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主曆2020年9月27日
課程公告
※ 《天主教要理》/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週日上午 10:30~11:30
地點:楊梅法蒂瑪天主堂
地址:楊梅鎮大模路22號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欲參加者請來信(
※ 《瑪竇福音》/林思川神父導讀
時間:週三晚上 7:45~9:00
地點:楊梅法蒂瑪天主堂
地址:楊梅鎮大模路22號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欲參加者請來信(
網站連結
※思高中心課程總覽(請點選)
※思高中心最新音頻(請點選)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林思川神父執筆
信仰實踐的重要
【福音:瑪二一28-32 】
那時候,耶穌對司祭長和民間長老說:28「你們以為怎樣?從前有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對第一個說: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園裡去工作罷! 29他回答說:主,我去。但他卻沒有去。30他對第二個也說了同樣的話,第二個卻答應說:我不願意。但後來悔悟過來,而又去了。 31二人中那一個履行了父親的意願?」他們說:「後一個。」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以先進入天國, 32因為若翰來到你們這裡履行了正義,你們仍不相信他,稅吏和娼妓倒相信了;至於你們,見了後,仍不悔悟去相信他。」
【經文脈絡】
瑪竇福音從第二十一章開始,直到福音結束,報導耶穌生命中最後幾日在耶路撒冷所經歷的一切。敏感的讀者應該會發現福音書中的氣氛越來越陰沈,耶穌和猶太領導階層間的衝突越來越激烈,最後終於導致耶穌的死亡。
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瑪二一1-11)之後,首先清潔了聖殿(瑪二一12-13),司祭長和民間長老遂質問他:「憑什麼權柄作這事?」耶穌則反問他們:「若翰的洗禮是從哪裡來的?」由於他們規避問題而答說不知道,因此耶穌也未回答他們(瑪二一23-27)。但是,接著耶穌卻一連講了三個相當具有「挑釁」意味的比喻:「二子」(瑪二一28-32),「園戶」(瑪二一33-44)和「婚宴」的比喻(瑪二二1-14)。這些比喻一方面明顯地向耶路撒冷的領導階層 ─ 「司祭長和法利塞人」(瑪二一45) ─ 提出挑戰;但另一方面,同時也啟示了天國向罪人(瑪二一32)、外邦人(瑪二一43)、甚至一切人(瑪二二10)開放的喜訊。我們將連續在三個主日的感恩禮中聆聽這些比喻,這個主日我們先介紹「二子」的比喻。
比喻的內容
這段經文分為兩部分,首先是比喻本身(瑪二一28-31a),是一個非常簡短的比喻,中文翻譯的經文總共不到一百字。比喻述說一個父親要求他的兩個兒子到葡萄園去工作,第一個兒子答應要去,第二個卻拒絕。比喻的核心內容在於兩個兒子都改變了自己原來的主意,原本答應的兒子沒有去,而本來不願去的人,卻實際上履行了父親的意願。
比喻的應用
經文的第二部分是耶穌對比喻的解釋(瑪二一31b-32),祂把這個比喻應用到二組不同的人身上。一組是稅吏和娼妓,另一組則是耶穌講述比喻現場直接的聽眾,也就是「司祭長和民間長老」(瑪二一23),他們事實上是耶穌的敵人。
比喻的應用部分當然是預設了稅吏和娼妓們的悔改;由於這個解釋是放在直接對話的脈絡中,因此耶穌並非只是指責其對手,而是願意同時藉著這比喻呼籲他們悔改。
比喻的社會生活背景
這個比喻和其他比喻一樣,都以日常生活為背景,相當符合耶穌講述比喻的風格。第一個兒子答應父親的要求,十分貼切猶太家庭中兒子服從父親的義務;然而事實上他並未服從,因此是罪過。相反地,次子最初拒絕服從的罪過,卻經由實際的悔改行動而補償了。而耶穌對聽眾所提出的問題:「誰履行了父親的意願?」其答案對一切人都是不言可喻的。
