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期第五主日
主曆2022年5月15日
年度專題
課程公告
※ 【聖經講座】《牧函》/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課程暫停 (原週二晚上 7:10~8:30)(學員敬請留意群組上課通知)
地點:南港耶穌聖心堂(成德堂)六樓教室
地址:忠孝東路六段114號(近捷運捷運板南線後山埤站3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歡迎新舊學員參加,無需報名,因門禁管制請準時入場。詳細資訊請來電02-23112042或來信
課程檔案:(請自行下載以備課程所需)牧函簡介_綱要 、 弟茂德前書_經文(檔案有更新)
直播資訊:《牧函》直播影片皆公布於「思高中心Youtube頻道」之播放清單(請點選)
歡迎每週二晚間收看直播,跟著林思川神父一起同步上課!(目前課程暫停中)
※ 《天主教要理》/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 課程暫停 (原週三晚上 7:45~9:00)
地點:楊梅法蒂瑪天主堂
地址:楊梅鎮大模路22號
費用:自由奉獻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復活期第五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彼此相愛光榮天主
【福音:若十三31-35】
31猶達斯出去以後,耶穌就說:「現在人子受到了光榮,天主也在人子身上受到了光榮。32天主既然在人子身上得到了光榮,天主也要在自己內使人子得到光榮,並且立時就要光榮他。33孩子們!我同你們在一起的時候不多了;以後你們要尋找我,就如我曾向猶太人說過: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現在我也給你們說。34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35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
經文脈絡
若望福音由第十三章開始福音的第二部分,報導耶穌生命最後幾天,由最後晚餐開始直到祂死亡、復活顯現的故事。「最後晚餐」的敘述包含許多細節:先是耶穌給門徒們洗腳,同時解釋了這個行動的意義,接著耶穌預言猶達斯要出賣祂,這段經文以猶達斯離開晚餐廳做為結束。福音作者特別強調猶達斯出去的時候「正是黑夜」,象徵他離開了光明進入了黑暗。
猶達斯離去之後,耶穌開始對門徒們說了一段非常長的談話(若十三31-十七26),一般學者稱這段談話為耶穌的「臨別贈言」。復活期第五主日的福音內容就是這段談話的最開頭一段(若十三31-35)。
「臨別贈言」
「臨別贈言」是一種特別的文學類型,就其形式而言,主要是一些著名的重要人物面臨死亡時所交代的遺囑,而其講述的對象則是與臨終者具有相當緊密、特殊關係的一個團體;就內容而言,常是長者基本的教訓、託付使命,以及希望後人能夠保護這個臨終者的精神遺產,使他的工作能夠在後世被延續下去。這種文學類型主要產生於古老的猶太文化背景,舊約聖經中的重要人物幾乎都留下了臨終的言論。例如:雅各伯(創四九)、梅瑟(申三三)、若蘇厄(蘇二三)、撒慕爾(撒上十二)、達味王(列上二)……
若望福音的「臨別贈言」
若望福音的「臨別贈言」也是這類文學作品中的延續,但是它具有最特別的因素,若望福音的「臨別贈言」並非一個著名人物交代遺言而已,而是天主子耶穌給予門徒最後的教導,其內容說明門徒團體未來的生活方向,以及基本的生活態度。
苦難即是光榮
