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主日
主曆2024年1月14日
最新消息
※ 【聖經講座】《瑪竇福音》/ 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下次上課:1/30(1/16、1/23停課)
週二晚上 7:15 ~ 8:30 六樓教室上課;
晚上 6:40 ~ 7:10 一樓聖堂晚禱日課;(學員敬請留意群組上課通知)
地點:南港耶穌聖心堂(成德堂)六樓教室
地址:忠孝東路六段114號(近捷運捷運板南線後山埤站3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歡迎新舊學員參加,無需報名,因門禁管制請準時入場。詳細資訊請來電02-23112042或來信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常年期第二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成為門徒的過程
【福音:若一35-42】
那時候, 35若翰和他的兩個門徒,又在那裡站著, 36若翰看見耶穌走過,便注視著他說:「看,天主的羔羊!」 37那兩個門徒聽見他說這話,便跟隨了耶穌。 38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麼?」他們回答說:「辣彼!──意即師傅──你住在那裡?」 39他向他們說:「你們來看看罷!」他們於是去了,看了他住的地方;並且那一天就在他那裡住下了。那時,大約是第十時辰。 40西滿伯多祿的哥哥安德肋,就是聽了若翰的話,而跟隨了耶穌的那兩人中的一個, 41先去找到了自己的弟弟西滿,並向他說:「我們找到了默西亞」──意即基督。 42遂領他到耶穌跟前,耶穌注視著他說:「你是若望的兒子西滿,你要叫『刻法』」──意即伯多祿。
【經文脈絡】
禮儀年乙年第二主日的福音選讀又再次跳脫馬爾谷福音,而選自若望福音第一章35-42節,這段經文屬於一個更大的經文脈絡:「耶穌召收首批門徒」(若一 35-51)。若望所報導的耶穌召收門徒的故事,和對觀福音的記載明顯地不同。對觀福音中的耶穌主動召叫門徒(參閱:谷一16-20),但在若望福音中,門徒們都是經過別人介紹而和耶穌相遇(其中只有斐理伯是唯一的例外:若一43)。這個特徵在今天的福音表現得十分清楚:先是兩位若翰的門徒經由師父的見證而跟隨耶穌,其中一人又將耶穌介紹給他的兄弟。
若翰的見證
福音首先提到,若翰洗者向兩位門徒介紹耶穌是「天主的羔羊」,但是作者並未透露這兩位門徒的名字。從這個事件我們得知,耶穌最早期的門徒中有不少人原本是若翰的徒弟,這一點很可能符合真實歷史情況。藉著這個召叫故事,福音作者已預先暗示了,若翰洗者後來論及他和耶穌之間的關係時所說的話:「他應該興盛,我卻應該衰微」(若三30)。
耶穌的邀請
若翰的兩個門徒立刻跟隨了耶穌,這個跟隨的行動刻劃出一個信仰的關係:因著他人的見證而相信。耶穌轉身向他們說:「你們找什麼?」這是若望福音中的耶穌所說的第一句話。祂所提出的問題,不只是對那兩個跟隨祂的若翰門徒所提出的,也是針對一切願意加入祂的團體的人所提出的(箴八17)。
兩位門徒反問耶穌:「師傅,你住在那裏?」他們所詢問的當然不是耶穌的下榻之處,而是更深地指向祂的「來源」。耶穌以命令的口吻邀請他們:「你們來看看吧!」這是在阿拉美語中常見的邀請,指出一些新的、重要的或困難的東西,需要時間仔細觀看。他們接受了邀請和耶穌一起住下,有如朋友一般(若十五 14-15)。那時是「第十時辰」,大約是下午四點鐘左右,表示他們在那一天有很長的時間和耶穌在一起,與祂深入交談並因此認識祂。
若望福音和對觀福音不同,並未特別強調「十二宗徒」這個概念,因此耶穌召集第一批門徒的故事表達信仰團體的聚集,這個聚集在歷史中一再地重複發生。
安德肋與「愛徒」?
