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分享的豐盈
圖、文 許書寧
旅程的第三天晚上,我們分組舉行了「分享時間」。
我很喜歡這個宛若「增餅奇蹟」的時間。出於對彼此的信賴,團員們傾其所有,誠懇訴說各自的感動。旅行最大的醍醐味就在於此:明明是同樣的行程,每位旅人感受到的卻大不相同。藉著「分享出去」,自身的感動不但沒有絲毫減損,反而倍增: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 …
其中,蘇爸爸的分享充滿畫面。
他提起從前讀經,並沒有什麼特別感受,經常「只是讀過去」而已。但是,等到親身來到以色列,才發現那些經文其實生動無比。比方說,瑪竇福音中描述耶穌被聖神領往曠野受試探,魔鬼前來挑釁:「祢若是天主子,就命這些石頭變成餅吧!」這些天來,經歷過在曠野中穿梭來去的旅程後,蘇爸爸忽然驚覺,舉目所見豈不都是光禿禿的石頭?倘若這些石頭全被變成餅,全世界不就沒有饑荒了?
我一邊聽,一邊將那景象重疊於我們共有的記憶上,不禁覺得耐人尋味。的確,一望無際的曠野中滿布碎石。福音作者並不需要多做描述,只需將耶穌受試探的背景安排在那環境下,本身就已經充滿戲劇張力了。
最年輕團員柏偉的分享,則是清新可愛。
首先,他很老實地承認自己向來忽略天主,經常避之唯恐不及;對於信仰,也總是抱持著不冷不熱的態度。
昨天晚上,在聖母領報大殿參加明供聖體時,從他的座位只能遙遙望見聖體光的側邊;說穿了,其實等於什麼也沒看見。對於自己的處境,柏偉原本抱持一貫的隨和,很「認命」地以為「算了,就那樣吧」。沒想到,禮儀結束後,主禮神父並沒有直接走回更衣室,反而高舉聖體光,朝著位於「偏遠地帶」的群眾走來。那舉動讓他大吃一驚。因為,一整個鐘頭渴望卻看不見的聖體,如今竟以正面相迎,一步接著一步迫近,甚至來到距離自己「太近」的地方。對於如此出乎意料的接觸,柏偉說自己不禁感到「害羞」。那個瞬間,他甚至以為自己聽見天主的「竊笑」:「哈!你總是不願意來找我。看,現在,換我來找你了。」
柏偉的「害羞」與天主的「竊笑」!
這個充滿赤子之心的分享坦率且由衷。那可不是背負著顯赫學歷與豐富知識的學者所能達到的輕盈境界,自然而然地讓人打從心裡跟著喜悅起來。
提及參與明供聖體經驗的並不只柏偉一人,許多團員都分享了昨夜的感動。叫我驚訝的是,大家都像事先約定好了似的,紛紛在禮儀中沉沉入睡。
那真是個有趣的現象。
我想,除了時差與旅途的疲憊外,最主要的原因應該還是出於「聽不懂」。當時,歌曲以英文和義大利文輪流交唱;致候詞、讀經和禱詞則分別用義、法、西、英四國語言誦念。因此,我固然也感到旅程帶來的睏倦,守聖時的時候卻精神抖擻,很能專注。藉著語言之便,自己還算能夠大致掌握禮儀的流程;至少明白「現在大家在做什麼?」,也可以一起答唱Kyrie eleison或Tantum Ergo。對我而言,那是極大的助益。
語言的力量,實在神秘。
我禁不住要想,如果自己一個字也聽不懂,無從猜測內容,肯定也會成為沉睡者中的一個。
倘若如此,也未嘗不好。
團員們真摯的分享讓我看到,在聽不懂中依然能夠感到信賴與交托,在聖體溫柔的陪伴下,享受祂賞賜的美好休憩。
那情景其實很像與母親共讀的幼兒。有些孩子剛學會認字,用手指著書本咿咿呀呀地念給媽媽聽;有些孩子只看得懂圖畫,倚在溫暖的母懷中,隨著柔和嗓音與心跳的韻律,沉沉入睡。
沉睡也好,清醒也罷,只要在祂內,就是最大的幸福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