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
主曆2019年9月8日
最新消息
9/5更新:《救恩的故事》新課程將於九月十二日開始,每週四晚間於楊梅埔心天主堂上課。感謝學員報名,目前僅剩5個名額,欲報名學員請點選 此處 報名。
9/9更新:林神父本週於埔心天主堂開始之「救恩故事」課程,報名已額滿,感謝各位學員報名。
課程公告
※ 週二晚間新課程《得撒洛尼後書》將擇期開課,敬請留意最新課程公告。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常年期 第二十三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成為門徒的條件
【福音:路十四25-33】
25有許多群眾與耶穌同行,耶穌轉身向他們說: 26「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 27不論誰,若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後面走,不能做我的門徒。 28你們中間誰願意建造一座塔,而不先坐下籌算費用,是否有力完成呢﹖ 29免得他奠基以後,竟不能完工,所有看見的人都要譏誚他說: 30這個人開始建造,而不能完工。 31或者一個國王要去同別的國王交戰,那有不先坐下運籌一下,能否以一萬人,去抵抗那領著兩萬來攻打他的呢? 32如果不能,就得趁那國王離得尚遠的時候,派遣使節去求和平的條款。 33同樣,你們中不論是誰,如不捨棄他的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門徒。
【經文脈絡】
上個主日的福音記載耶穌在一個法利塞人首領家中吃飯,並教導人們「接受邀請」與「邀請人」的正確態度(路十四7-14)。在這個故事之後,路加報導耶穌還講述了一個「宴席的比喻」(路十四15-24),由於這個比喻的內容和瑪竇福音的「婚宴的比喻」(瑪二二1-14)相近,因此教會在禮儀年丙年(今年)跳過這段經文,而在這個主日的感恩禮中直接誦讀路十四25-33,內容收錄了耶穌一連串的教導,說明跟隨祂、做祂門徒的必要條件。
群眾跟隨耶穌
經文一開始顯示前段經文的「宴會」情況已經改變,作者敘述「有許多群眾與耶穌同行」,表達出一個新的情況。這個情況和「宴會的比喻」有密切的關連,前面的比喻敘述許多人以各種藉口拒絕參加天國的宴會,目前的經文則強調陪伴耶穌同行的群眾,他們的行動說明他們願意跟隨耶穌,和前面比喻中的人物形成明顯的對比。在這個情況下,耶穌開口教導這些人做祂門徒的嚴肅性。
棄絕家庭關係
耶穌首先告訴與祂同行的群眾:「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這是耶穌所提出的作門徒的第一個條件,意義十分清楚:單單來到耶穌跟前並不足以成為「門徒」,誰願意成為祂的門徒,就必須把「跟隨耶穌」的目標置於一切之上,任何可能的阻礙都必須排除。
耶穌的用語十分尖銳,大概今日的讀者都感到難以接受,但是耶穌的目的並不是要造成家庭的分裂。「惱恨自己的家人」是非常生動的圖像性語言,具體地強調跟隨耶穌的絕對性,即使家庭的聯繫也不應該阻礙人們跟隨耶穌的意願。
背十字架,跟在後面!
