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主日
主曆2025年1月19日
課程公告
※【聖經講座】《智慧篇》/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週二晚上 7:15 ~ 8:30 六樓教室上課;
晚上 6:40 ~ 7:10 一樓聖堂晚禱日課;(學員敬請留意群組上課通知)
地點:南港耶穌聖心堂(成德堂)六樓教室
地址:忠孝東路六段114號(近捷運捷運板南線後山埤站3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歡迎新舊學員參加,無需報名,因門禁管制請準時入場。詳細資訊請來電02-23112042或來信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常年期第二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加納婚宴
【福音:若二1-11】
1第三天,在加里肋亞加納有婚宴,耶穌的母親在那裡; 2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婚宴。 3酒缺了,耶穌的母親向他說:「他們沒有酒了。」 4耶穌回答說:「女人,這於我和你有什麼關係?我的時刻尚未來到。」 5他的母親給僕役說:「他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作什麼。」 6在那裡放著六口石缸,是為猶太人的取潔禮用的;每口可容納兩三桶水。 7耶穌向僕役說:「你們把缸灌滿水罷!」他們就灌滿了,直到缸口。 8然後,耶穌給他們說:「現在你們舀出來,送給司席!」他們便送去了。 9司席一嘗已變成酒的水──並不知是從那裡來的,舀水的僕役卻知道──司席便叫了新郎來, 10向他說:「人人都先擺上好酒,當客人都喝夠了,纔擺上次等的;你卻把好酒保留到現在。」 11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跡,是在加里肋亞加納行的;他顯示了自己的光榮,他的門徒們就信從了他。
經文脈絡
若望福音的第一部份(若一19-十二50)敘述耶穌對世界公開啟示自己的過程,學者們稱這一部份為「神蹟之書」,因為整個敘述以耶穌所行的七個奇蹟做為主軸。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讀若望福音中的第一個奇蹟,耶穌在加里肋亞的加納「變水為酒」的故事(若二1-12),這個故事的結構非常簡單,可以分成三部分:首先是敘述上的「導言」(1-5),接著是「奇蹟事件」(6-10),最後是整段故事的「結語」(11-12)。
導言
若望福音中的耶穌在加里肋亞的加納開始祂的公開生活,具體的事件是祂參加了一個貧窮家庭的婚禮。加納是位於納匝肋北方大約13公里的一個小村莊。福音一開始介紹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第三天,在加里肋亞的加納有婚宴。」根據猶太傳統,第三天是天主施恩援助的一天。耶穌的家庭以及門徒們受邀參加婚宴。按當時的風俗,婚禮通常要慶祝一整個星期,而酒則是在婚禮中最受歡迎的禮物。
一個困窘的情況
在婚禮的慶期當中,發生了一個難堪的情況:酒不夠了。耶穌的母親發現舉辦婚宴的主人所面臨的窘境,因此以間接的方式請求她的兒子行一個奇蹟:「他們沒有酒了」。耶穌回答他的母親時,先以十分不尋常的方式稱呼瑪利亞:「女人!」接著是一個反問:「這與我和你有什麼關係?」這些話顯示出耶穌刻意和瑪利亞保持相當大的距離感,並非表示耶穌對母親的不敬,而是含有高度的神學意義。
耶穌的「時辰」
耶穌在此明白地指出,自己必須站在另外一個法律的限制之下,也就是他接著所說的:「我的時辰尚未來到。」這個「時辰」並不是他自己設定的,而是天父給他規定了這個時辰(十七1),時辰的意義則是指向耶穌的天主性的光榮顯現。天主的光榮將隨著加納婚宴的奇蹟而開始顯現給世界,但是必須一直到天主子被高舉在十字架上時,才真正地達於最高峰。耶穌在進行自我啟示的工作之時,清楚的知道祂和天父是合一的,必須接受天父的時辰。
瑪利亞:第一位基督徒
耶穌稱呼瑪利亞為「女人」,當然是十分刺耳的!但是讀者應該注意,若望福音僅在這個開始的時候以及耶穌公開生活結束之時(十九26-27)提到瑪利亞,而且兩次都稱呼她為「女人」,因此,這個稱呼明顯地是一個特意的安排。
耶穌的母親告訴僕人們:「他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這一點顯示,瑪利亞雖然並不完全明白耶穌的話,但卻接受祂所說的一切,這個態度是她一生伴隨耶穌的態度。因此,瑪利亞成為第一位基督徒,一切基督徒的模範。
變水為酒的奇蹟