出賣者猶達斯在黑夜裡離開晚餐廳,為耶穌的苦難揭開序幕。在這個時刻耶穌說:「現在人子受到了光榮,天主也在人子身上受到了光榮。天主既然在人子身上得到了光榮,天主也要在自己內使人子得到光榮,而且立時就要光榮他。」這段經文強調「現在」,似乎一切時間的區別都被取消,說明眼前即將發生的事具有「永恆」的效果。猶達斯的離去將促成耶穌的十字架死亡,然而十字架的死亡並非失敗,因為事實上耶穌的死亡是祂被「舉揚」,並且把救援恩寵決定性的給予人。因此祂死亡的時刻就是受光榮的時辰,而且是耶穌和天主彼此使對方得到光榮。
耶穌開啟生命之道
雖然耶穌稱呼門徒為「孩子們」,這是猶太文化中老師對學生們的親暱稱呼;但是耶穌所述說的內容則是非常的嚴酷,指出門徒們沒有能力跟隨祂去。耶穌必須先走向十字架,打開生命之道,然後門徒們才能跟隨祂。耶穌必須先開啟這個可能性,然後再回來帶領門徒走上跟隨祂的道路。
愛的誡命
耶穌給門徒們留下的生活指引則是一個「新的誡命」,他們如果實現這個誡命,就存留在耶穌內,和祂保持緊密的聯繫。他們必須將由耶穌身上所經驗到的愛分施給他人,成為一個彼此相愛的團體,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代表耶穌,繼續進行祂的工程。彼此相愛之所以是一個「新」的誡命,並非因為在此之前門徒們不認識這個命令;耶穌給的命令之所以是「新」的命令,是因為這個命令帶來「真生命」的可能性。這裡所要求的兄弟之愛,應該在團體內認真地實踐出來,但是並沒有取代、更沒有排除更為寬廣的「鄰人之愛」或者是對於敵人的愛,而是弟兄之愛應該激勵團體的弟兄們愛他的近鄰和仇人。
綜合反省
教會歷史中許多學者都認真研究,為什麼「彼此相愛」的命令被稱為「新的命令」?愛原本屬於一般普遍的人性本質:夫妻之間、親子之間本來就會彼此相愛,而且「愛」一直都是維繫人際關係的必然因素。聖多瑪斯特別提出了三個理由:首先因為這個愛創造出新的人類,使人認識基督;其次,這是在基督賞賜給信仰團體的新精神下實現的愛;第三,這個愛建立了人和天主間「新的盟約」,這個盟約延續了強調「敬畏之情」的舊約。
這個主日感恩禮中第二篇讀經談到「新的耶路撒冷」,一個完全被天主覆蓋的「新天新地」,一切受造物都由內在徹底更新。而福音經文則為整個世界提出新的生活法律:彼此相愛的新誡命。耶穌命令門徒共同承擔創造新世界的責任,這個世界只有經由基督徒才能認識基督。基督徒的「言行」應該使人認出他們真實的「身份」,和他們這種生命動力的來源,並且因此而歸光榮給復活的耶穌基督。
《方濟精神》
第一編 聖方濟及其時代
第一章聖方濟以前的時代
(接續前週)
由於聖教宗大額我略(Gregory the Great;AD 540-604)開創之功,本篤會隱修士成為最早的傳教士:坎特布里的聖奧斯定(S. Agostino di Canterbury),偕同四十位隱修士感化了英格蘭:聖波尼法爵(S. Bonifacio)感化了日耳曼;聖阿達伯特(S. Adalberto)感化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亞。按照各個時代不同的需要,由本篤會的會規產生出其他活力充沛的新支派,例如:在法國有克魯尼亞隱修會(Cluniacensi)和西篤隱修會(Cistercensi);在義大利則有嘉瑪道理隱修會(Camaldolesi)和瓦隆勃羅沙隱修會(Vallombrosani)。第十一及十二世紀時,從本篤會這株大樹上長出來的壯碩樹枝促進了教會和人類的文明,開化了日耳曼、蘇格蘭、愛爾蘭、以及斯堪地納維亞等地的野蠻部族。十二世紀初,西篤會出了一位偉人,基亞拉瓦的聖伯爾納德(S. Bernardo da Chiaravalle;AD 1090-1153),他不但在修院中是位神秘靈修造詣極高的會士,而且還遵照羅馬聖座的命令,著手改革修會並宣講十字軍的工作。不過,聖伯爾納德是個例外;一般而言,隱修士從不離開修院。
