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殉道諸聖節
主曆2022年7月10日
年度專題
課程公告
※ 【聖經講座】《牧函》/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課程暫停 (原週二晚上 7:10~8:30)(學員敬請留意群組上課通知)
地點:南港耶穌聖心堂(成德堂)六樓教室
地址:忠孝東路六段114號(近捷運捷運板南線後山埤站3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歡迎新舊學員參加,無需報名,因門禁管制請準時入場。詳細資訊請來電02-23112042或來信
課程檔案:(請自行下載以備課程所需)牧函簡介_綱要 、 弟茂德前書_經文(檔案有更新)
直播資訊:《牧函》直播影片皆公布於「思高中心Youtube頻道」之播放清單(請點選)
歡迎每週二晚間收看直播,跟著林思川神父一起同步上課!(目前課程暫停中)
※ 《天主教要理》/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 課程暫停 (原週三晚上 7:45~9:00)
地點:楊梅法蒂瑪天主堂
地址:楊梅鎮大模路22號
費用:自由奉獻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中華殉道諸聖節
林思川神父執筆
耶穌最後的「公開談話」
*通常彌撒禮儀選經段落趨於精簡,除非對聖經非常熟習,一般人對於彌撒經文大多是斷章取義似的瞭解,因此我們提供整段經文脈絡的詮釋,本主日經文內容原為若十二20-33,在此釋義包含34-36二節,幫助信友們深入理解本主日福音的意涵。
【福音:若十二20-33 (34-36)】
那時候, 20在那些上來過節,崇拜天主的人中,有些希臘人。 21他們來到加里肋亞貝特賽達人斐理伯前,請求他說:「先生!我們願拜見耶穌。」 22斐理伯就去告訴安德肋,然後安德肋和斐理伯便來告訴耶穌。 23耶穌開口向他們說:「人子要受光榮的時辰到了。 24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裏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纔結出許多子粒來。 25愛惜自己性命的,必要喪失性命;在現世憎恨自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入於永生。 26誰若事奉我,就當跟隨我;如此,我在那裏,我的僕人也要在那裏;誰若事奉我,我父必要尊重他。 27現在我心神煩亂,我可說什麼呢?我說:父啊!救我脫離這時辰罷?但正是為此,我纔到了這時辰。 28父啊!光榮你的名罷!」當時有聲音來自天上:「我已光榮了我的名,我還要光榮。」 29在場聽見的群眾,便說:「這是打雷。」另有人說:「是天使同他說話。」 30耶穌回答說:「這聲音不是為我而來,而是為你們。 31現在就是這世界應受審判的時候,現在這世界的元首就要被趕出去; 32至於我,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 33他說這話,是表明他要以怎樣的死而死。 34於是群眾回答他說:「我們從法律上知道:默西亞要存留到永遠;你怎麼說:人子必須被舉起呢?這個人子是誰?」 35耶穌遂給他們說:「光在你們中間還有片刻。你們趁著還有光的時候,應該行走,免得黑暗籠罩了你們。那在黑暗中行走的,不知道往那裡去。 36幾時你們還有光,應當信從光,好成為光明之子。」耶穌講完了這些話,就躲開他們,隱藏去了。
【經文分析】
若十二20-36是若望福音中耶穌最後一次「公開談話」,在談話中出現的關鍵概念如光榮、審判、人子、高舉、光明、黑暗、新生等,都在耶穌和尼苛德摩的談話中(若三1-21)出現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主日和上個主日的福音選讀具有內在的關聯。
這個故事是耶穌由公開生活進入到受難故事的過渡,整段故事可以分成四段:希臘人來訪(20-22)、耶穌受光榮的時辰(23-28)、審判與人子受高舉(29-33)、抉擇光明(34-36)。其中最後一段經文(34-36)並未被納入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讀中,但為了顧及經文的整體性,我們建議信仰團體在感恩禮中也誦念這一段經文。
