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期第四主日
主曆2020年5月3日
課程公告
※ 《哥羅森書》/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再行通知(週二晚上 7:30~9:00)
(為配合長安天主堂之防疫措施,週二課程暫停,復課時間將再行通知)
地點:長安天主堂,教堂二樓。
地址:台北市林森北路73號長安天主堂(近捷運淡水線中山站3號出口,板南線善導寺站1號出口,步行約九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請欲參加之「新學員」先來信(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復活期第四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牧人與羊
【福音:若十1-6 (10) 】
1那時候,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不由門進入羊棧,而由別處爬進去的,便是賊,是強盜。2由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3看門的給他開門,羊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字呼喚自己的羊,並引領出來。 4當他把羊放出來以後,就走在羊前面,羊也跟隨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 5羊決不跟隨陌生人,反而逃避他,因為羊不認得陌生人的聲音。」 6耶穌給他們講了這個比喻,他們卻不明白給他們所講的是什麼。
7於是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我是羊的門; 8凡在我以先來的,都是賊和強盜,羊沒有聽從他們。 9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可以進,可以出,可以找著草場。 10賊來,無非是為偷竊、殺害、毀滅;我來,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
【經文分析】
教會的彌撒經書把復活期第四主日的福音,按著時序編排如下:甲年為若十1-10;乙年為若十11-18;丙年為若十27-30。三段福音的內容都圍繞著「善牧」的主題,人們也習於稱復活期第四主日為「善牧主日」。
就詮釋的觀點來看,這樣的安排並不利於對經文的瞭解,因為現有的分段方式並不是以經文意義為基礎:若十1-18原是前後相連的經文,卻被按照長度平均分成兩段,分配在甲年和乙年誦讀,而丙年的經文原本就是在另外的脈絡之中。就經文的文學形式和內含意義而言,若十1-6是一個「牧人和羊」的比喻,而7-18節則是上述比喻的寓意式的詮釋。本來最理想的方式是1至18節一起誦唸,如果為了避免明年重複這段經文,而一定要分成兩部分,筆者建議在甲年只讀「牧人與羊」的比喻(1-6),至於比喻的寓意式的詮釋(7-18)則保留到乙年誦讀。筆者根據這個理由,在此僅針對若十1-6略做闡釋。(當然,這個建議純粹是基於釋經學的觀點,歡迎禮儀或信理神學專家或任何人提供不同之觀點,彼此討論。)
比喻和具體的生活情境關係密切
「比喻」是福音以及猶太文學中常見的一種文學類型,特色是直接由生活經驗取材,藉助生動的圖像傳達一些特定的意義。由於比喻中的材料是取自於講者和聽者共同熟悉的生活環境,因此當時的聽者對於比喻的含意自能心領神會,無須畫蛇添足地加上任何解釋。但是,由於我們和耶穌生活的時代之間,存在著極大的時空差異,因此我們必須先對比喻本身略做說明。
善牧比喻的生活背景