「相信」的意思
在這個比喻之前的經文和它的解釋中,都提到洗者若翰,這個現象提醒讀者,應該在若翰洗者的相關經文中更深入地了解這個比喻。瑪竇福音中並未明白把稅吏和娼妓標示為過去拒絕天主旨意的人;但是在這段經文中則清楚提及他們相信了若翰洗者的宣講。按照瑪竇福音整體經文的意義,這個「相信」的意思是:接受並服從天主的話,接受若翰施行的洗禮,並且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實」(瑪三8)。
「實踐」信仰的重要
福音中只有此處把娼妓和稅吏並列為惡名昭彰的罪人(參閱:瑪九10-11,十一19),他們由於聽從若翰的宣講而悔改,因此有份於天主的國;那些不相信、不接受若翰宣講的人,則被排除於天國之外。因此所謂「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以先進入天國」,並非指時間上的先後,好像那些耶穌講話的對象(你們)後來仍可進入天國一般。這句話事實上是一個評斷性的結論:誰若不經由行動來滿全天主的旨意,便必然被排斥於天國之外。
【綜合反省:基督徒的「鏡子」】
「若翰來到你們這裡履行了正義」,意思是若翰洗者在天主前實行了正確的行動,並對其他人宣講,要求他們悔改。耶穌承認這個義德(瑪十一7-11),並把自己置於其下(瑪三11),所以在若翰的道路之後,耶穌自己的道路也成為清晰可見的。誰拒絕若翰,便也正是相反耶穌的訊息。因此,「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以先進入天國」這句話,對一切基督徒而言都是一個警惕,是一面嚴格審斷良心的鏡子。
比喻中的二個兒子,生動地反映出聆聽耶穌宣講的人所有的兩種態度;而比喻的目的,則不僅在於要求當時的聽眾,同時也要求今日的讀者悔改並實踐天主的旨意。
【註】:也許有讀者會發現筆者在這篇福音釋義中,似乎弄混了「二子的比喻」中兩位兒子的角色。真正的原因是思高聖經和彌撒經本的經文不同,而筆者在寫作時所根據的是思高聖經。
《超人軼事》
自序
這本「超人軼事」,是根據一本較早的再版英文譯本“The little Flowers of Saint Francis of Assisi”而翻譯的。該英文譯本,是譯自意文議本“I Fioretti Di S. Francesco”。該意文議本,是拉丁文原著“Actus B. Francisci et Sociorum Ejus”的第一個譯本。但意文議本並未將原著完全譯出,僅選譯其中五十三章作為第一集「聖方濟各及其修士們的德言懿行」;又從原著中的另外五章,參照多瑪.采辣諾和聖文都辣的著作、選譯編輯成第二集「聖方濟各印五傷」;至第三集「猶尼伯祿其人其事」和第四集「愛爾第約其人其事」,是後來的人根據方濟各會年鑑、傳說和散記,編譯附加上去的。在初期的譯本中只有前二集;到了十五世紀,才有了三集譯本;至於四集譯本的面世,則比較更晚,而且現在通行的仍有三集譯本。所以本書的各種譯本,都不是正式的譯本,只可稱為選譯集。
至論一二兩集的原著究為何人所寫,因為著者由於謙虛而不願署名,故後人不得而知。但根據權威史家的考証,大約是聖方濟各的秘書良修士(Fr. Leo of Assisi),或吳高利諾修士(Fr. Hugolinus A Montegiorgio Ex Marchia)的手筆。其手抄本面世的時間,大約在公元一三二二及一三三零年之間。意文議本的版本面世時間,是一四八九年、及一四八九及至一四九七年,已有三種不同的版本和讀者相見了。
雖然原著的作者和時間不能確定,而且現有的譯本亦非出自同一的來源,但是書中所載卻決非虛構,而是根據最可靠、最普遍的口傳、方濟各會的年鑑,和與聖方濟各同時同行的修士們的著作所編譯而成的。例如:除一二集原著外,有多瑪.采辣諾,於一二二八年至一二四七年間、關於聖方濟各及其聖德修士們的言行、所寫的兩部生活史(Thomas A Celano, 1st Life Written, 1228-1229; 2nd Life, 1244-1247);紅衣主教聖文都辣,於一二六零至一二六三年間、關於聖方濟各及其聖德修士們的言行、所寫的大傳記(ST. Bonaventura, Legenda Major or Legends, Aurea 1260-1263; 1st Pirnted, 1507;另一位隠名氏,於一二四四至一二四七年間,替良修士、路費諾和安知樂三位聖德修士所寫的小傳(Legenda Trium Sociorum“Brothers Leo, Rufino and Angelo”1244-1247; 1st Printed, 1268)