希臘人來訪
經文開始首先提及有些希臘人希望拜見耶穌,這裡所謂的「希臘人」意思相當寬廣,泛指非猶太人。他們特地在逾越節期間到耶路撒冷,由此可知他們大概是所謂的「敬畏天主的人」,意思是指對猶太宗教懷有好感,但由於某些因素而未正式皈依猶太教的外邦人。
他們透過斐理伯和安德肋求見耶穌,唯有他倆是門徒中以希臘名字被稱呼的,這裡大概暗示了後來基督宗教的發展:耶穌復活後,也許就是由這兩位門徒率先向外邦人展開福傳的工作。
受光榮的時辰
雖然故事的開始是希臘人求見耶穌,但他們之間並沒有談話。耶穌直接開始啟示祂的死亡,說明祂的死亡是為了使人得到不朽的生命,祂說:「人子受光榮的時辰到了。」耶穌的死亡就是受光榮,因為祂被舉揚而回到父的身邊,並因此成為人們生命的贈予者。
麥子的比喻
由於這些語言太過抽象,因此耶穌透過「麥子」的比喻加以解釋。人人都了解,種子必須埋藏地底下一段時間,才能結出果實。耶穌的死亡是必要的,否則祂只是獨孤的自己一人,祂的死亡將召喚許多人進入生命。
跟隨耶穌的意義
耶穌生命所體現的法律,對門徒們也是有效的。他們在現世應該輕看自己的性命,才能得到永遠的生命,每一個門徒都面臨這種抉擇,必須做出自己的決定。跟隨耶穌就是事奉耶穌,這種跟隨帶有一個更深的意義:跟隨耶穌就必然會進入祂的苦難命運,門徒既然分享「子」的命運,天父必因此光榮他們。
順從天父的旨意
然而,面對死亡人人都會懼怕,耶穌也因此感到心神煩亂。但是祂不認為該請求天父救祂脫離這個時辰,因為這個時辰一直在等待著祂,而祂目前正面臨這時辰。為了光榮天主的名,最恰當的祈求便是在服從中接受天父安排的時辰。若望福音一再強調父子的合一,父受光榮同時就是子受光榮,這段福音中「天上的聲音」便證實這一點。這個天上來的聲音表達耶穌的祈禱被天父所接納,耶穌的死亡是天父所安排的,因為父要藉此光榮子,就如同祂早已因子在世上的工程中光榮了祂一樣。
「世界」受到審判
當時除了希臘人還有其他群眾在場,這些人誤解了這個奧秘。他們把天上來的聲音解釋 為打雷聲,或理解為天使對耶穌說話,皆表現出他們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然而,這個聲音根本就是以他們為對象的!因此耶穌再次解釋其意義:現在就是末世審判的時辰了。審判是針對「下層」的區域,亦即死亡、黑暗、謊言的區域,就是若望福音所指的「世界」。審判要加在此世的首領 ─ 撒殫 ─ 之上,牠是凶手及說謊者,這個世界的統治者(若八44)。牠的權力都將被剝奪,人們因此能找到趨向光明的道路。
人子被高舉
基督經由十字架而被高舉進入天主的王國。「高舉」和「光榮」是若望福音對「十字架」的詮釋,是二個根本的、相互補充的概念。被邪惡奴役的世界,如今藉著基督而得到釋放,祂願意吸引一切人跟隨祂。這個具有空間性向上吸引的圖像表達耶穌和得救之人的生命性的關連:祂首先把人吸引到十字架上(高舉),再超越十字架而進入天國(光榮)。
抉擇光明
群眾再一次提出的抗議和默西亞的觀念有關(35),由此看出這些群眾是猶太人。按他們祖傳信仰的認知,默西亞要在世上建立永遠的王國(則三七25;詠八九37)。福音作者所面對的猶太人團體,明顯地深受這個觀念所影響。福音所提出的「人子」基督論和他們傳統的想法相反,根據若望的看法,永遠的救援並不在這世上,這個世界有一個期限,也就是光(基督)還在的時候。經由信仰,人們能認識真道,而成為光明之子,誰得到這個光明,便不受黑暗不幸的危害。
耶穌的公開生活結束
福音最後提到耶穌離去,並把自己隱藏起來,這個提示一方面表示耶穌公開對群眾的教導結束,從今以後祂只私下教導屬於祂的人(參閱:若十三1);另一方面也顯示苦難與死亡已迫在眉睫。
【綜合反省】
這段經文給予我們多重的啟發:基督就是「麥子」,應該被殺害而產生數倍的果實;不信的猶太人殺害了祂,祂卻由死亡中復活而使更多的人信仰祂。
就倫理的教導而言,耶穌的命運就是門徒的命運,耶穌服從地接受祂的「時辰」,門徒也應該跟隨祂。
此外,今天的福音也幫助人們從錯誤的想像中釋放出來,了解默西亞並非只是一個現世的光榮君王,祂是真光,是我們救援的基礎,人們必須在信仰中把握光明,不要錯失接近光明的機會。
《方濟精神》
第一編 聖方濟及其時代
第九章 聖方濟對受造物之愛
