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巴比倫王拿步高在城中豎立金像,強迫所有人俯伏朝拜。然而,卻有三個猶太青年不願從命,拒絕朝拜人手塑造的偶像。拿步高大怒,威脅著要將他們丟入火窯中:「看有什麼神能由我手中將你們救出?」沒想到,三個年輕人卻不為所動:「關於這事,我們無須回答;如果我們所恭敬的天主肯救我們,大王!他必會救我們脫離火窯和脫離你的手;如果他不肯,大王!你應當知道,我們仍然不願意恭敬你的神,也不朝拜你所立的金像。」後 來,盛怒之下的拿步高果真命人將三個孩子投入烈火中。奇妙的是,被燒死的反而是那些奉命投擲的人。被捆綁著的三青年不但平安無事,還在火焰中來回走動,高 唱讚美天主的詩歌。拿步高驚慌失措,因為他不但親眼目睹三個年輕人在火窯中毫髮無傷,還看見烈焰中似乎還有另一人,面貌彷彿神的兒子。後來,拿步高王因為 「看見」奇蹟,而相信了天主。
(攝於京都大原寶泉院)
拿步高王的「相信」,很像若望福音第八章中那些「信了耶穌的猶太人」,
只短暫停留在表層,似乎受到某種感官上的刺激、聽見動聽的言語、或是目睹不合常理的奇蹟,而「忽然相信了」。那樣的相信還沒有穩固的基礎。因此,當耶穌接著說出他們不愛聽的話時,那些「信了耶穌的猶太人」竟然馬上惱羞成怒,拿起石頭要擊打耶穌。
如此的故事張力,寫在若望福音的作者筆下,教人讀來膽戰心驚。的確,相較於三個猶太青年的「無論天主怎麼做,我們都願意相信祂」,拿步高王非得親眼看到才 肯服氣的「信仰」,看起來似乎薄弱了些。同樣,相對於耶穌對天父無條件的信賴,那些因了不動聽的話而翻臉的猶太人的「相信」,看起來也渺小得完全經不起考 驗。
我得承認,閱讀這兩個故事時,我也曾經無意識地下判斷:
「拿步高王的相信太膚淺了!」
「那些猶太人的『信』,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信仰!」
然而,面對這樣的「相信」,林思川神父卻給出相當柔軟且包容的看法。「我們自己也是,經常因為很多小事情而忽然『信』了一下。」神父在彌撒講道中這樣說:「這信仰是基礎,是種子,是苗芽,得不斷地成長。成長到三個年輕人給我們留下的榜樣,成長到耶穌基督給我們留下的榜樣。」
神父的話讓我既感動又慚愧。因為,他並不否定那些信仰的真實,卻寬容地了解,每一個人在信仰過程中有著不同的層次。重要的不是「此時此刻信得有多深」,也不是「比較別人和自己的信德有多大」,而是必須在信仰內不斷的進展,不停地往前走,不止息地划向深處。
信德,有著許多不同的面貌,透過每一個人,以截然不同的形式與幅度被展現出來。因為看見而相信,是信仰;不因看不見而不信,是信仰;在失望中仍然保持相信,也是信仰。就好像一顆種子長成大樹,無論是剛萌芽、抽枝條、發嫩葉、開花或結果……其實都在「過程」中。出於同一顆種子,也同樣真實,沒有虛假或好壞之分。因此,重要的並非現在處於哪個階段,而是謹慎且努力地繼續往下扎根、往上生長。我真高興,自己能在教會的信德年間,得到這個柔和卻響亮的提醒。
我們從教會領受的這個信仰,須小心地保管。
因為它像一個極有價值的寶藏,藏在一個珍貴的器皿內,
在天主聖神的推動下,能不斷地充滿朝氣,
連容納它的器皿,也變得日新又新。
~天主教教理第175條
(文轉載於四月號喜訊雙月刊上的作品)
◇◇◇ 許書寧部落格http://shuninghsu.wordpres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