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主曆2023年7月30日
最新消息
『巴塞隆納聖家堂音樂會導聆』講座歡迎您親臨現場參加!最後名額,歡迎報名。
直播連結(請點選) | 思高中心Youtube頻道(請點選) |
瑪竇年專題
瑪竇福音第十八章音檔(請點選聆聽)
課程公告
※ 【聖經講座】《瑪竇福音》/ 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週二晚上 7:15 ~ 8:30 六樓教室上課;
晚上 6:40 ~ 7:10 一樓聖堂晚禱日課;(學員敬請留意群組上課通知)
地點:南港耶穌聖心堂(成德堂)六樓教室
地址:忠孝東路六段114號(近捷運捷運板南線後山埤站3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歡迎新舊學員參加,無需報名,因門禁管制請準時入場。詳細資訊請來電02-23112042或來信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天國的價值
【福音:瑪十三44-52】
44(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天國好像是藏在地裏的寶貝;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來,高興地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那塊地。」 45「天國又好像一個尋找完美珍珠的商人;46他一找到一顆寶貴的珍珠,就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它。」
47「天國又好像撒在海裏的網,網羅各種的魚。48網一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放在器皿裏;壞的,扔在外面。 49在今世的終結時,也將如此:天使要出去,把惡人由義人中分開,50把他們扔在火窯裏;在那裏要有哀號和切齒。51這一切你們都明白了嗎?」他們說:「是的」。52他就對他們說:「為此,凡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就好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寶庫裏,提出新的和舊的東西。」
【經文脈絡】
這個主日我們繼續聆聽瑪竇福音第十三章有關天國的比喻。在耶穌私下給門徒們解釋了「莠子的比喻」(瑪十三36-43)之後,又給他們講了三個簡短的比喻:「地裏的寶貝」、「珍珠」、和「撒網」的比喻。然後以一個問話「這一切你們都明白了嗎?」為他的比喻引出一個簡短的結論。
寶貝和珍珠的比喻(44-46)
一位雇工在田地中工作時,偶然發現了一個寶貝,他立刻把寶貝藏在地裏,並且迅速變賣了一切而去買下藏有寶貝的那塊地。這個比喻並不關心一般法律的或倫理的問題,只表達這個雇工在無比的喜樂中,按照本能所做出的反應。
另外有一位商人,不斷地努力找尋完美的珍珠,因為漂亮的珍珠具有極高的價值。他真的找到了一顆價值連城的珍珠,遂立刻變賣了一切所有,買下這顆完美的珍珠。
比喻強調的重點
這兩個比喻所要強調的重點是什麼?是寶貝的價值和發現寶貝的喜樂?還是強調努力的過程?答案應該是前者!雇工是在完全意想不到的情形下發現寶貝的;雖然只有寶貝的比喻提到發現寶貝的雇工充滿喜樂,但這個喜樂一定也是找到珍珠的商人而有的心情。因此,不論是偶然發現寶貝的雇工,或刻意尋找珍珠的商人,都立刻變賣了自己原有的一切,買下他們所發現的寶物。
天國的價值超越一切
瑪竇把這兩個比喻連接在一起:第一個比喻說出一個令人喜不自勝的境遇,亦即「發現」天國,但同時也表達出,願意為了天國而放棄一切的根本態度。第二個比喻講述,一位商人千辛萬苦的尋找舉世無雙的珍珠,找到之後,便立即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變賣了自己的一切,買下這顆珍珠。這兩個比喻和「芥菜子和酵母的比喻」(瑪十三31-33)一樣,也是一個雙重的比喻。埋藏在地裏的寶貝和完美的珍珠,所代表的都是超越一切價值的「天國」,值得人們為了它而放棄一切。
【綜合反省之一】