接著耶穌提出第二個條件,這句話的意義也十分明確:「不論誰,若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後面走,不能做我的門徒。」耶穌正走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祂十分清楚地知道在那裡將要發生的事,願意跟隨耶穌的人,必須準備好接受祂的命運,和祂一起經歷悲慘恥辱的死亡。
這個條件的重點不只是十字架,而且也是「跟在耶穌後面走」。跟隨耶穌的人必須讓耶穌作「主」、作「師傅」,門徒必須跟在祂後面行走,仔細觀看師傅如何面對一切,學習祂的態度,不可自作主張。
深謀遠慮
接著耶穌講述兩個比喻,二者的結構和形式上是平行的,內容都取材自群眾十分熟習的生活情境。首先是一個有關建築的比喻:「你們中間誰願意建造一座塔,而不先坐下籌算費用,是否有力完成呢?免得他奠基以後,竟不能完工,所有看見的人都要譏誚他說:這個人開始建造,而不能完工。」這個比喻說明作任何事都得深謀遠慮,事前必須仔細計畫,盤算成功的可能性,以免在事情進行的過程中,才發現無以為繼,成為人們的笑柄。
不打沒把握的仗
第二個是關於作戰的比喻:「或者一個國王要去同別的國王交戰,那有不先坐下運籌一下,能否以一萬人,去抵抗那領著兩萬來攻打他的呢?如果不能,就得趁那國王離得尚遠的時候,派遣使節去求和平的條款。」兩國交戰必然都得先各自評估敵我的形勢,若發現自己毫無勝算,不如先行求和,以免戰敗而徹底滅亡。
跟隨耶穌的嚴肅性
這兩個比喻的語調比較消極,但是耶穌講述它們的目的並不是要嚇阻群眾,使他們放棄成為門徒的意願,而是補充說明前面所提出的做門徒的條件。前面的兩個條件說明跟隨耶穌是相當重要的生命抉擇,具有絕對的嚴肅性;後面的兩個比喻告訴那些願意跟隨耶穌的門徒,要仔細考慮這個生命抉擇的嚴肅性,知道跟隨耶穌是極高的要求,必須各自做好準備,才能夠堅持到底。因此耶穌最後總結這兩個比喻說:「同樣,你們中不論是誰,如不捨棄他的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門徒。」這句話和前面的作門徒的條件(26-27)相互呼應。
【綜合反省】
今天的福音經文顯示耶穌為願意跟隨祂的門徒設定的條件,要求他們為了跟隨祂而離開家庭,絕對地放棄財物。在初期教會寫作福音時,這些條件已經被擴展到一切福傳者,甚至達於一切受洗的基督徒身上。然而事實上,初期教會的福傳者以及基督徒並沒有按著文字遵守這些條件,宗徒們大多是過婚姻生活的(參閱:格前九)。因此對今日的基督徒而言,這些條件當然並不是一個普遍的法律,這些簡短的話語更是一個呼籲,邀請所有願意跟隨耶穌的人超越自我,以更完全的方式做耶穌的門徒。
第二篇:在中國耕耘(一九二二-一九三三)
一九二三年
元旦那天,我在北京市郊的柵欄總修院獻祭,這座遣使會管理的修院不比歐洲的差。我也參觀了聖母會的初學院和附近的天主教公墓,包括利瑪竇之墓以及在拳匪之亂中數千名為信仰殉道的紀念墓碑。
元旦十點,由北平文甫理主教陪同覲見梨元洪總統,受到外交儀式的隆重歡迎;總統特別感謝教宗委派代表來華。
元月四日到天津停留了三天,視察了教區的各種事業,非常滿意,也參觀了一八七零年十位仁愛會修女被害的聖堂。
我在北平也視察了各修會和聖堂,可能的話就在那些聖堂獻祭,送聖體。
- 沿平漢線視察
(一)保定
一九二三年一月十二日,我離開北京,經過保定再去漢口。
三省巡閲曹錕元帥正駐守保定,他調配了三輛汽車供教會使用,也派了一隊士兵到車站歡迎,保定街上懸掛了中國國旗。教堂前搭起彩樓,掛滿國旗和教宗旗 政府文武官員、成功主教、三十位中外神父代表、全體小修士和無數教友都到車站歡迎。我十七時到達,樂隊齊奏,場面動人。
