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主曆2024年7月28日
課程公告
※ 【聖經講座】《耶穌的臨別贈言》/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週二晚上 7:15 ~ 8:30 六樓教室上課;
晚上 6:40 ~ 7:10 一樓聖堂晚禱日課;(學員敬請留意群組上課通知)
地點:南港耶穌聖心堂(成德堂)六樓教室
地址:忠孝東路六段114號(近捷運捷運板南線後山埤站3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歡迎新舊學員參加,無需報名,因門禁管制請準時入場。詳細資訊請來電02-23112042或來信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增餅奇蹟
【福音:若六1-15】
那時候, 1耶穌往加里肋亞海,即提庇黎雅海的對岸去了。 2大批群眾,因為看見他在患病者身上所行的神蹟,都跟隨著他。 3耶穌上了山,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在那裡。 4那時,猶太人的慶節,即逾越節,已臨近了。 5耶穌舉目看見大批群眾來到他前,就對斐理伯說:「我們從那裡買餅給這些人吃呢?」 6他說這話,是為試探斐理伯;他自己原知道要作什麼。 7斐理伯回答說:「就是二百塊『德納』的餅,也不夠每人分得一小塊。」 8有一個門徒,即西滿伯多祿的哥哥安德肋說: 9「這裡有一個兒童,他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但是為這麼多的人這算得什麼?」 10耶穌說:「你們叫眾人坐下罷!」在那地方有許多青草,於是人們便坐下,男人約有五千。 11耶穌就拿起餅,祝謝後,分給坐下的人;對於魚也照樣作了;讓眾人任意吃。 12他們吃飽以後,耶穌向門徒說:「把剩下的碎塊收集起來,免得蹧蹋了。」 13他們就把人吃後所剩下的五個大麥餅的碎塊,收集起來,裝滿了十二筐。 14眾人見了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人確實是那要來到世界上的先知。」 15耶穌看出他們要來強迫他,立他為王,就獨自又退避到山裡去了。
【經文脈絡】
根據常年期乙年主日福音選讀的邏輯,絕大多數的基督徒應該會期待在這個主日聆聽馬爾谷所記載的「增餅奇蹟」(谷六35-44)。但事實上,從第十七到廿 一 主日的福音選讀再次跳出馬爾谷福音,連續五個主日,信友在感恩禮中聆聽若望福音第六章的內容。這個更動同時含有形式上和內容上的原因:就形式而言,三部對觀福音所記載的「增餅奇蹟」十分相似,瑪竇的版本已在甲年誦讀過,因此在乙年的福音選讀中,省略了馬爾谷所記載的增餅故事,而代之以若望的版本;就內容而言,若望福音第六章不止敘述了「增餅奇蹟」,更由此而發展出耶穌的「生命之糧」言論。在這個主日我們聆聽增餅的故事,接著我們將連續四個主日聆聽耶穌的「生命之糧」言論。
「贈予奇蹟」
基本上「增餅奇蹟」的類型屬於「贈予奇蹟」,贈予奇蹟有兩個基本特徵,首先是關於這個奇蹟過程的報導十分模糊,讀者難以知道這個奇蹟發生的詳細過程;其次,這個奇蹟根本上來自於行奇蹟者的主動意願。若望所記載的增餅故事,明顯地被表達出上述的第二個特徵。就文學形式而言,這段敘述可分成三段:奇蹟的準備 (1-9)、宴會(10-13)和群眾的反應(14-15)。
提庇黎雅海
事件發生在「加里肋亞海」的岸邊,福音指出這個海也叫做「提庇黎雅海」(1)。這是由於黑洛德安提帕任本地的分封侯時,於主曆26年在這個海邊建築了一個新城市作為行政中心,並為了討好當時的羅馬皇帝提庇黎雅,而以他的名字為此城命名,因此,人們也稱這個海為提庇黎雅海。
對奇蹟的批判
福音敘述大批群眾跟隨耶穌到了海的對岸,原因是他們看見了耶穌所行的神蹟(2)。這個簡短的敘述反應出若望福音對於奇蹟追求者一貫的批判態度,說明耶穌行奇蹟的目的在於使人得到生命(若廿30-31),如果人們只為追求奇蹟而跟隨耶穌,便是根本沒有明白奇蹟的意義,自然也無法達到真正的信仰(參閱:若二 23-25)。
新「逾越節」