聖方濟和現代的慈善家並不相同,他不是為了人而愛人,也不是為了能感受助人的快樂而愛人。他之所以愛人,首先是為了愛天主。然而,另一方面,他也與古往今來厲行苦修的修道士不同,只為了使天主喜歡而愛人。聖方濟愛人,因為他肯定人是天主奇妙而特殊的傑作。有人曾這樣描述聖方濟歸化的特點:宗教並沒有在他與世界之間築起一道圍牆,卻改變了他對世界及一切受造物的看法,並教導他去愛它們,把一切變成快樂之源。這個評論很有道理。
聖方濟的個性複雜而豐富,以致所有為他立傳的人都能寫出一些新東西。但是,誰願意研究他的個性,必須同時把握以下兩點:第一點是他熱愛人生,並且是以超性的方式去愛;第二點是他與耶穌基督同釘十字架上,但並不因此而輕視人生。若忽略第一點,就可能把聖方濟想像為抒情詩人,把他的作品視為提供當代人們旅遊閱讀之用。如果忘卻第二點,就會把聖方濟想像成音容憔悴、愁容蹙額的人,可供十六世紀的畫家做為繪畫的素材,或成為十八世紀某些經本的內容。
無論在工作或受苦的時候,聖方濟總是愛天主的;同樣地,他也真實地愛受造物,而且是特別的、普遍的愛;他的愛好比陽光,不僅光照個別東西,而且普照世間萬物。聖方濟的愛,因個別的事例而創新並特殊化。他幫助全身腐爛不停惡言詛咒的痲瘋病人、不敢接受施捨的老婦、為獻身事主而離家出走的貴族少女、惡言咒罵主人的工人、販賣鴿子的小孩、把羊送往市場的雇工、招待他的騎士、拒絕他的主教、可能處死他的蘇丹王、向他訴苦的小婦人、與主教發生糾紛的市長。聖方濟愛故鄉亞西西的居民,也愛遠在歐洲邊陲的回教徒;他愛義大利各地因黨派紛爭而不得安寧的自治區,也愛迫害他會士的匈牙利和德國,以及那歌頌武功誇耀戰績的法國。他母親也許是個法國人。在他看來,每個民族都是他的兄弟;可是,他只以一個國家為自己的國家,就是他在那裡打下方濟會的基礎、在那裡生、也在那裡過世的國家(這又證明他重視具體事物的個性)。他也把所有動物看作自己的近人,甚至稱牠們為兄弟姊妹。例如:他在冬天餵食的麻雀和蜜蜂、用錢贖買的小羊、為其築巢的鴿子、救其生命的小蟲、不忍砍伐的樹木、不願熄滅的火。無論對人或動物,對大的受造物或細微的小生命,方濟常是愛護周到、無微不至的。
由於他深信傳福音必須有教會的任命,所以當弟兄數目達到十二人,他立即前往羅馬晉謁教宗。他像小孩般地單純,但也像大將軍那樣勇敢;他明知聖女佳蘭(Santa Chiara)有非常特殊的聖召,所以不怕支持與保護她,使她不受家庭和派系的迫害。他目睹十字軍勢力衰微,在宣講收復巴勒斯坦聖地之前,親自前往該地。方濟負有一種特殊使命,採用創建大業的偉人所持有的「魄力」進行實際的工作。他與所有意志堅強的人物一樣,從不輕易地放過一分鐘、一件事、一個人,而總是用出所有的信德去感召和影響他人;他總不肯錯過一個機會,卻努力善用時機達成自己所懷有的聖善目的。
無論是向眾人宣講聖道,或是做些微小的使徒工作,方濟總能發揮很大的神力。其秘訣就是他有高深的謙德、敏銳的直覺和堅強的意志;他能夠適應聽眾的知識程度,直接迎合他們的期望,以便改變他們,領導他們歸向天主。有一天,不少社會名流和富家貴婦前來參加一個騎士的洗禮,他們想像必將看見一齣場面盛大充滿熱情的事件;聖方濟卻唱著一支熱情的光榮歌,參加那個盛會。在蒙地卡沙來(Montecasale)因缺少糧食而成為強盜的人時,聖方濟差人給他們送去麵包和酒。當野里地(Rieti)的司鐸為自己葡萄園的收成擔憂著急,聖方濟就使他得到超乎預料的豐收。
聖方濟這樣對待在靈修路上開始學步的人;至於那些立志修德成聖的人,他就轉換態度,完全按著他們的誓願來對待他們。聖達彌盎堂「神貧修女會」的修女想聽聖方濟宣講富於靈感的道理,好能飽嚐精神食糧的滋味時,結果方濟卻要求在頭上撒灰、詠唱「天主!求祢憐憫我 …」那篇懺悔聖詠,除此之外姊妹們什麼也沒有聽到。魯斐諾修士(Ruffino)私心願意個人獨居;聖方濟卻命他只穿著短褲去向民眾講道。馬賽奧修士(Masseo)妄想成為聞名的宣道者,聖方濟就命他去看門。一個修士私藏金錢,聖方濟就命他口銜錢幣放到驢糞上。一個初學修士想成為文學家,聖方濟就命他去跟那些目不識丁的非聖職修士學習祈禱。任何人若決定要跟隨方濟,而希望達到成聖的理想,就必須真正做他的門徒;若有越軌的行為,只要提醒一聲,就足以使他們覺悟而改正。聖方濟對受造物的愛,隨著他精神的超脫上升而日益熱切。當他一天比一天高升,脫離這個塵世的時候,他越以愛憐的目光注視這個世界。他的心越是明淨不染纖塵,他就越不怕熱愛世上的受造物。
閱讀更多:《方濟精神》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