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聖經─教會的書
長 久以來,隨身攜帶聖經一直是基督教信友的標誌;伴同天主教信友進入教堂的物品則是玫瑰經念珠(與彌撒經本);天主教信友認識信仰的媒介幾乎只有「要理問 答」和「聖經故事」。啟示憲章公佈之後,這個情況終於產生非常大的轉變,在天主教內聖經也逐漸成為「教會的書」:各地教會都致力於翻譯或修訂、出版新的聖 經版本;除了聖經經文外,針對不同階層的讀者的版本,以及相關的聖經文學研究也大量出現;聖經選讀也成為教會禮儀與祈禱的核心;感恩禮儀之外,各種不同的 聖言聚會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各地出現。
我們生活在華人世界中,在此絕對不能不提思高聖經學會的創辦人,方濟會士雷永明神父的貢獻。早在梵二會議舉行的三十多年前,還是一位青年學生的雷神父就定志將聖經翻譯成中文,經歷自己苦學中文、聖經語言、號召同志、訓練學生、成立學會等階段,費時超過四十年的時間,終於在1968年─梵二閉幕後第三年─出版全本思高版中文聖經。中文聖經的出現,使華人教會能夠立刻和普世教會接軌,一起推展梵二後的聖言更新運動。雷永明神父的確是天主賜給華人教會的「先知」。
2) 聖經─神學的靈魂
梵二會議總共發佈十六個文件,幾乎每個文件都直接或間接地強調,教會生活需要聖經的激勵與滋養。啟示憲章做出最直接、最重要的評註,宣稱「聖經研究是神學的靈魂」(DV24)。梵二會議之後,神學研究的每一個科目在提出任何結論之前,都必然地先努力尋求穩固的聖經基礎。這個結果導致聖經研究在神學中的重要性獲得根本而普遍的提升,聖經教授在各個神學機構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特別為教會培育牧者的修道院中。
3) 肯定科學性聖經詮釋方法
在 「聖經研究是神學的靈魂」的基本肯定下,梵二對聖經研究方法的課題也做出重大發展。梵二會議期間討論天主教的聖經詮釋時,所謂的「歷史批判方法」還是激烈 言詞爭辯的核心問題,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振奮人心。啟示憲章第一次將歷史批判方法的基本原則寫入大公會議的正式文件之中:
「為探討聖經作者的本意,在各種方法中,也當注意到「文學類型」 …… 為正確地了解聖經寫作者所欲陳述的,應當注意到聖經寫作者的時代所流行的,以及當代習用的感受、說話和敘述的方式,也當注意到同時代的人們,彼此往來慣用的那些方式。」(DV12)
因 此,梵二之後,科學性的釋經終於不能逆轉地成為天主教聖經詮釋的核心原則,而且從那時開始,聖經研究方法也不斷進步。在不斷地研究和批判性的反省檢驗之 下,「古典的」歷史釋經方法早已得到修正與擴充,新的方法和研究進路不斷地出現,促使聖經學的研究獲得豐碩的成果。教會也持續引導學者們關注相關的課題, 並提出必要的指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宗座聖經委員會」於1993年公布的指導性文件:「教會內的聖經詮釋」(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in the Church)。
4) 聖經與牧靈
前面已經提過,啟示憲章第六章以整章的篇幅談論「聖經在教會生活中」,內容幾乎完全集中在牧靈關懷的幅度,對教會的影響也最為深遠。經文一開始就闡明最根本的原則:
「教會常常尊敬聖經,如同尊敬主的聖體一樣,因為特別在聖禮儀中,教會不停地從天主聖言的筵席,及從基督聖體的筵席,取用生命之糧,而供給信友們。 …… 教會的一切宣道,同基督的宗教本身,應當受到聖經的養育與統轄。」(DV21)
這段文字指出,聖經是信仰的最高原則以及一切基督徒宣講的基礎,和基督聖體一起組成滋養基督徒生命不可或缺的養料。因此,啟示憲章接著就指示「要給基督信徒們敞開到達聖經的門徑」(DV22)。這是使聖經牧靈服務成為可能的先決條件,包含將聖經自原文翻譯成當代各種語言、廣泛大量地散播聖經,以及提供信友們廣大的資源和機會,使基督徒的一生時時能夠與天主聖言對話:
「神聖的公議會 …… 懇切並特地勸告所有基督信徒 …… 要 藉多讀聖經,去學習『耶穌基督高超的知識』。『原來不認識聖經,即不認識基督』,所以要藉充滿天主語言的神聖禮儀,或藉熱心閱讀,或藉專設的訓練班,以及 其他受教會司牧批准及督導的,而在我們現代到處盛行的可嘉方法,欣然去接近聖經。要記住!祈禱當伴隨著聖經閱讀,為形成天主與人之間的交談,因為『當我們 祈禱時,我們向祂說話;當我們閱讀天主聖言時,我們聽祂講話。』」(DV25)
5) Lectio Divina
這裡提到的「熱心閱讀」就是指目前教會中廣為流行的lectio divina。這本是教會古老的神修遺產,如今被重新發掘出來,成為啟示憲章對教會生活最重要的影響之一。幾乎各個地方教會、信仰團體都大力推薦、教導、操練這個神修方式,協助無數的基督徒獲得豐富的神修與默禱經驗,其中最著名的當推米蘭教區前任總主教Martini樞機。台灣地區過去數年也曾大力推廣lectio divina,也就是大眾熟知的「三步法讀經」:閱讀(lectio)、默想(meditatio)、祈禱(contemplatio or oratio),可惜似乎成效不彰。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