直到此時讀者才知道,兩位最早跟隨耶穌的門徒的其中之一名叫安德肋,但另一位門徒仍停留在「無名」的狀態,很可能他就是在若望福音中多次出現的那位「耶穌所愛的門徒」(若十三23,十九26,二十2)。由於這段故事是他初次和耶穌相遇,因此當然尚不能被稱做為「愛徒」。
與家(他)人分享信仰
安德肋和耶穌相處一夜之後,結果令他驚喜,相信自己「找到了默西亞」。立刻把這個發現告訴他的兄弟西滿,並領他到耶穌跟前。安德肋迫切地願意為這信仰作證,並且首先把這信仰分享給自己最親近的人。
安德肋的行動大概反映了若望團體的福傳行動,他們認真的向每個人傳播所領受的信仰。一種以團體為對象的福傳工作,可能不是若望團體進行福傳的方式。安德肋宣稱「我們找到了默西亞」的話,令人想起舊約中有關智慧的教導:「誰找到我,便是找到生命。」(箴八35)
伯多祿的職務
在若望福音中,西滿並非第一個被召叫的門徒。但是,耶穌在第一眼看見他時,便給予他伯多祿這個名字,已預示他將要得到「伯多祿的職務」。不過在此處福音並未詳細描述這個職務,而是要到福音的結尾(附錄),讀者才明瞭這個職務的含意(二一15-23)。
【綜合反省】
從這段短短的福音經文,我們可以歸納出一個人成為耶穌的門徒的過程:先經由他人「介紹」,接著自己「尋找」,耶穌邀請尋找者「來」到祂那裡,「看看」耶穌的生活,經由具體和耶穌「相遇」的經驗,終於「達到信仰」的肯定,最後再自發地「為信仰作證」,或被耶穌派遣去「傳揚福音」。這大概是若望團體共同的經驗,他們在比較小的團體範圍中宣傳福音,同時也準備好自己接受邀請,此二者都是必須的,其最終的目標則是「看見基督」。
若一35-51的經文中,出現許多命令式的語氣,例如:「你跟隨我吧!」(43)或「你們來看看吧!」(39)這些命令語句其實已超越經文層面,直接對讀者說話,要求讀者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樣地做出回應。馬丁路德曾說:「從耶穌開始宣講,天國就因此而打開了,並且從此便一直開著,從未關閉。」基督徒不但自己努力進入天國,也有責任不斷地引人一起進入。
第八章 新酒與舊皮囊
當方濟在近東時,事情才開始呢!亞西西窮人最後終於踏上了埃及與巴勒斯坦土地。這是他好幾年前便有的渴望。在此時,基督徒與回教徒彼此間有血戰,教宗伊諾森三世為了希望收復聖地而發動了第五次的十字軍東征,而時常出現在世間活動的方濟,便想到急需為在這戰地帶來福音,便首次發動能打開基督徒與回教徒之間交談通道的和平使命。他甚至想親自去面會蘇丹王。在十字軍東征的熱烈氣氛中,這簡直是夢想!但方濟看得遠、想得更遠,這果敢的計畫是直接由福音啟示而來,推動著他著手行動。在他橫越大海之前他把修會的指導權利託付給兩位弟兄代表:瑪竇弟兄(frére Mathieu de Narni)及國瑞弟兄(frére Gregoire de Naples)。
方濟長時間在海外,在修會內產生了極大真空,也因為整體缺少關於他的可靠消息,致使整個情況更壞了。也有方濟已沉沒海中的謠言在弟兄間傳出,因而弟兄們多多少少皆在自謀生計,有些只傾向於流浪式的生活方式,開始遊蕩於各處,而沒有任何控制;其他的則因招致侮辱及鄙視,而在大眾前顯得畸形怪狀,讓他們的鬍鬚長而再長。而若望弟兄(Trére Jean de Compello)則離開了修會,自立由男女癩病人組成的組織;無疑的,那些都是特殊個案,但我們可以問:這些事情要如何使之終止呢?
面對這種令人憂慮的情況,兩為代表便召開了一個小型的總會議,起草了新的會憲,並予以公布。他們的意向可能是很好的,但這些善心人卻缺少了創造性靈感及真正的思想。他們的會憲內容係按照古老修會內容而重新修改而成,並採納了許多它們的規矩,尤其它們包括了規定守齋的細節,以及禁慾的規定。法律重於精神,沉重的勝過恩寵。新酒竟裝在舊皮囊內,就在這同一時候,弟兄們很快地自胡高林樞機(Hugoiin)得到了特權,目的是要緩和第二會姊妹的貧窮。總之,由方濟所獲得的福音生活遠見,以及弟兄團體的福音生活支柱便消失了。是不是春天時日的興盛,現今又將結束呢?
(第八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