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主曆2024年6月23日
課程公告
※ 【聖經講座】《耶穌的臨別贈言》/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週二晚上 7:15 ~ 8:30 六樓教室上課;
晚上 6:40 ~ 7:10 一樓聖堂晚禱日課;(學員敬請留意群組上課通知)
地點:南港耶穌聖心堂(成德堂)六樓教室
地址:忠孝東路六段114號(近捷運捷運板南線後山埤站3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歡迎新舊學員參加,無需報名,因門禁管制請準時入場。詳細資訊請來電02-23112042或來信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平息風浪
【福音:谷四35-41】
有一天晚上,35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海到對岸去罷!」36他們遂離開群眾,就照他在船上的原狀,帶他走了;與他一起的還有別的小船。37忽然,狂風大作,波浪打進船內,以致小船已滿了水。38耶穌卻在船尾依枕而睡。他們叫醒他,給他說:「師傅!我們要喪亡了,你不管嗎?」39耶穌醒來,叱責了風,並向海說:「不要作聲,平定了罷!」風就停止了,遂大為平靜。40耶穌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這樣膽怯?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41他們非常驚懼,彼此說:「這人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
【經文脈絡】
馬爾谷福音第四章是著名的「比喻」章(谷四1-34),福音作者敘述耶穌在加里肋亞海邊講了一連串以「天國」為主題的比喻。接著谷四35〜八26的內容,則集中敘述耶穌的大能行動(奇蹟)與權威的言論(教導);這些奇蹟除了治癒與驅魔外,也包含所謂的「大自然奇蹟」。
這個主日的福音是這一大段敘述中的第一個故事(谷四35-41),內容就是一個大自然的奇蹟 ─ 耶穌「平息風浪」。福音作者報導耶穌在講完一連串的比喻之後,要求門徒們帶祂渡海到對岸,途中遇到大風浪,在門徒的呼喊求救聲中,耶穌平息了風浪。
過渡
福音一開始敘述耶穌要求門徒們渡海到對岸,以及他們遵照指示離開群眾(35-36)。這是一個文學上的「過渡」,使讀者知道前面的「比喻」部分已經結束,接著開始的是一個新的故事(37-41)。這是一個耶穌將門徒們由大自然的危險情況解救出來的奇蹟故事,整段敘述的結尾清楚地顯示這個奇蹟故事的目的:使行奇蹟者得到顯著的名聲:「他們非常驚懼,彼此說:『這人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41)
耶穌和祂的門徒同在
耶穌要求門徒們將船駛向加里肋亞海的對岸,雖然在船行進的過程中起了大風浪,而耶穌又在船上睡著了,但祂畢竟是和門徒們在一起。門徒們是耶穌的同伴,同時也是船員,他們遵從耶穌的話將船駛離岸邊,划向對岸。這段經文的真正重點只有一個:耶穌和門徒們一同乘船渡海。
風浪大作
雖然加里肋亞「海」其實只是一個內陸「湖」,然而,忽然而起的巨大風浪,卻並不是罕見的自然景象。福音作者刻意地以對比的手法描述當時的情景:一方面強調風浪的狂暴,以及整艘船面臨的嚴重威脅;另一方面則是「在船尾靠著枕頭睡著了」的耶穌。耶穌在大自然的恐怖威脅下所表現的安詳,已經生動地顯示祂遠遠超越大自然之上。
門徒的反應
相對於耶穌的平靜,更突出門徒們手足無措的慌亂。雖然他們都是經驗老到的漁夫或水手,作者卻完全沒有提及他們有過任何努力或掙扎,只敘述他們用充滿埋怨的口吻對睡著了的「老師」說話:「師傅,我們要喪亡了,你不管嗎?」讀者其實很難將他們的問話了解為祈求一個奇蹟式的拯救,至多只顯示他們因恐懼而驚慌失措的喊叫而已。
平息風浪
