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主曆2020年7月19日
最新消息
傳送收聽感言給我們,請先加「佳播貼圖」Line好友。
加好友請搜尋ID: gabrielprinting
(我們不會公開您的感言,Line好友僅使用於贈送貼圖。)
思高中心課程列表:https://ccreadbible.info/bibleclass/bibleclass-more.html
課程公告
※ 《厄弗所書》/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7月7日起(週二晚上 7:20~8:50)(報名學員敬請留意群組通知)
地點:長安天主堂,教堂二樓。
地址:台北市林森北路73號長安天主堂(近捷運淡水線中山站3號出口,板南線善導寺站1號出口,步行約九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請欲參加之「新學員」先來信(
※ 《天主教要理》/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7月5日起(週日上午 10:30~11:30)
地點:楊梅法蒂瑪天主堂
地址:楊梅鎮大模路22號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欲參加者請來信(
※ 《瑪竇福音》/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7月8日起(週三晚上 7:45~9:00)
地點:楊梅法蒂瑪天主堂
地址:楊梅鎮大模路22號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欲參加者請來信(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莠子的比喻
【福音:瑪十三24-43】
24(那時候,)耶穌給他們另設了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個人,在自己田裏撒了好種子; 25但在人睡覺的時候,他的仇人來,在麥子中間撒上莠子,就走了。 26苗長起來,抽出穗的時候,莠子也顯出來了。 27家主的僕人,就前來對他說:主人!你不是在你田地裏撒了好種子嗎?那麼從哪裏來了莠子? 28家主對他們說:這是仇人做的。僕人對他說:那麼,你願我們去把莠子收集起來嗎?29他卻說:不,免得你們收集莠子,連麥子也拔了出來。 30讓兩樣一起長到收割的時候好了;在收割時,我要對收割的人說:你們先收集莠子,把莠子捆成捆,好燃燒,把麥子卻收入我的倉裏。」
31耶穌給他們另設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粒芥子,人把它撒在自己的田裏。32它固然是各樣種子裏最小的,但當它長起來,卻比各種蔬菜都大,竟成了樹,甚至天上的飛鳥飛來,在它的枝上棲息。」
33他又給他們講了一個比喻:「天國好像酵母,女人取來藏在三斗麵裏,直到全部發了酵。」 34耶穌用比喻給群眾講解了這一切,不用比喻就不給他們講什麼; 35這樣應驗了先知所說的話:『我要開口說比喻,要說出由創世以來的隱密事。』
36那時,耶穌離開了群眾,來到家裏,他的門徒就前來對他說:「請把田間莠子的比喻給我們講解一下!」 37他就回答說:「那撒好種子的,就是人子; 38田就是世界;好種子即是天國的子民,莠子即是邪惡的子民; 39那撒莠子的仇人,即是魔鬼;收穫時期,即是今世的終結;收割者即是天使。 40就如將莠子收集起來,用火焚燒;在今世終結時也將是如此: 41人子要差遣他的天使,由他的國內,將一切使人跌倒的事,及作惡的人收集起來, 42扔到火窯裏;在那裏要有哀號和切齒。 43那時,義人要在他們父的國裏,發光如同太陽。有耳的,聽罷!」
前言
本主日的福音是選自瑪竇福音第十三章天國的比喻。內容先是耶穌公開對群眾說的三個比喻:莠子的比喻(24-30)、芥菜子和酵母的比喻(31-33);接著就是耶穌私下為門徒們解釋莠子的比喻(36-43)。
莠子的比喻(24-30)
這個比喻相當符合巴勒斯坦農業生活的實際情況。在耶穌的時代,農人按著節氣在自己的田中播下好種子,但之後卻常常在田中發現莠子。這是一種特殊的雜草,剛剛長出來的時候,外形和麥子相似,難以區分。但是等到成熟時,人們卻可輕易的在麥子中辨別出它來,因為莠子所結的果實是黑色的,和金黃的麥穗截然不同。因此,農田的主人要求僕人們暫時別管莠子,等到收成之時再處理這些雜草。在收割時,人們用鐮刀割下麥子和莠子,同時將二者分開。工人把莠子集中綑綁在一起,以便後來焚燒,這些雜草是當時很好的燃料;而麥子則被收入糧倉存放,供日後食用。
耶穌的比喻說到好種子已被撒在田中,意思是指一切人都受邀進入天主的國。耶穌宣講天國喜訊並非只針對某些特定的人,祂傳福音的對象是所有的人;但是,耶穌並非天真的理想主義者,祂清楚知道,一直都存在著反對天國的邪惡勢力。祂邀請一切人進入天國,不斷給予人悔改的機會;但是,那些不悔改的人最終必將遭受審判(瑪十一20-24),善人和惡人的結局絕對不同(瑪二五32-46)。整個比喻強調的重點就是,莠子和麥子終究將被區別開來,各自有其不同的命運。被燃燒的莠子象徵罪人將遭受的審判,而善人將進入天父的家,有如麥子被收入糧倉。
