是特殊不同的。願我們的聖誕慶祝引領我們跟隨、仿效天主的謙遜。願馬槽和祭台 ── 我們每日領受天主子為我們貶抑自己的地方 ── 使我們把自己變小,願意每天把自己交付出去,給孤獨寂寞的人,遭受虐待和遺棄的人,由於人類傲慢、暴力、戰爭而受苦的人,生命中感受不到喜樂與希望的人… 讓我們把自己交付給我們的家庭、堂區、社會、國家…
林思川神父與JDSB、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全體同工
從我們所布置的馬槽
從我們聖堂的祭台
從天主子為了救援我們而成為嬰孩的地方
衷心祝福大家因聖誕而充滿喜樂與希望!
課程公告
※ 《哥羅森書》/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2/4(週二晚上 7:30~9:00)
地點:長安天主堂,教堂二樓。
地址:台北市林森北路73號長安天主堂(近捷運淡水線中山站3號出口,板南線善導寺站1號出口,步行約九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請欲參加之「新學員」先來信(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主顯節
林思川神父執筆
賢士來朝
【福音:瑪二1-12】
1當黑落德為王時,耶穌誕生在猶大的白冷;看,有賢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2說:「才誕生的猶太人君王在那裏?我們在東方見到了他的星,特來朝拜他。」3黑落德王一聽說,就驚慌起來,全耶路撒冷也同他一起驚慌。4他便召集了眾司祭長和民間的經師,仔細考問他們:默西亞應當生在那裏。5他們對他說:「在猶大的白冷,因為先知曾這樣記載:6『你猶大地白冷啊!你在猶大的郡邑中,決不是最小的,因為將由你出來一位領袖,他將牧養我的百姓以色列。』」7於是黑落德暗暗把賢士叫來,仔細詢問他們那星出現的時間;8然後打發他們往白冷去,說:「你們去仔細尋訪嬰孩,幾時找到了,給我報信,好讓我也去朝拜他。」9他們聽了王的話,就走了。看,他們在東方所見的那星,走在他們前面,直至來到嬰孩所在的地方,就停在上面。10他們一見到那星,極其高興歡喜。11他們走進屋內,看見嬰兒和他的母親瑪利亞,遂俯伏朝拜了他,打開自己的寶匣,給他奉獻了禮物,即黃金、乳香和沒藥。12他們在夢中得到指示,不要回到黑落德那裏,就由另一條路返回自己的地方去了。
【節日簡介】
主顯節原本是東方教會慶祝耶穌誕生的節日。在古代的思想脈絡中「主顯」(Epiphaneia)一詞的希臘文原意是:一位神出現,使人肉眼可以看見;或是一位被當作神崇拜的皇帝,到他王國的某一城市拜訪,使當地的居民能看見他。關於主顯節最早的記載,可以回溯到第三世紀。當時有些諾斯底派的人在一月六日慶祝「耶穌受洗節」,並主張耶穌在受洗時才真的誕生為天主子。埃及亞歷山大城的Clemens 為了保護教會信仰,駁斥諾斯底派的這個錯誤教導,呼籲教會一起慶祝主顯節,因而在東方教會形成慶祝耶穌誕生的節日。至於教會選定於一月六日慶祝這個節日的原因,則可能是由於當時的外教人在這一天慶祝「時間之神」的生日。以一個教會的節日來取代在教外流行的民俗或宗教慶節,是古老教會常見的現象,也是最早期的「本位化」的嘗試。
這個原本是東方教會慶祝「耶穌誕生」的節日,很早便和「耶穌受洗」連結在一起,後來又融入耶穌在加納「變水為酒」的紀念。由第四世紀開始,羅馬天主教會便固定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慶祝耶穌聖誕,並在一月六日慶祝主顯節,紀念耶穌把自己顯示給世人的三個核心事件:賢士來朝、耶穌受洗、變水為酒。