耶穌的行動立刻轉變了危急的情況。耶穌有如對有生命的對象一般,用帶著威脅與命令的口吻向風與海說話:「不要作聲,平定了罷!」使人想起祂曾經對魔鬼說過相同的話(參閱:谷一25,三12)。此處,大自然猛烈的力量,很明顯地被視為有如邪魔般的力量。耶穌清楚地顯示自己具有超越一切的能力與地位,就如同舊約聖詠中無數的章節所顯示的天主的能力一樣(參閱:詠十八14-17,三二6-7,四六3-4等)。
責斥門徒
平息風浪之後,耶穌轉而向門徒們說話,以疑問的口吻責備他們的膽怯和無信德(40)。
「害怕」來自於門徒對自己不當的憂慮,而「不信」則表示他們沒有在耶穌身上認出派遣祂的天主的力量。天主的力量遠遠超越大自然的威力,能夠將門徒從大自然的攻擊所帶來的生命威脅中拯救出來。門徒們跟隨耶穌已經多時,由跟隨耶穌的生命經驗中,他們早就應該相信天主的力量在耶穌內、並藉著耶穌而工作。因此,耶穌說:「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唯有藉著信仰,人們才能在這個事件中,領悟是天主在其獨生子身上的顯現。
門徒的反應
福音最後敘述門徒的反應:他們「都非常懼怕」。這個懼怕來自於耶穌。而他們的問題:「這人到底是誰?連風和海都聽從他?」更是表達了他們的驚訝,然而卻仍舊不是真正的「信仰」表達。
【綜合反省】
福音作者用「大能的作為」(谷六2、5;思高本翻譯為「奇能」)表達耶穌所行的奇蹟,顯示耶穌具有先知性、神恩性的能力,能夠施行超越一般自然秩序的作為。然而,耶穌的奇蹟並不是為了證明祂所擁有的特殊身分而已,乃是「天國業已來近」的記號(谷一15)。耶穌被天父派遣來到世上,並非只是宣講一個「將來」真實的天國,更是透過祂治癒的、拯救的記號使人清楚地「感受到」即將來臨的天國。不過,這一切都必須靠信仰才能真正領悟,誰若在信仰中經驗到業已進入人間的天國,便得到更寬廣的生命空間與動力。
結語 福音和歷史之間的相遇
方濟的福音生活經驗在基督信仰歷史中,並非僅是一段插曲而已,它具有一種楷模及先知價值。在第十三世紀的歷史和教會中,它是一種覺醒,在今日,它依然維持一種格新及復興的力量。事實上,它還不斷地吸引並啟發著大量的男女。難道,那些福音喜愛者就不能夢想再次生活於初期方濟會士們的那種簡樸、喜樂及貧窮的弟兄友愛團體嗎?的確,有些人試圖達成這願望。
無論懷著多大的慷慨大方之心,一個重回原始性生活的意願是否足以使方濟的經驗能再次成功地產生它的創造性力量呢?在本書的結尾,我願意暫時在這重要課題上停留,加以思量。
有三件事物在方濟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並且使得方濟成為一個真實的、使我們欽佩的指導者:一個豐富的人性、他自福音中所獲得的啟發,以及歷史上的背景環境。
首先,我們來看方濟豐富的人性,這方面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人們在閱讀初期的傳記紀載時,即能證實有一種強烈的印象,亦即我們能面對一位富於原始性及創造性的人物;和一位具有原動力、充滿生命活力的人物相遇。我們顯然地和一位能帶領我們離開那舊習之路者相遇,藉著他,我們的生活重心發散原始性的芬芳。這位不尋常人物的基本特點是和其他事物溝通的特殊能力,一種在驚歎、接待及忠誠上永遠有更新的力量;總之,他有一種心靈的開放性,對所有萬物皆給予關照,並讓自己很自然地在它們中間,在和平及喜樂裡帶來美好的一切。薛拉諾作了一番很有意義的說明:「甚至於他心靈的自然情緒,足以使他感覺自己是每一萬物的弟兄。」Louis Lavelle也有理地說:「也許前所未有比方濟具有更清楚的意識覺醒,一個更為自然的回應,一個更為細膩或更為快速地意識到所有來自自然界,來自其他存在及天主的推動。」(L. Lavelle: Quatre Saint, Paris, 1962, p89)
福音的靈感滲入了這豐富的人性,而展開了所有的可能性。悔改並不打斷任何方濟在人格上的活力。一個時常在苦修工夫上作得過份,且是一個緊湊的神修生活,往往會使人的感覺喪失,而且使人多多少少對可見及可觸的事物毫不關心,但在方濟的生活中卻不是如此,在天主手中所有方濟本性的精力產生了實際的行動,他豐富的感情、美感及抒情的創造性皆顯露無疑。他的悔改並未使它們乾枯,相反地,它使所有的官能發揮到極點,而和所有事物來往。
(結語未完 敬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