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期第四主日
主曆2024年4月21日
課程公告
※ 【聖經講座】《雅各伯書》/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4/23課程因故暫停一次,下次上課 4/30
週二晚上 7:15 ~ 8:30 六樓教室上課;
晚上 6:40 ~ 7:10 一樓聖堂晚禱日課;(學員敬請留意群組上課通知)
地點:南港耶穌聖心堂(成德堂)六樓教室
地址:忠孝東路六段114號(近捷運捷運板南線後山埤站3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歡迎新舊學員參加,無需報名,因門禁管制請準時入場。詳細資訊請來電02-23112042或來信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復活期第四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在愛中合一
【福音:若十11-18 (19-21)】
那時候,耶穌說:「 11我是善牧:善牧為羊捨掉自己的性命。 12傭工,因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一看見狼來,便棄羊逃跑──狼就抓住羊,把羊趕散了, 13因為他是傭工,對羊漠不關心。 14我是善牧,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 15正如父認識我,我也認識父一樣;我並且為羊捨掉我的性命。 16我還有別的羊,還不屬於這一棧,我也該把他們引來,他們要聽我的聲音,這樣,將只有一個羊群,一個牧人。 17父愛我,因為我捨掉我的性命,為再取回它來: 18誰也不能奪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願捨掉它;我有權捨掉它,我也有權再取回它來:這是我由我父所接受的命令。」
19因了這些話,猶太人中間又發生了紛爭; 20他們中有許多人說:「他附魔發瘋,為什麼還聽他呢?」 21另有些人說:「這話不是附魔的人所能說的;難道魔鬼能開瞎子的眼睛麼?」
【經文脈絡】
這個主日福音選自若十11-18,經文延續1-10節中耶穌所說的「善牧比喻」(甲年復活期第四主日福音),之後19-21節的經文則記載了當時聽眾的反應。聽眾的反應(「難道魔鬼能開瞎子的眼睛麼?」)又回溯到第九章中耶穌治好胎生瞎子的故事,因此若望福音第九章到第十章基本上是相關的。所以我們建議,在主日感恩禮中也一併誦讀19-21節的經文。在此,分三段來詮釋若十11-21節的經文:首先是耶穌關於「善牧和傭工」的比喻(11-13),再者是「一個羊群和一個牧人」的言論(14-18),最後是群眾的反應(19-21)。
善牧和傭工
耶穌延續著前面「善牧的比喻」(1-10),直接說:「我是善牧」(11)。猶太思想中常將「君王」比喻為「牧人」,耶穌不只是把自己比為「牧人」,而更強調說自己是「好」牧人,意思是祂超越以色列子民過去所有的牧人、君王或政治領袖。這些人在歷史中,不但曾經剝削了以色列子民,甚至在危險時離棄了他們,就好像這個比喻中所說的傭工一樣。在面臨困難時,傭工的角色特別清楚的暴露出來,對他們而言,自己的安全比羊群(人民)更為重要。
善牧為羊群捨掉性命
耶穌之所以是「善牧」,並不只是因為祂是一切牧人的榜樣,更是在於祂得到羊群完全的信任,特別在面臨恐嚇威脅時,祂更證明自己絕對值得大家的信任。這段短短的福音經文中四次提到「善牧為羊捨掉自己的性命」(11、15、17、18),強調了耶穌隨時準備為羊群犧牲自己的性命。這個比喻說明,牧人存在的意義是為了羊群,他的死亡也是一樣為了他的羊群。這樣圖像性的描述,在耶穌被釘死十字架上時成為事實。
相互認識
善牧和羊群彼此緊密連結,因為他們互相深刻地「認識」對方。但是若望福音的經文,清楚的強調耶穌的認識是帶有優先性的,經文先說:「我(耶穌)認識我的羊」。由於善牧認識自己的羊,因此他走進他們並揀選他們。雖然如此,耶穌(善牧)也是經由這些羊才被確認。但是,耶穌並沒有消失在這個彼此認識的關係中,而是以獨特的方式超越一切。因耶穌和那些屬於祂的人彼此之間的認識,是以祂和天父之間互相的認識為基礎。祂和天主之間的父子關係是唯一且獨特的,這個相互的認識也是祂得到使命的基礎,使祂成為天父唯一的啟示者。
一牧一棧
第16節出現了一個新的圖像性語言,談論到「其他的、還不屬於這一棧的羊群」,此話擴展了這個比喻的意義。在此之前,我們都把比喻中的「羊棧」理解為以色列,其中的「羊」就是以色列所遺留下來的子民。因此,現在出現「別的羊」就是指外邦人。舊約的先知們早就提出過一牧一棧的許諾(參閱:則三四23;米二12),但這個許諾是由耶穌來實現的。外邦人將經由耶穌的使者而聽到耶穌說過的話,因此而被引入同一個羊棧。由於耶穌的自我犧牲把自己交付出來,使得一牧一棧成為可能。
