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祭長、經師與長老害怕民眾,比拉多害怕輿論,人們則漫無目的地闖來撞去、不停地感到驚異、好似「沒有牧人的羊」;門徒們不明白老師的預言卻又害怕詢問、然後在耶穌被捕時恐懼到最高點,其中一個少年人甚至撇下裹身的麻布、赤身逃跑;伯多祿忘了自己不久前的雄心壯志、在大司祭庭院中害怕被認出而節節敗退、到最後才因想起而大哭;就連在莊園中祈禱的耶穌也曾經驚懼恐怖、感受到自己的心靈「悲傷得要死」……。
這個世界上似乎滿溢著莫名的恐懼與不安,任何事都足以成為害怕的理由。
然而,耶穌在害怕中做的,卻是祈禱。
祂承認並直視自己的恐懼,並不加以掩飾,反而將一切謙遜地交托在天父的手裡。因為祂知道,唯獨父是「不要害怕」的主。
在害怕的濃稠黯闔中,那樣的姿態是一道柔弱卻堅實的光。黑暗之所以是黑暗,是因為沒有光。唯獨光能驅散黑暗,唯獨仰望光才能不再害怕。
光,在黑暗中是「刺眼」的,是會引起驚異的。
福音中描述了比拉多的兩次「驚異」。第一次是因為面對耶穌的沉默:「耶穌仍沒有回答什麼,以致比拉多大為驚異。」(谷十五5)第二次則是因為聽說了耶穌的沉默:「比拉多驚異耶穌已經死了,遂叫百夫長來,問他耶穌是否已死。」(谷十五44)
耶穌的沉默與死訊,為什麼叫比拉多驚異呢?是否因為祂顛覆了比拉多原有的價值觀,遠超過人心所能想像的境界?
驚異,原本該是個提醒,是省思的開端。天主藉著驚異帶來救贖,帶來衝破害怕迷霧的一絲光明。
馬爾谷福音中反覆出現「驚異」這個情緒。可惜的是,幾乎所有的「驚異」都像投入名為「恐懼」之死水中的小石子,短暫的漣漪過後,又重歸無波無痕的死寂。
然而,那位有福的百夫長啊!當他目睹耶穌的死時,「驚異」催迫著他開口說:「這人真是天主子!」更使他在比拉多前成了耶穌死亡的見證人。
死水,緩緩地動了起來……。
倘若不看後人增補的十六章9-20節,馬爾谷福音的「結尾」是相當驚人的。這部書以「天主子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始……」起頭,最後一句話卻像嗡嗡作響、繞樑迴響的沉重音符:「戰慄和恐懼攫住了她們,她們什麼也沒有給人說,因為她們害怕。」(谷十六8)
多麼震撼的結尾,沉默卻不平靜。
讀到這裡時,我感覺自己宛如受了電擊、轟隆作響。
或許,那正是福音作者願意帶給我的「驚異」。
故事並沒有結束。因為,我也在故事中。一個以「天主子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始……」起頭的故事尚在持續。戰慄、恐懼、害怕依然存在,然而天主藉著驚異,已經指出了光的方向。
十月十五日是慶祝聖女大德蘭的瞻禮日,也是親愛外婆的聖名主保日。
大德蘭曾經寫下這樣的短句:
不再有憂慮,不再有害怕,與主在一起,什麼都不缺。
不再有憂慮,不再有害怕,有主就滿足。
天主子耶穌基督的福音開始了。
驚異過後,不再是憂慮與害怕的黑暗,卻是綿延不絕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