透過這兩個比喻,瑪竇協助他的信仰團體,認出天國至高無上的價值,並鼓勵他們全力奪取天國。另一方面,可能這兩個比喻也使人想起耶穌召叫門徒的故事:聖召完全是天主白白的恩賜,但是,祂要求蒙召者立即做出回應,並且是完全的、毫不保留的獻身(參閱:瑪四18-22,八18-22,十九27-29)。
撒網的比喻(47-50)
許多人認為這個比喻和「莠子的比喻」(瑪十三24-29)十分相似。就比喻的應用來說,的確是如此。但這種運用比喻的方式是出自福音作者,而並非耶穌自己。瑪竇在福音中常常提出審判的恐嚇;然而在耶穌的宣講中,比喻的重點應該是「網羅」。
耶穌宣講天國時,希望網羅一切的天主子民,但祂也經驗到,來接近祂的人中同時有好人也有壞人。藉著這個比喻,耶穌警告前來跟隨祂的人:只有真正接受祂的話並且付諸實行的人,才能進入天主的國(瑪七13-21)。就如耶穌的跟隨者中,同時有好人與壞人,在初期教會之中,也一樣同時存在著名實相符以及名實不符的基督徒。瑪竇則採用了他處理莠子的比喻的方式,也應用撒網的比喻來警告信仰團體,要求他們認真過基督徒生活,因此他語帶恐嚇的說:惡人應當立即悔改,否則他們必將難逃審判的烈火,「在那裡只有哀號和切齒」。
比喻的結尾(51-52)
耶穌講完比喻後問門徒:「這一切你們都明白了嗎?」,在敘述的層面上這是回應36節的經文,作為耶穌私下向門徒解釋比喻的結語。但在實用層面上,則是瑪竇教導教會團體該如何正確地了解比喻,並在生活上結出果實(十三23)。這段經文顯示出,雖然對當時的聽眾而言,耶穌的比喻原本不需要解釋;但是對初期教會以及日後在歷史中發展的信仰團體而言,如何「正確地」運用和解釋比喻是十分重要的,這也是日後一切基督徒「經師」們的重要工作。
在教會內擁有宣講職務的人,必須盡可能地認識有關天國的教導,並且能把所認識的教導實踐於生活中。他們就好像是「一個家主,從他的寶庫裏,提出新的和舊的東西」。這個順序相當引人注意:基督的福音必須不斷地被「重新」宣講,使之能對各時代具體的生活實況產生新的生命力;但是,耶穌所帶來的「舊的」救恩訊息,則永遠長存。
【綜合反省之二】
耶穌基督是唯一真正的導師,祂的教導以及在祂的宣講中所開始的天國,必須繼續宣講傳揚下去。福音作者們書寫福音,一方面傳遞耶穌宣講的天國,另一方面,也同時在信仰光照下詮釋並運用耶穌的教導,協助信仰團體按照福音生活,促使天國早日實現。
第四章 教會處於窮途末路上
貳 教會成為自己權力的俘虜
但是,因著教會自身在現世的權力,她也發現自己被禁錮於封建體系內。她在一個為她本身相當生疏的情況下行動著。在教宗國瑞七世的革新成效上,一個世紀或更早半個世紀前,無疑地,教會她回收了基本的自由,她能由自己任命主教及牧鐸。因而教會在諸侯君王中恢復了其獨立自主權,然而這個革新運動在教會內部卻達到封建體系的高峰,教會沒有放棄她身為地主及施主的作風,主教及院長們仍繼續是封建的顯貴人物,有時他們更是地主,而非牧者;是公爵而非教會的人;他們單為現世的政治或俗世事務所纏繞。提取稅收、訴訟案件、奢華的排場、參與戰爭……等,同樣地也做著在一般人處境上不可避免的事務,教會本身就在試圖結合其精神性作用及俗世的責任。雅各樞機主教(Le Lardinal Jacques Virty)報告了在羅馬教廷留停數週後的看法,說:「他們如此地為現世事務及訴訟案件所纏,其所關心的只有國王及諸國的事,卻難於使任何一個人聆聽有關宗教信仰的問題。」(R.B.C Huygens: Letters de Jacgues d Virty, Leiden, 1960, p75)甚至修會的領導者也深受其影響,儘管修會本身在西篤會革新之後,有著極大的進展,卻難擺脫封建制度的影響。
當然,這並不是說在教會內每件事都是錯的。在教會內,人們也能在許多平凡之外,發現有真實聖德及高貴虔誠的表率。然而,無疑地,教會在其精神性使命的觀點及實行上,能使人感覺到她世俗性的情況。她失去了福音反省的幅度,她在現世所行的是權力的表現,我們可以觀察出,不久之後,她便看出自己受到了威脅。因此為了保護信仰,抵抗異端邪說,她必得使用暴力的手段來鎮壓。在一一八三年至一一八五年間的威羅內大公會議(Concile de Vrone)便命令龍巴(Lom Bards)的主教們,對那些不願悔改的異端份子施以公正的懲罰,也開始日後的「異端裁判所」的建立。一二零九年,面對加泰派人士(Cathares)的固執,依諾森三世決定使用武力,為了教會的益處驅除他們,也發動了所謂有名的反抗阿爾比兼派人士(Albigeois)的十字軍。
(第四章未完 敬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