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TWzh-CN


IL Francescanesimo

聞道出版社出版

 


 

譯後記

經過了差不多七個月的時間,終於譯完了義大利米蘭聖心大學校長翟邁理神父的這本五百多頁的巨著,心中自有許多要說的話。

首先我應該向讀者道歉;因為翟邁理神父優美的文章,很難把它完全翻譯出來的;何況中義兩國文字,相差實在太遠;而我這枝笨拙的筆,更是無法把它表達,給讀者欣賞。

今年適當聖文德逝世七百周年。本書在許多地方提及這位聖人:他的榜樣實在令人景仰欽佩;他的「歸主神途」也的確是修德成聖的妙訣。譯者在翻譯本書時,自覺在精神方面,也得益不少。希望聖人在天之靈,為讀者和譯者轉求仁慈天主,賞賜許多神形的恩寵。

現在把我這幾個月來的工作,謹獻給聖方濟,求他幫助我,不謹對他的精神能有更深的認識,而且要把這種知識與實際的生活結合起來。

胡安德謹記於桃園寓次
民國六三年八月十五日

《方濟精神》刊登完畢

註:本次連載僅刊登 「第一編 聖方濟及其時代」詳情請見「方濟精神連載介紹」

Divider Clover

閱讀更多:方濟精神總覽

批評,提取有用的東西;也許作者抱有這樣的企圖──不管這企圖是好的,或是不好的;正確的,或是錯誤的;我不想在這裡加以判斷──要指導讀者。我也在本書前面,寫了一篇導言;現在到了結束的時候,我也應該作一個結論,總述一下方濟精神之所在。我本來可以把本書最初的幾頁裡所說過的,並在全部書裡,設法闡釋和證明的思想,在這裡重說一遍:方濟精神就是把福音完全實行在生活上;是具體實際的和不怕犧牲的愛;由於它是具體實際的,所以是表現在行動上的;由於它是不怕犧牲的,所以它是用喜愛神貧表現出來的。可是,定義除了使思想乾枯僵化之外,還有甚麼別的用途呢?這個內容極其豐富的方濟精神,能滋養無數的人靈,維持種種不同的事業。我只怕使它貧乏了,把它侷限在一條公式裡,拿來提供給各位曾耐心地聽我簡述七百年方濟會史實的讀者。

不過,請容許我給讀者提供一個意見。凡願意看到聖方濟的請上聖達彌盎聖堂去,或者到巍爾那山去。在那裡可以找到生活真實的聖方濟,比任何一本,由任何一位作者所寫的書裡所能看到的更為真確。

如果虔誠的朝聖者,登上了亞西西狹窄的街道,聽到了一些歌聲,就會感到異常的驚奇;因為在一座拱門之下,靠近十字路口,從兩間石屋和一座小聖堂之間,忽見走出一位修士,以為自己遇見了聖方濟呢。如果這位虔誠的朝聖者,朝著「新門路」(Strada di Porta Nuova)走去,再轉入那條通往平地的小路,遠遠就可以看見那些柏樹,把那個地方指示出來了。天空、青山、自然的景色,撩人思鄉的農夫的歌聲,一定會使這位朝聖者感覺到,再那些橄欖樹之間,還保留著不少初期的方濟精神。如果朝聖者到聖達彌盎那座晦暗的聖堂裡去,走進聖女嘉辣小堂的誦經所裡,踏上那些狹小的梯級,經過各處彎彎曲曲的地方,坐在那些簡陋的板凳上,欣賞那些最初時期的古畫,置身在凹凸不平的石壁之間,起初他這個現代人,覺得自己與這富有詩意的環境格格不入,而有不舒服之感。可是,後來他的心靈會克服這種起初的感想。如果這位虔誠的朝聖者,懷有一顆方濟會的心靈,就會完全被那仁愛、神貧、單純、柔和的詩情、以及安靜的喜樂所滲透,雖然這種詩情和喜樂,微微帶有幾分愁意。這時這位朝聖者,也會在那些小室和小堂裡,呼吸道好像一種新異的空氣。虔誠的他,就會低下頭去,微動著雙唇,念出一遍簡單的經文;也會感到自己從來沒有這樣親近過降生為人的天主。接著,如果他站起身來,走過了一些黑暗的梯級,來到聖女嘉辣的小園子裡,就可以遙望那斯波來道谷。這時,翁勃利亞和悅安詳的自然景物,一覽無遺,盡收眼底。這位朝聖者,會好像聽到,小鳥正在伴著聖方濟唱受造之物的讚美歌;一股柔和的暖流,好像湧上他的心頭,使他深為感動。這時,這位尋求安謐寧靜的朝聖者,就會了解,什麼是方濟精神的祥和之氣。