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多以游牧為生,牧人和羊的關係就是他們每日的生活寫照。牧人尋找水草豐美的曠野處牧放羊群,並就近圍起羊棧。每天入夜時,許多小羊群被牧人趕入羊棧,守衛在羊棧門口看守,牧人則另外睡在帳棚內。我們的經文似乎暗示,許多牧羊人共有一個畜欄。天亮時,牧人經過門進入羊棧走向羊群,呼喚「自己」的羊,把牠們領出來牧放。這是比喻的核心部分,也是正常的情況(若十2-4)。
牧人和竊賊的對比
若望福音的作者給這個比喻安放了一個陰暗消極的敘述「框架」:在第1節和第5節中說到,在牧人之外還可能會有賊和強盜,他們會在夜裡潛入羊棧,企圖竊取羊隻。因此形成了一個牧人和竊賊的對比:牧人由門進入羊棧,看門的守衛給他開門;竊賊則不是由門進入,而是由某處爬入羊棧。牧人按著名字呼喊他的羊,羊認識他的聲音,牧人把羊領出羊棧,並且走在前面,不時發出親切的呼喚聲,羊群則跟隨著牧人來到草場;盜賊的聲音,羊卻不認識,因此非但不跟隨他,反倒害怕而四處逃竄。
善牧比喻在猶太傳統中的背景
這個比喻對猶太人而言是淺顯易懂的,因為在猶太傳統中,類似的比喻多不勝數。舊約聖經不僅一再地用牧人和羊來表達君王和人民的關係(撒下五2),更用來描述天主和人民的關係(詠二三)。若望福音中這個「牧人與羊」比喻,也是在這個傳統背景之下,講述耶穌基督和若望團體(教會)的關係。
若望團體的自我意識
若望團體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羊群,常常面臨各種危險迫害,但是他們卻自稱是天主的兒女(若一12,十一52;若壹三1),有最好的牧人─耶穌基督。這個牧人是「唯一的」,除他以外都是賊或強盜。他們和牧人的關係就如同耶穌和天父的關係一般:耶穌是「父懷裡的獨生者」(若一18),耶穌也是天主兒女的唯一牧人。他們是已經得到救援的團體,只認識一個牧人,這個牧人認識他們每個人的名字,把他們由世界中呼喚出來、聚集在一起,成為「屬於他的人」(若十三1)。他們跟隨牧人耶穌走上救恩之路,跟隨祂回到父家,祂走在前面「給他們預備地方」(若十四2)。
【綜合】:比喻的根本教導
這個比喻的最後一句話是一個未來式的時態,若按字面翻譯應該是:「羊『將』不跟隨陌生人,反而『將』逃避他,因為羊不認得陌生人的聲音。」這個時態使比喻得到一個超越時空的幅度:救援的實現在於召叫與聽從,也就是經由宣講和接受天主聖言。任何時代的信仰團體都面臨若望團體曾經面臨的危險,任何時代都有假先知(參閱:若壹四1-6)。信仰團體要認真的宣講和聆聽天主聖言,同時也要謹慎分辨真實的和虛假的宣講者,方能確保得到真正的救恩。
第三篇:在羅馬服務(一九三三-一九五八)
一九四五年
- 本土文化
基督救贖和成義的思想,與希臘倫理及宗教的思想絕不相同,不過,後來希臘的文化,給基督的教義,提供了詳盡的解釋,使基督宗教脫離了以色列的文化。因此,以色列的亞巴郎之子,到了西方變為失主的孩子。基督宗教與以色列思想型態脫離關係,是必然趨勢,否則,就不能成為一個普世萬民的宗教了。
聖保祿對以色列人講解基督時,稱之為默西亞,可是他到了雅典,稱基督為未識之神,和賞善罰惡之法官。這一切都在説明傳教士必須掌握民族的本土文化,予以基督化後,使之成為信主的入門。而事實上,許多地區已有具體成效。今再以亞美尼亞為例:
每年玫瑰花開季節,亞美尼亞都要舉行瓦達瓦廟會,為慶祝他們的女神──一切智慧、能力和生命的根源。基督宗教傳入後,無法消除該節日,就代以宗教上的節日──與耶穌顯聖容節結合為一,在那一天,紀念耶穌顯聖容──代表光明和榮耀,宛如一朵鮮豔全開的玫瑰。
- 百廢待舉
大戰已告結束,仇恨終止了。傳教區付出了數以百計的犧牲者,其中包括六位主教,我們向他們俯首致敬。許多傳教事業被戰火化為一片瓦礫,傳教士們仍然秉持百折不撓的精神,開始重建工作。中國、日本、緬甸,以及其他地區的傳教士們和教友們一齊參與復原和傳道工作:捐獻農作物、手工藝品、獵物、家禽、工資等等,十足表現了團隊精神。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