故事發生的時間在逾越節臨近之時,地點則是在一座山上(3-4),這些情景投射了梅瑟曾經舉行的逾越節,如今被基督徒的逾越節所取代。整個事件完全出於耶穌的主動,耶穌對斐理伯的問話只是為了考驗他的信德(5-6),經文中也完全沒有提到在場的群眾面臨著飢餓威脅的困境(比較:谷八3),斐理伯和安德肋二人所說的話更是增強了這個奇蹟的重要性(7-9)。安德肋所提到的「大麥餅」符合現實情況,因為這是當時窮人的飲食,但是也使人想起舊約中厄里叟所行的增餅奇蹟(列下四42-44)。這些關連使人看出耶穌超越舊約中的一切先知。
歡宴的奇蹟
耶穌要求群眾們坐下,福音作者提到在那個地方有許多青草(10),這個圖像賦予整個餐會一種慶典的歡樂氣氛,也許反映了詠二三2。耶穌就如每一個猶太的正式餐會一樣,以主人的身分說出感恩和祝福的話語(11)。雖然經文並沒有提到「擘餅」,但是由若六52-59經文,可以看出這段話仍應被當作感恩禮來了解。耶穌「自己」把餅分給了群眾,完全沒有門徒介入(參閱:谷六41),祂讓眾人按各自的需要任意飽餐。之後,耶穌按猶太餐會的習慣,吩咐門徒「把剩下來的碎塊收集起來,免得糟蹋(腐壞)了」(12),這一點顯示,這些被分給群眾享用的餅應該是一個存留到永遠的飲食的預像(參閱:若六27)。原有的材料只是五個大麥餅,被收集的碎塊卻遠超過此數,滿滿十二筐的碎塊證明這是一個奇蹟,顯示了耶穌的大能;同時「十二」也反應出門徒的數目,也許是每一個人收集了一筐。
反應
在場的群眾從所經歷到的這個奇蹟,認為耶穌就是「那要來到世界上的先知」(14;參閱:申十八15-18)並因此願意把祂立為默西亞君王。耶穌所行的奇蹟當然表達出祂的末世性救援角色;但是,群眾把耶穌擁立為默西亞王的願望,則是嚴重誤解了祂的救援角色。耶穌拒絕被推舉為政治性的君王,以具體的行動抗議這個誤解,「獨自退避到山裡去了」(15)。
【綜合反省】
這一段增餅奇蹟的故事當然是以基督論為中心,整段故事主要顯示出兩個彼此對立的概念:一方面是耶穌豐富的、毫無限度的贈予,另一方面則是人們誤解祂行奇蹟的真正意義,只希望擁護祂成為一個賜予日常飲食的君王。這兩個對立的概念顯示出兩個奧秘:天主無限的愛,往往逼迫耶穌進入更大的孤獨;而另一方面幾乎每一次這樣的獨處,都引出天主更大的自我啟示。我們在接下來的幾個主日便要看見這偉大啟示的內容,也就是「生命之糧」言論。從這一段記載,我們看出來失敗、孤獨以及無限的愛情,都表達出天主毫無保留、更大的愛以及更大的主權。
結語 福音和歷史之間的相遇
這便是說何以初期方濟會士們的經驗如此緊緊地吸引著我們。由方濟所建立的弟兄友愛生活在今天來說,可能不是完全在他於第十三世紀所獲得啟發的那種生活,但它們表示出許多相同的特性,及和謙卑的人分享生活,拒絕金錢至上,而找尋一個真正弟兄般的人類團體,對具體及個人性的瞭解及重視,對大自然的尊敬及關照,所有的一切都在和天主人性的親切及活生生的接觸中,獲得整合。
在他自己的時代裡,方濟和教會的長老們、封建制度下的戰鬥、十字軍聖戰、修院院長父權主義及所有統治形式完全斷絕關係。今日,方濟也會走同樣的路線,可能會更積極;出自對福音的忠誠,在現代需要訊息光照下,再次閱讀及了解;出自其天主人性及謙遜的忠實,且在基督內不斷地默觀及表達出來,由這方面的啟示,會協助我們創立一個更為真實的人類弟兄友愛。總括來說,是要我們更尊敬在人類中的天主的肖像。
正如第一傳記所說的,方濟是「另一世界的新人」(薛一82),至於我們,是屬於一個逐漸衰老的時代,它已認識了死亡集中營及發明了原子彈;有時也經驗到懷疑,甚至有時我們會自問:是否會有將來臨的時代。經常性地,懼怕使我們顫抖。在方濟的時代裡,流行著一個故事,人們說「有一隻大野狼,兇猛又使人害怕,牠不但吞食了動物,連人類也不例外,因而所有的人皆在極大恐懼中生活」(小花21)今天,我們更了解了那頭野狼,牠自始便生活在我們中間,牠沒有跑進樹林裡,卻隱藏在我們每一個人及每一人群間,隨時準備著撕裂及吞食人們。那麼,今天誰又能使我們脫離這隻狼呢?那人的確是「來自另一世界的人」。他毫不懼怕地在歷史的道路上勇往邁進,有千千萬萬的弟兄們陪伴著他,而在他們的後面,有一隻被馴服的大野狼,自由地、喜樂地,也隨著他們。
(福音歸程已全部連載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