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主曆2024年8月11日
最新消息
課程公告
※ 【聖經講座】《耶穌的臨別贈言》/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下次上課:9/3(8/13、8/20、8/27停課)
週二晚上 7:15 ~ 8:30 六樓教室上課;
晚上 6:40 ~ 7:10 一樓聖堂晚禱日課;(學員敬請留意群組上課通知)
地點:南港耶穌聖心堂(成德堂)六樓教室
地址:忠孝東路六段114號(近捷運捷運板南線後山埤站3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歡迎新舊學員參加,無需報名,因門禁管制請準時入場。詳細資訊請來電02-23112042或來信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生命之糧(二)
【福音:若六41-51】
那時候, 41猶太人遂對耶穌竊竊私議,因為他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42他們說:「這人不是若瑟的兒子耶穌麼?他的父親和母親,我們豈不是都認識麼?怎麼他竟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 43耶穌回答說:「你們不要彼此竊竊私議! 44凡不是派遣我的父所吸引的人,誰也不能到我這裡來,而我在末日要叫他復活。 45在先知書上記載:『眾人都要蒙天主的訓誨。』凡由父聽教而學習的,必到我這裡來。 46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只有那從天主來的,纔看見過父。 47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信從的人,必得永生。 48我是生命的食糧。 49你們的祖先在曠野中吃過「瑪納」卻死了; 50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誰吃了,就不死。 51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
【經文脈絡】
這個主日的福音是耶穌「生命之糧」言論的第二段(若六41-51),整段經文進行的方式仍然是群眾和耶穌的對話,首先是耶穌之前說的話(35-40)引起群眾竊竊私議(41-42),接著是耶穌更進一步的回應(43-51)。
成見使人盲目
由於耶穌說祂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41),猶太人因此而對耶穌竊竊私議。舊約常常出現以色列子民竊竊私議的情況,尤其是他們在曠野流徙的時代中最為常見,舊約的作者用這種方式表達以色列子民不相信天主、或祂所派遣來的先知。由此看出,這裡群眾竊竊私議的態度,顯示他們不相信耶穌的話。耶穌宣稱自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猶太人反對祂,因為他們自以為知道耶穌的身世:「這人不是若瑟的兒子嗎?」(42)
聽從耶穌就是聽從天主
耶穌關於自己所做的宣稱是祂的「自我啟示」,其內容對猶太人而言是完全陌生的,這個陌生感只有藉著信仰才能克服。但是信仰的能力唯獨來自天主父的啟示:「凡不是派遣我的父所吸引的人,誰也不能到我這裡來,而我在末日要叫他復活。」(44)這句話聽起來含有「預定論」的色彩,歷史中的確有不少人因此而主張預定論。但是,這並非若望福音作者的思想,因為他立刻藉著耶穌的話,對這個可能的誤解做出更正,以及進一步的解釋。耶穌說:「先知書上記載:『眾人都要蒙受天主的訓誨。』」(45)根據這句先知書上的話,一切人都要被稱做天主的學生。先知們的預言現在已經實現了,因為人們可以聽見耶穌的話,並由此而得到教導。信仰是恩寵,是一個和耶穌基督密不可分、而且對一切人開放的恩寵。唯獨耶穌有和天父密不可分的關係、直接的關係,其他的人都必須依靠祂,一切人都必須經由祂而得到教導。聆聽耶穌,就是直接蒙受「天主的訓誨」,而「由父聽教而學習的,必到耶穌這裡來。」(45)。
天上降下的生活食糧
這段經文的最後(47-51)再次提起前面已經出現過的主題,首先是耶穌再次要求眾人必須相信,說明出於自由的信仰是得到永生的決定性因素:「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信從的人必得永生。」(47)耶穌並且再次指出「瑪納」和真實的「天上食糧」之間絕對的不同:瑪納屬於「世上」的層面,不能夠救人脫離死亡;耶穌屬於「天上」的層面,祂才是使人得到永遠生命的食糧。祂說:「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51)耶穌的這段談話當中,位格性(我)和非位格性(食糧)的話語彼此交錯出現,食用這個食糧是一種圖像性的語言,只能夠當作隱喻了解,根本的意思就是指「相信耶穌」(真正物質性的「吃」,要在下主日的福音經文中才出現)。整段談話的重心特別表現在「生命」和「死亡」兩個極端不同的對立思想:誰如果吃了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就是說誰若相信耶穌,就必定要生活直到永遠,他將不會見到死亡。
【綜合反省】
「天上」和「人間」的對立
從上個主日到這個主日一大段耶穌和群眾的對話當中,我們看見一個非常戲劇性的發展。一方面是耶穌一再重複地要求信仰,但另一方面,祂的要求卻一再地遭遇到越來越深的不信,在此我們看見「天上的智慧」和「世上的愚妄」彼此對立。
對於永生的渴望
綜合而言,這段經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的飲食,食用這個食糧的意思就是相信耶穌。因此經文中出現的「飢餓」和「口渴」其實包含兩個不同層面的意義:群眾尋求的是能夠使他們肉體得到飽足的食糧;梅瑟曾許諾天上要降下「瑪納」給以色列子民食用,但只是使他們在現世中得以存活;群眾尋找耶穌,也只是因為期望祂在現時刻裡滿足他們的口腹;這些人所關懷都只是現世的層次,這正是導致他們不信的根本原因。他們從未明白、或者從未體驗到「真正的飢餓」, 因此也從未尋求能夠解決真正飢餓的食糧。唯有感受到真正的飢餓,才會尋求真正的食糧,才能真正明瞭信仰的重要性;唯有能夠看出一切現世的安全感當中所含有的錯謬,才會放棄追求現世生活的安全感,而期望得到永遠的真生命。
梅瑟的腳印 序
約在三千二百年前,發生了一件大事,直到今天,它還在不斷地影響著許多民族的歷史行程。它就是以色列人出離埃及,征服巴勒斯坦,定居在這塊天主所預許的土地上。
這是人世間的一樁大事。在完成這件事的時候,有一個人,出類拔萃,卓爾不群,為其民族的領袖、元帥和立法者。他就是梅瑟。以色列人之出離埃及,對人類所造成的大部分影響,是在於它的精神號召,也在於它深遠的政治後果。遠從那個時候起,梅瑟的法律與以色列那塊土地,構成一個不能分離的整體,也成為猶太民族的標誌。
摩協‧培曼(Moshe Pearlman)是一位學者,精研歷史、考古學和聖經學。他在本書中,關於這齣重大的歷史古劇,給一般的讀者,作了一個簡明而綜合的敘述。由於缺乏完整的史料,各家的意見幼錯綜複雜,紛紜不一,而作者本人也有他自己的主張,所以置身在這樣的叢林裡,連他自己也不免有無所適從之感。
作者對於聖經的歷史和考古方面的問題,並不是一個新手。他所寫的有關以色列各地的歷史故址,以及耶路撒冷等書,目前仍是最可讀的也是最精確的著作。
「梅瑟的腳印」,是一本敘事生動感人,圖片華麗優美的書。關於猶太民族組織成形的早期歷史,給一般的讀者提供一個梗概的綱要。
耶路撒冷猶太大學考古學教授伊格爾‧雅定序
一九七三年一月
(敬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