禮儀年不論甲、乙或丙年主顯節的福音選讀,都是瑪竇敘述的「賢士來朝」的故事(瑪二1-12)。這是一個戲劇性非常豐富的故事,可以分許多不同的場景:賢士來到耶路撒冷(1-2)、和黑落德王相見(3-6)、黑落德王的指示(7-8)、異星的導引(9-10)、朝拜嬰兒(11)、賢士返鄉(12)。
賢士與異星
「賢士」原是指波斯的司祭,在我們的經文中則被表達為「星象家」,他們可能來自於波斯或阿拉伯地區。他們觀察到一顆特別的星星,因而推論出一位特殊的猶太君王將要誕生。
對於一個理想性君王的期待,是在古代廣泛流傳的思想。對基督信仰特別重要的是舊約聖經戶籍紀二十至二十二章中的「巴郎的神諭」,其中也提到了關於「異星」的期待。巴郎原是外邦的「先見者」,受命詛咒以色列人,但天主卻使他預言說:「由雅各伯將出現一顆星,由以色列將興起一權杖」(戶二四17)。在這個背景之下,天上出現的異星被瞭解為耶穌誕生的前兆。巴郎的「神視」在猶太傳統中世代流傳,在賢士來朝的故事中成為了「事實」。
猶太人的反應
東方的「星象家」到達耶路撒冷時,便詢問「才誕生的猶太人的君王在哪裡?」這個問題不僅令黑落德王不安,更造成全城的「驚慌」!瑪竇在這裡所描述的並不是指群眾因害怕黑落德王而表現的態度,而是人們面對「神性的顯現」所有的典型反應(瑪十四26)。這種反應顯示,全猶太人和他們的君王都反對這些由遠地而來的賢士們的思想。
出自「達味家族」的救主
猶太經師在黑落德王的命令之下,認真研究默西亞的誕生之處。他們引用米該亞先知的話清楚地指出,賢士們尋找的默西亞應誕生在猶大的白冷。瑪竇略微更改米五1 的文字,並加上撒下五2 的經文「他將牧養我的百姓以色列」,使這位將誕生的嬰孩和達味產生聯繫,目的在說明,耶穌就是以民所期待的、將要出自「達味家族」的救主。
心懷不軌的黑落德王
黑落德王將猶太經師的研究結果告訴賢士們,並要求他們在找到嬰孩時回來向他報告。他的目的看似高尚,實則心懷不軌。瑪二13所敘述的若瑟的夢顯示,黑落德其實是企圖殺害這位「才誕生的猶太人的君王」。
賢士朝拜嬰孩
來自東方的星象家得到黑落德的指示後,即刻出發前往離耶路撒冷8公里左右的白冷城。先前帶領他們到耶路撒冷的那顆星又再次出現,這顆星使天主的引導成為有形可見的。長途跋涉的賢士們終於看見自己長久渴望的對象,故而充滿歡喜地朝拜嬰孩並獻上禮品:黃金、乳香和沒藥。禮物共有「三件」乃是象徵給予帝王的尊榮,顯示這個嬰孩就是萬民期待的「和平之王」(依六十6)。在瑪竇的心中,這些星象家是普世萬民朝拜天主的象徵,是外邦人進入教會的預像(瑪二八19)。
賢士返鄉
賢士們朝拜了嬰孩之後,並未回去見黑落德王,因為他們在夢中得到指示,由另一條路返回家鄉。這個特殊的夢境,再一次顯示是天主引導一切,而賢士們順從的態度是基督徒效法的榜樣。
【綜合反省】
透過這些敘述,福音作者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告訴世人,這位新誕生的嬰孩所有的真實身份:首先,祂是猶太人真正的君王,面對這個君王黑落德充滿猜忌和敵意。其次,祂是默西亞,在白冷出生的以色列民族的領導者。第三,祂是應得天主性崇拜的君王之子。整個敘述中所含的因素,如異星的出現、找到嬰孩的過程、揭發黑落德王陰謀的夢境等,都表達出一切都出於天主的計畫和引導。
這個故事中所含有的神學主題,都在整部福音的敘述中得到更詳盡的發展。由此可知,瑪竇撰寫福音頭兩章的目的,並非為了填補馬爾谷沒有記載「耶穌童年故事」的缺憾,而是為自己的福音寫了一個生動的「序言」。
第二篇:在中國耕耘(一九二二-一九三三)
一九三一年
- 福和德理逝世六百週年