福音中所提到的「六口石缸」是猶太社會中常見器皿,石缸裡面裝滿了水,供給猶太人遵守傳統法律,在進食之前清洗自己的手。猶太人喜歡用石頭當作水缸的材料,因為根據猶太法律石頭做的水缸不會被感染不潔。經文說每口石缸大約容納2-3桶水,大約是40公升左右。按著奇蹟的分類,這個「變水為酒」的奇蹟,屬於「贈予奇蹟」,它和一般「治癒奇蹟」的不同之處在於,「贈與奇蹟」實現的過程無法具體的描述。耶穌只說把缸灌滿,然後就叫他們把將石缸中的「水」送去給司席喝,奇蹟就這樣地實現了。
「知道」與「不知道」
福音敘述非常生動的對立表達僕役和司席的角色:「司席不知道酒的來源,而僕役卻知道」!酒的來源和行奇蹟者的「真正來源」都是隱而不彰的(參閱:若四1;十九9)。司席指責新郎的話:「人人都先擺上好酒,當人人都喝夠了,才擺上次等的。」看起來像是一個當時的風俗,事實上則是和當時的傳統、以及今日的習慣都恰好相反。這句話大概只是福音作者採用的一個反諷筆法,用來強調奇蹟的真實性;也象徵在生命圓滿(婚禮結束)之時,人們將得到最美好的禮物(香醇的美酒)。
結束(綜合反省)
福音作者在故事結尾說:「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跡…他顯示了自己的光榮,他的門徒們就信從了他。」耶穌在這個奇蹟中顯現了自己的光榮,但是這個光榮只有在信仰當中才能夠被看見。
「神蹟」是若望福音中常常出現的字,這個字的希臘原文的字意是「記號」。奇蹟本來是一個記號,和先知們的象徵性的行動具有相同的特質。但是耶穌所行的奇蹟,並非一個指出「未來」的記號,而是顯示天主「此時此刻」具體的臨在。舊約選民經驗到,雅威將祂的民族從埃及奴役情況中拯救出來,而看見祂的光榮;基督徒也在歷史中經驗到耶穌的光榮,而相信祂和天父本是一體;而「裝滿水的石缸」和「過於豐富的美酒」這個對比情況,更顯示出耶穌所帶來的救援(恩寵和真理),遠遠超過人們直到如今所經驗過的一切(一17)。
梅瑟的腳印
第二章 追求自由的長途旅行
第八節 西奈途中的艱辛(續)
所以,梅瑟身為這些無知愚民的領袖,所應該負起的最艱鉅的任務,就是開導他們,使他們甘心去為一個崇高的理想而奮鬥,不怕為它而犧牲。這項任務固然非常艱鉅,可是畢竟也是使他獲得最大酬報的一個使命。有一天,當他們佔有了上主所許的領土,而能在其上安居之時,他們就會,或者更好說,他們的子孫就會興高采烈地慶祝成功的。
但是,現在他們到了瑪辣,因口渴難熬,此地的水又苦口難嚥,而大聲抱怨。為什麼梅瑟要帶他們到這樣的地方來呢?他對於這裡的地理情形,一定非常熟悉。我們很有理由,可以作這樣的推測;因為,當他以前在這荒漠裡,帶著耶特洛的羊群,到處漫遊的那些歲月裡,必然對這裡的每一株樹和每一塊巖石,都能瞭如指掌。再者,他既然曾在這曠野裡牧過羊群,理應知道什麼地方有清涼的泉水;所以,他本來可以預先妥善地計畫以色列人應走的路線,可在何處紮營安息。他一定也應該知道,瑪辣的水是不能喝的。
其實,即使是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軍隊,照著最精確地預定地路線行軍,也會遇到一些意外事故,妨礙了依時的行程;何況這些以色列人?他們毫無紀律,不守秩序,散漫亂走,當然更加無法準確預籌行程、測定時間了。有時是他們的牲口走失了,有時是他們的家人有病了,有時是他們的孩子走得太累,無法跟著別人一起走了,有時是有些族人,不像其他的人那樣堅忍耐勞,卻見難畏縮,垂頭喪氣了。然而,既然他們都是屬於同一個部落的人,自然大家都應該同行同息;因此,他們行程的疾徐快慢,就要由那些行動最遲緩的人來決定。
再者,雖然他們每逢有水泉的地方,可以在皮囊裡裝滿水,可是由於用水沒有定規,漫無標準,往往還沒有抵達下一個取水的地方,而水已用盡了。這是在以色列人一出離埃及之後,梅瑟屢次所應面對的難題。
在瑪辣,天主吩咐梅瑟把一根樹枝投在水裡,使水味變得可口。後來梅瑟率領以色列人,前往厄林,而在那裡紮營安息。他很可能本來就想到了這裡才停留的,並不是在瑪辣;因為在厄林「那裡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樹。」
(厄林大概就是今天的非蘭綠洲;這是現代一般學者的推測。這個綠洲的起端,就在蘇彝士灣的東岸,南距阿布‧魯德士約二哩,朝東向西奈蜿蜒伸展,在崢嶸的巖石之間漸漸上升,直至海平線上二千呎的高度,安臥在崇山峻嶺之中,水量充足,景色宜人,有濃密的棕樹和檉柳,望之蔚然生秀,青翠欲滴,真是西奈半島乾燥亢旱的南部,一大奇異的勝地。就是到了二十世紀的今天,一般的旅遊者,經過了炎熱的烈陽下,飛揚的塵土中,奔馳之後,到了此地,也都頓覺神清氣爽,心情輕鬆了不知多少。在昔日那些以色列人看來,面對無垠的平沙,忽見這片鬱鬱蒼翠的綠洲,必然大感驚奇,嘆美不已。)
(敬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