十二世紀初,那些在義大利的自治區裡辛苦勞動的人們,已經開始有人騎著騾子,帶著一捆捆布料或羊毛,袋裡盛著新鑄的錢幣,翻山越嶺,跨過阿爾卑斯山。他們在那個時代,做著我們現代的工作,這些從事新奇事業的新式騎士,都聽不到隱修士們的聲音。這時來到這些中產階級小市民中間的不再是隱修士,而是從阿爾卑斯山後來的異端教徒,有喀大利派(Catari)、巴大利尼派(Patarini),以及瓦耳代西派(Valdesi)。他們到處散播謬說,鼓吹人重度福音生活,宣傳貧窮、勞動、共產主義、以及反抗教會。聆聽他們宣講的是一般的平民大眾、工人和婦女。他們用煽惑人心的言論,攻擊聖職界與隱修士,嚴厲批評他們當中偶有的不良行為。他們又自稱修有貧窮和貞潔的美德,是基督真正的弟子。當時司鐸在教堂裡講道時,說的是拉丁文;他們卻用本地言語向民眾宣講福音。他們有的也宣傳末世的思想,說不久將有一個假基督要來。民眾聽了都覺得驚奇,而被他們打動。他們幾乎都談論貧窮的問題,這是與聽眾有著切身關係的問題;因為當時的社會,雖然貴族與奴僕的區別已逐漸模糊,但是貧富高下的等級仍然明顯。十二世紀中葉後出現的非奧來的若亞敬(Gioacchino da Fiore;1135-1202)預言將有一個「第三時代」,一個精神的時代,一個教會淨化的時代。那些假先知散佈邪說的聲音也因此而更為加強,他們的謬論煽動聽眾、迷惑人心。當時一般的平民大眾,雖然忙碌於各種勞動工作,卻並未把永生大事完全置諸腦後,因為當時的人都極關心永生這個重大問題,所以他們也都很重視宗教。
在這個時期中,以前的與新興的兩種勢力同時並存。神聖羅馬帝國、封建制度和騎士等,仍然是當時現實的體制;它們雖然已逐漸衰落,但依舊保持著龐大的組織。事實上,它們越是沒落式微,越是在人們的幻想中、以及藝術的領域內擴展伸張。最後人們由於懷念它們,把它們作為吟咏的題材。至於那些騎士,卻在十字軍裡發出英雄日暮的餘暉。十字軍一方面給封建的舊社會打開一條出路,另一方面也給剛形成的新社會提供思想和經濟的來源。的確,參加十字軍是英雄性的壯烈豪舉,不但可以表現個人勇敢和堅強的信德,同時也可以藉此一睹遠方異地的新奇風光。這一切在騎士們的心中燃起了一股烈火,使他們急欲從軍東征,設法將耶穌的聖墓從異教人的手中奪回。參拜耶穌的故鄉,重活福音的理想,對那些真正的信徒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這樣的信徒把這種理想傳給了平民大眾。在另外一方面,將船隻駛往東方各港口,直接認識當地的人民,進行各種貨物交易,這一切都引起那些沿海的國家,以及經營貿易的中產階級極大的興趣。
上述的一切複雜因素促使歐洲各地人民的生活,尤其是義大利人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為活躍。就整個國家來說,義大利人是最後脫離古代世界的;可是,對於新興的世界,他們卻很早就參加了,且帶有他們獨特的面貌。就某種意義來說,中古時期的封建社會具有地域的固定性。地域束縛人,固定性使人傾向靜觀默想。相反的,自治區是動態的,而活動表示實際行動。因此,兩種不同的心靈同時存在。對傾向於靜觀默想的人,教會給了他們偉大的隱修會。這些隱修會曾經開化了野蠻民族,教育了騎士和平民,安慰了悔改的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然而,對新興的中產階級,教會給了他們什麼呢?他們不喜歡聽拉丁文,對漫長的宗教聖歌開始感到厭煩,也沒有時間再到隱修院去請求平安的祝福;他們開始用自己的文字來書寫、閱讀、以及記帳。司鐸們的牧靈工作有時做得很好,有時卻並不理想;當時的那種情形使他們束手無策,無法予以全面的回應。異端邪說因而有機可乘,因而滲入平民大眾,尤其深入鞋匠、裁縫和紡織等工人之間;這些人給了異端教派最大的幫助。到了十二世紀末葉,在信仰基督的民族中可以感到雙重的需要:一方面要使生活密切地符合福音,另一方面也應該以基督精神提昇那些新的生活方式,尤其要賦予那日後要成為文化特徵的福音價值。就在這個時候,上主派遣聖方濟來到這個世界。
閱讀更多:《方濟精神》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