今年正月十四日適逢真福和德理(Odorico)逝世六百週年紀念,我應邀在其故鄉的紀念會中作了演說:「他以傳教士身分,奉上司和教宗之名起程,在北平協助蒙高維諾總主教,歸化人靈,成績斐然。但因「莊稼多,工人少」工作多年後,冒險返回歐洲,請求教宗派遣更多的傳教士來中國傳教。可惜過度的辛勞和千里跋涉的奔波,耗盡了他的精力,終於義國北部伍地乃安息主懷,迄今整六百年。(圖見86頁)
他享有宗座的差遣,是個具備祈禱、讀書、勞動、克己的完美傳教士。傳教士不該是一個有嗜好的人,或毫無約束的志願軍,或世間利益的探險者與經紀人。他應是上主所派遣的人。真福和德理正是不折不扣屬於教宗的人。
為何蒙高維諾不為自己準備繼承人呢?他由教宗克萊孟五世(Clemens V)獲有此權。從中、日初期教會的經驗可知,教宗的眼光與遠見多麼正確:為已建妥的教會委任本地神職領導,即所謂本地主教。」
正月二十五日回到我所創辦的育幼院,我為這些已長大的戰爭之子付了堅振聖事。當我離開時,他們撲到我身上,痛哭流涕。面對這些被父母遺棄,可愛又可憐的兒童,我也情不自禁的哭了。
三月五日我以「中國的危機」與「中國傳教區的悲劇」為題作了一次演講,當時傳信部長、秘書長也在場。演說全文以「絕望中的希望」為名出版了。信德通訊社也對我作了訪問。
- 美國之行
(一)拜訪好友
六月二十日我乘船赴美參觀訪問。美國是一個年輕英勇的國家,他們把兩件似乎矛盾的事,美妙的交織在一起:處事的實証主義與生活的理想主義。我先到紐約,訪問座落在市郊的聖母山崗──瑪利諾外方傳教會總會院。我認識許多馬利諾會神父,因為中國有好幾個教區託他們管理。看到一大批抱有崇高理想的青年,使我感到無比愉快。附近是馬利諾修女會的會院,她們是傳教士的得力助手。我也看到一位特殊的馬利諾會士──湯作霖神父,他是雷鳴遠的至友與伙伴。為贏得偉大傳教問題的勝利──祝聖中國主教,而吃了不少苦頭,值得欽佩。
我做了教廷駐美代表畢翁地主教(Biondi)的上賓,他擔任傳信部秘書長時,我就認識他。作客期間,代表的兩位醫師建議我把威脅健康的左腋下之小腫瘤拿掉。我欣然從命,就這樣在代表公署住了一個多月,大家相處如兄弟。
美國人一般說來都很親切、好客、慷慨,但不重俗套,到處都有受過良好教育的文質彬彬的人。他們對健康、運動、賺錢、享樂,不免有點過火,大家整天忙個不停。家庭基礎不穩,離婚與節育潛伏其中,是一種隱憂。因此在美國就很少見到像在中國窮苦鄉間所有的那種安詳微笑的面孔。
美國是由不同民族溶於一爐,迄今尚未化為一個民族,因此談不上美國的固有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多是歐洲及遠東的藝術品或複製品。高大的建築都遵照希臘、羅馬建築的格局。摩天大廈是美國式建築的新風格,重實用而不重美觀,我不大欣賞。不過他們也開始細心設計些有藝術風格的建築了。
(二)美國的天主教會
美國新教派別繁多而分散,互相敵對、競爭。還刊登請進教堂的廣告,教徒並不虔誠。僥倖他們還保有基督的文化。若想尋回基督徒的真生活,只有從天主教會裡才能找到。
美國天主教會充滿青春活力及奮鬥力量。組織與管理強而有力,財產制度和學校組織都很健全。華盛頓大學是一小型大學城,堪稱第一流高等學府。尚有十餘所公教高等學府,遍佈美國大陸。值得借鏡的是,美國神職人員,入會的或教區的,不分男女,都盡量入大學,以便獲得國家承認的文憑。
我訪問過芝加哥與費城的神哲學院,其功課與院規非常嚴格,以公民式教育薰陶修士。因為聖召的甄選嚴格,可預卜公教在美國的力量必將更壯大。從前美國的主教也從外國人中挑選,但這早已成過去,今天都由清一色美國神職界擔任。這也是各傳教區應走的路線。
各修會團體不管是由何國遷來,一到美國便神奇地發達起來。但應有一條件──應變為美國的修會。若仍由外人領導,或用外語交談,則會萎靡不振,或導致分裂。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