十四日我在大堂獻祭,座無虛席。晚七時富主教宴請以曹錕元帥為首的各界首長,席間縣長舉杯致詞:「世界各國都有教宗代表,唯獨中國没有。現在教宗派代表來,非常感謝教宗。天主教在中國有極大貢獻:兩年前的可怕飢荒年,天主教不分彼此救濟了成千上萬的災民;戰時天主教成立的紅十字會,挽救了許多傷患的命運。公教在保定有一所醫院,兩座師範學校,教友與教外人都可進入。我們感謝教宗,並祝教宗萬歲。」
我在致答詞時表示:「中國是一個偉大而受人推崇的國家,中國人民以智慧和勤勞奠定了高尚的人格。我們正視這個國家的未來。敎宗希望教友成為最優秀和最忠實的公民,因尊重合法政權,謹言慎行,愛護國家而使國家繁榮。敎會只會有助於國家,而非國家之障礙,敎會只願榮主救人,願與中國互敬互助……」
我記下這段歡迎場面,以表現出中國人的禮貌。宴會與敬酒是外交上的應酬,但為我是個重大負擔。(圖見59頁)
(二)正定
十六日晚上十點我到達正定,夜宿小修院,院内有許多修士。正定有許多老教友家庭起源於數百年前的耶穌會時代,因而也造就了不少優秀司鐸。正定教區以愛心培植的本籍聖召對地方教會有極大之貢獻。
正定有座大寺廟,是和尚的領袖住處。整個廟宇年久失修,巨大佛像的頭也露出外面,士兵駐守廟内。在城的另一面,天主教會興起了,在活躍著,在壯大著。後來我聽到一位方丈的事,使我十分驚奇;這位方丈曾告訴傳教士們,他並不相信他的宗教,他願臨終前領洗,現在還不要領洗,怕失去佈施。
(三)衞輝(汲縣)
一月十七日在衞輝縣看到林主教和米蘭傳教士。林主教身體健康欠佳,傳教心火卻很大,為人謙虛、純樸。
縣長把午宴由五個人用扁擔挑到教堂,還有兩條擺動的活鯉魚。林主教要我給挑夫一些賞錢,給縣長只帶張名片就夠了。我想世界上用名片最多的要算中國了。香港的納匝肋印書館給我印了很多精緻的名片,還把模板送給我備用。我不願吃這桌中國席;傳教士卻認為不吃就不給面子。何況他們也很少有這樣大快朵頤的機會。
(四)鄭州
鄭州改變很快,是京漢和隴海鐵路的交叉點。巴爾瑪外方傳教會的賈主教(Calza)成立的教區非常發達。一九○四年教友只有數百人,不到二十年增至一萬五千人。賈主教計劃成立修院。我停留了兩天。有位教友步行了二十公里來看望我,我感到很驚奇,他卻説:「你不遠千里而來,我才只走一天的路。看到代表,就像看到教宗一樣。」
(五)漢口
一月二十三日我來到漢口,方濟會田主教熱心,謙虛又和藹。我在漢口常有拜會,帶些政治作用,就像中國人説的,為給天主教及教友掙面子。
我不喜歡住在列强管制的租借地上。我租了長江對岸的一座別墅。憑窗眺望,彷彿看到一批批傳教士航行這條江中,他們的力量雖有限,卻有萬丈雄心──讓中國人認識基督。在我想像中,看到真福劉方濟與董文學曾渡過此江,為主殉道。也看到兩湖代牧李文秀主教被迫把渡輪權充活動修院,為修士們在江中上課的情形。真是豪氣萬千!
有人説,上海以前在租借的公園門上寫著:「中國人和狗禁止入内。」我在漢口時,和侍從項伯鐸到碼頭散步。看公園的印度人粗魯地想趕走我的侍從。我説了幾句標準的威尼斯話向他抗議,他好像很服氣的走開了。
- 牧函
三月十九日我從漢口發出一封給全體代牧的牧函,一方面問安,另一方面請大家注意今日趨向:
(一)要把握時機,充分利用目前的自由。
(二)新的中國在轉變中,與基督為敵或為友尚在未定之天。
(三)迫切需要開辦好的學校以防止西方唯物主義之毒害。
四月十三日也寫了兩封信給幾位教友,談到應把中國藝術適用在公教敬禮中。所得到的反應是:老傳教士以冷眼相看,但有學問的青年傳教士和中國神父卻表示擁護。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