以上關於考証方面的参考書,計有:(The Little Flowers of St. Francis……, London : J.M. Dent & Sons Ltd., 1947)及(Archivum Franciscanum Historicum, Tomus xix, an. 1926, Pag. 321-332)
這本「超人軼事選集」的主要原著(Actus B. Francisci Et Sociorum Ejus)按字義應譯作「聖方済各及其修士們的行實」。但英意譯本,均以「聖方濟各的小花」題名。一九二七年,山東濟南出版的第一本中文譯本,亦依照英意譯本,題名「聖方濟各的一捆小花」。「小花」在歐美譯本上是選集的意思。現在本人徵求得高世英和馬效賢二位博士的高見,將此譯本題名「超人軼事選集」。此一題名,自覺更合乎事實。理由是:一,此書並非原著(Actus B. Francisci et Sociorum Ejus)的完整譯本,而是選譯;二,此書的原著多至兩本以上,是由各書中選譯編輯而成;三,此書另有一部份,是採自口傳或已散失無存的軼事散記;四,此一題名比較脱俗而明顯,反映著書内的蘊藏。不過我們為簡短醒目起見,謹題名「超人軼事」。為配合此一題名,在本書封面上,馬博士效賢神父匠心獨到地、親手繪成一幅「超人」的象徴圖,更點出書中人物的超然性。
「超人」在本書中的意義,是「超凡入聖的人」,也就是指聖五傷方濟各及其同時的大德修士們,如:伯爾納多修士、愛爾第約修士、猶尼伯祿修士、路費諾修士、良修士等。因為他們「超凡」,故其所思所言所行,皆遠出凡人意想之外,亦遠非凡人所能及。因為他們「入聖」,故得與造物者化育之德能共參,造物者天主便是他們的一切:「我的天主,我的萬有」;因他們與造物者化育之德能共參,故其向外的感力,無遠弗届,無物弗感;其功德所至,直使頑石點頭。
所以萬衆都被他們德化,蟲、魚、鳥、獸都和他們親善,疾病災殃、戰爭戾氣都受他們控制,被他們化為祥和;甚至兇魔惡鬼,亦懾於他們的聖德神威,俯首從命,退避三舍,而藏尾不迭。
本書所載的超人軼事,有的接近平凡,故任何人皆可師法,藉以修德養性,成聖成賢;有的超乎自然,故一般人只能景仰、歆羨而無法可即;有的迹近離奇,似與常情相違,或被認為至愚。但是超人的行徑,決非真愚,而是大智若愚的愚,是發乎至誠、超乎人情、出自忘我的神聖愛,而暗合天理的超人德行。這一類的超人德行,只有超人們可不言而自曉。所以,修養尚未臻於「超人」境界的人,或在神修途徑還沒有相當造就的人,對於超人們的言行,有許多地方,固不應譏評,且亦不宜幕仿效顰。
自從原著面世迄今,已先後化身為八十三種文字。單以英文而論,已有多種不同的譯本,且一再重版,均極暢銷,有供不應求之勢;可見此書多麼受廣大讀眾的歡迎。它所以受到如此歡迎的重點,不只是因為它在道德方面的地位高,影響大,同時在文學方面的聲望亦頗響亮的原因。早先的中文譯本「一捆小花」,當年在北方一帶亦極受讀者歡迎;但可惜它在行文中華北的方言太重,有許多語法為華南的讀者不易瞭解,而且早已絶版,無從購買。這也就是本人受命,以國語重譯此世界名著的主要動機。
翻譯一本書,就等於替原著改穿一襲新衣。這新衣的裁剪與縫紉等等工作,若出於技術高妙的能手,則原著內在的德香美和外在的曲線美,自然會在讀者面前完整地流露出來。無奈,本人才疏學淺,技能低微,替原著製作的這一襲新衣,未能讓原著的內外雙美完整地反映出來,頗覺遺憾,尚望讀者多多海涵,幸甚幸甚!
拙譯蒙高世英神父題名,馬效賢神父繪封面圖,李少峯神父校閱和潤色,另有幾位朋友幫忙亦頗多,使拙譯得以順利出版,不勝感激,謹此誌謝。
張俊哲序於香港思高聖經學會一九六二年一月六日
閱讀更多:《超人軼事》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