耶穌透過自我犧牲完成了父所託付的使命,並且使父的愛成為明顯可見的,耶穌自由地服從了天父的旨意,祂在自我犧牲中不僅實現了自己的旨意,更實現了父的旨意。因此,耶穌取回生命的權利也和父的旨意、父的工程完全一致,必須完全在天父的工程之下才可以被了解。
群眾的反應
耶穌的話在聽眾之間引發了紛爭,這個反應和若九16的反應是相同的。反對的人指責耶穌說「祂附魔發瘋」(20)。附魔的判斷,使人想起谷三21-22,在那裡,人們也認為耶穌附了魔。關於發瘋的記載,讓人想起智慧書上的話:人們把義人的「生活視為愚狂,曾將他的死亡視為恥辱。」(智五4)
另有一群人則說:「這話(耶穌說的)不是附魔的人所能說的;難道魔鬼可以打開瞎子的眼睛嗎?」(21)這句話直接回應到第九章耶穌治好胎生瞎子的敘述,至少表達出他們因耶穌的行動而對自己過去的看法提出質疑。耶穌的話要求人做出抉擇,因為抉擇的不同,自然也就產生分裂。
【綜合反省】
在教會歷史中常常把「善牧和傭工」的對比情況,運用到倫理反省層面,特別是關於執行教會內或其他世上的各種職務的態度反省方面。傭工表達的是層次比較低的統治慾望、虛幻的驕傲、會消逝的自我主義;而善牧則表達真愛以及無私無我的生活態度。
此外,在歷史的發展中,這段經文也成為的基督論與教會論的評價依據。教會合一的基礎就在於認識並效法基督,成為善牧。善牧為了祂的羊把自己的性命交出,因此合一的基礎就建立在一個根本的信仰上,清楚地認知我們都因著基督的死亡而被救贖成為聖潔的。的確,根據若望福音的教導,唯有在耶穌基督的愛內,教會的合一才能建立,祂的愛就是自由,在這個自由中祂把自己的生命交付出來。基督徒必須活出這樣的愛,才能超越各種不同的教會(派)組織與結構而達成合一,使耶穌「一牧一棧」的許諾成為事實。
第十三章 耶穌的誕生
當方濟自這種誘惑考驗突破出來時,就是這樣的光明照耀在他的心中。從那時起,他能再次地歌唱,唱著表達天主人情味的詩歌。就在一二二三年的十二月,有一個可望佔據了方濟,就是切願在山中的人們舉行耶穌聖誕節日,並以可感覺得到的、戲劇性的方式,來重新構造一個活的馬槽:「我有意做些事來紀念誕生在白冷的嬰孩,且以某種方式,將祂為嬰兒時的貧窮與困苦,如臥於馬槽,並置身於牛驢之間及乾草上等情節。」(薛一84)這是一個新穎,同時也從未有過的構想,是突然發自他內心的觀念,也是一位有如此天才的詩人才會孕育出這種想像來。方濟要以孩子般的眼光親自看見,也要使他人看見,天主在祂溫柔地來到人間所帶來的救恩事件。什麼是為未來世界更重要的呢?在一個商人的社會裡,並且被金錢所控制及分裂,的確應該再次發現天主的貧窮;在一個追求名譽及特權的神職生活圈內,確是需要回到天主所顯示的謙遜;在一個聖戰的社會裡,應該是再次宣告天主溫柔的時刻了。除了山中那些簡樸的人們外,誰又能給予小嬰兒更溫暖的歡迎呢?
方濟向他的朋友若望衛利塔(Jean Velita)主人說明了他的計畫,這位朋友雖身居高官且顯貴,但他總是如此溫雅、不擺架子。他為了天主愛的緣故放棄了軍職(參閱文大十7)他接納了方濟那熱忱的觀念與看法,便立時前往格熱橋(Greccio)為預備所需要的一切。
聖誕節到了。該地及附近百姓都被召集前來,附近隱修處所的弟兄們也前來參加聖誕盛會。當天晚上,在所有火把的閃爍微光中,他們被引導著,一起走向山崖側面的山洞裡去,整個森林洋溢著他們的歌聲,也在那懸崖的峭壁上,已預備好了一個馬廄,並有馬槽及草秣。也有人牽來了驢子及牛兒。薛拉諾為我們如此敘述說:「天主的人(方濟)站在馬槽前,充滿了唏噓與歎息;他為聖愛的重苛所壓倒,同時,又沉浸在奇大的喜樂中。」(薛一85)就好像他真的看見了躺在馬槽中的聖嬰,的確,方濟的心神及整個心皆居處在白冷。人們唱著晨經,接著,彌撒就開始了,方濟是位執事,唱著福音,「他的聲音有力而甘美,清晰而響亮」(薛一85)宣告這天大喜悅的事件,不但向在場的人們,並且也向全世其餘的人們宣告這喜訊,在那個夜裡,基督徒們再次以孩子的眼看見了耶穌的降生。
方濟既非神學家,亦非哲學家。蔡德頓(Chesterton)說:「方濟是位詩人,他的生活是一首詩。」他是一位天主人性的詩人,同時也是人性弟兄友愛的詩人,這便是在格熱橋舉行聖誕節慶典的意義了。在那反映著人性關係冷漠的嚴冬裡,因著這些簡樸人們與動物的溝通中,在這詩意的萬物中,方濟使天主的溫柔再次活現出來了,如同一位實現空前未有之行動的神學家。人們在唱著聖誕歌曲時,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在這新世界裡,「威儀赫赫的主成了我們的長兄。」(薛二198)從此便在弟兄的關係中,讓自己與我們相遇。
(第十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