芥菜子和酵母的比喻(31-33)
一個人在田裡撒下一粒小小的芥菜子,竟然長成一棵枝葉茂密的大樹,甚至小鳥也在這樹上築巢棲息;一個女人只用了一點點的酵母,卻使大量麵團發酵。「芥菜子和酵母」這兩個非常簡短的比喻,應該被看做一個雙重的比喻,因為它們表達一個相同的觀點:看來毫不起眼的「開始」,卻產生令人難以置信的重大「結果」。比喻的目的只在於強調開始和結果之間強烈的對立性,至於事件的「發展」過程則完全不談。聆聽比喻的人經驗到一個在起初完全不能想像的重大成果,因而肯定這一切必然來自於天主的力量。
這兩個比喻說明:耶穌的宣講和工作,乍看之下微不足道,但是天主的國卻已在其中露出曙光,雖然只是一抹微弱亮光,天國的圓滿實現卻已隱藏於其中。對初期教會的基督徒而言,這兩個比喻的功能在於鼓勵他們堅持信仰,雖然他們只是毫不起眼「小小羊群」,但是福音必將藉著他們而傳遍天下。
公開比喻的結論(34-35)
耶穌說比喻的目的,原本在於向一切人指出通往天國之路,但對固執不信的人而言,比喻則變成隱密的語言,使他們無法瞭解其中含意。瑪竇引用詠七八2的話,來說明這個事實。福音作者把聖詠的話當作先知的宣告,這些話在耶穌身上應驗了。耶穌宣講的就是「創世以來的隱密事」,亦即「上主的光榮威能,和他所施展的奇蹟異行」(詠七八4)。但是只有相信的人,才能由耶穌的宣講中看見天國業已降臨。
莠子比喻的解釋(36-43)
「莠子比喻」的解釋和「撒種比喻」的解釋一樣,都是初期教會把比喻運用在福傳宣講中的結果。這段解釋比喻的經文分為兩段:37-39節是寓意性的解釋,40-43節則是勸勉信仰團體善度信仰生活,以免遭受毀滅性的處罰。
「田地象徵世界」,這個解釋表現出瑪竇福音中常見的普世性幅度(瑪五14,十八7,二六13)。人子在全世界撒下好種子,但邪惡的魔鬼卻在世上處處和人子作對。世界上的確有惡人存在,但到了世界終結之時,天使將把惡人篩選出來,扔到地獄之中,在那裡只有哀號和切齒。
初期基督徒的教會觀和世界觀
這個解釋反映了初期基督徒的教會觀和世界觀。因為田地代表「世界」,所以這個比喻所指涉的範圍大於「教會」。人子的國度遠遠超越教會團體,教會屬於世界的一部分。就如信仰團體中同時有好人與壞人一樣,邪惡的勢力事實上也是存在於世界上的,但是它們最後終將被擊潰。
【綜合反省】
福音作者主要關心的當然是教會團體,瑪竇非常務實的指出邪惡勢力也侵入了教會,教會中有些成員過著不道德的生活,不守法律並引人犯罪,這些邪惡的勢力在世末之時將更為強大。但是,基督徒不必因此而憂心,因為這些不配在教會內生活的人,也必將被排除在圓滿的天國之外。只要基督徒在生活中忠於信仰,在世末之時他們必能和義人一起進入天國。對今日的基督徒而言,這個教導當然也是有效的。
第三篇:在羅馬服務(一九三三-一九五八)
一九五六年
- 敎宗碧岳十二世與傳教的革新
(一)尊重本地文化:碧岳十二世在第一道「至高司祭」通諭中就主張適應本地環境,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事實上的作法很多,譬如,關於喪事方面,教會禮儀習用黑色,中國人則用白色;翻譯人名時,中文以音譯為主,而西方則意譯。以宗教之長Petrus為例,中文譯為「伯多祿」,拉丁文譯為「磐石」,我們應記取東方禮儀之爭的教訓才對。教宗在「傳播福音」通諭裡,曾引述許多偉大而聖潔的傳教士們在適應各地實際環境時所做的努力。
(二)建立本地教會:教宗一再强調傳教工作最大的目的是建立本地教會,理想一旦完成,傳教士便該功成身退,不可有永久霸佔地盤心理。事實上,當今教宗登基至今,已成立了一百五十七個傳教區,其中七十八個已轉交本地神職人員管理,並擢升北平和孟買兩位本籍樞機。又於一九四六年在「吾人日日」通諭上成立了中華教會的聖統制,為傳教區是一件輝煌的壯舉,表示已達自立更生水準;而在亞、非,北歐的許多國家,也先後實現了本地聖統制。
(三)擺脫政治羈絆:原本便利傳教的保教權,竟變成政治利益的籌碼──置十字架於刀劍之下,而演成教難,造成福傳的障礙;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遠東傳教區的政治干涉,可謂壽終正寢。
(四)解除禮儀之爭:多年來困擾中、日的禮儀之爭,終於在現任教宗大力推動下予以完全解除,總算掃除了遠東人民進教的阻力。此外,教宗也批准使用本地語言舉行禮儀,這更為東方人士打開方便之門。
(五)關懷中國教會:目前中華教會正寫著一頁相當沈痛的史實,教宗在致中國的通諭上表示,中華民族自古已享有燦爛的歷史,對多難的中國教會慰勉有加,已預知這場風暴即將消失。(編者按: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三十一日,謝壽康公使代表中國政府授于剛公景星大綬勳章,以酬謝他多年來對中國的特殊關懷──圖見230頁)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