如果這位虔誠的朝聖者,想探索有關聖方濟的神祕感,而攀登那崎嶇不平,野草蔓生的巍爾那山,走過了叢林之後,來道那座紀念五傷神恩的聖堂裡,或者在那塊「大石」(Sasso Spicco)之下,歛神祈禱,就會感到不寒而慄,自己的血液好像在凝結:死亡的思想會掠過他的腦際,悔過贖罪的渴望會攫住了他的心靈。不過,在這裡,他也克服了最初第一個印象之後,就會好像看見戴拉‧羅比亞(Della Robbia)所繪的高懸在天地之間十字架上的基督復活了,祂的肉色又顯得紅潤了,鮮血又在祂全身流動了;現在祂的兩手脫去了鐵釘,祂的雙臂從十字架上彎下來,擁抱那個站在十字架旁的謙遜、單純而卑小的人,對他說出一些心靈所能表達的最美的話。這時,這位朝聖者,好像聽到這位垂死的基督,口中說出幾句邀請的話:「親愛的靈魂!效法我罷!如同他效法我一樣!」

這樣,聖方濟幫助我們經由耶穌基督,而且是經由被釘苦架的耶穌基督,找出、了解、以及喜愛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的任務。這個生命充滿痛苦和眼淚;可是,如果在那位為人而死的基督中去評價痛苦和眼淚,那麼痛苦就會變成甜蜜,眼淚也會變成微笑了。誰從聖方濟那裡,學會了在耶穌基督內,去愛自己身為基督徒所負有的使命,不論天父給他在人生中指定了什麼任務,上述的那種變化就會在他身上實現的。

Divider Clover

閱讀更多:方濟精神總覽

導言

本書不是一本寫給學者看的歷史考古的書,也不是一本寫給哲學家看的有關思想的書,也不是一本寫給文學家的詩集,甚至於也不是一本寫給虔誠的教徒看的聖書。

我寫這本書,首先是為滿足自己身為一個方濟會士心靈中的需要。人人都喜歡想、談、寫自己心愛的事物。我常抱有這個志願,把我所視為我的生命的詩和理想寫下來。為此,當我寫完了這些篇頁之後,覺得好像清償了一筆謝恩的債。我寫這本書,也是為把些話告訴一些善良的心靈;他們希望能夠聽到一句以方濟精神來解釋基督徒生活的指導、鼓勵和救生的話。

為我自己,也為這樣的心靈,我探索聖方濟的特徵,看它究竟在於什麼,這位熾愛的天使究竟怎樣向世人講解基督教會的真義。位我自己,也為上述的那些心靈,我在那些由聖方濟所啟發和賦給生命的事業及活動上,找到了聖人對人生究竟抱有怎樣的看法。為我自己,也為他們,我尤其尋求了,為什麼到了今天,方濟精神對這個似乎與它背道而馳、相去萬里的世界,還能說一句話的理由。

十九世紀對方濟精神所懷有的好感,尤其表現在學術研究和藝術作品方面。這個二十世紀雖然由十九世紀繼承了上述的那種好感,可是它的精神與方濟精神,真有天壤之別。對這位亞西西的大聖所表示的欽佩景仰,為某些敏感的知識份子來說,是他們對枯燥的實驗主義的一種反抗;為某些對於博物館或展覽室裡的精美作品已感乏味的藝術家來說,這真好比吃膩了山珍海味之後,嘗到家常便飯時所感道的美味可口一樣;為某些研究歷史和社會學者、以及一些對神祕神學稍有涉獵的人來說,是一片很有收穫希望的研究園地。總之,只有唯美主義而已。其餘的信徒,或已參加聖方濟第三會,或對方濟會懷有好感;他們虔誠地來見聖方濟,不是抱著甚麼唯美主義,也沒有甚麼學術思想。為這樣的人來說,除了例外者以外,無論過去或是現在,方濟精神與其說是一種思想形態和一種生活方式,不如說是一種慰藉,一種熱心神工,一種大赦富庫,有時也是一種為人敬重的服裝。

雖有這些不同的和相反的態度,我卻深深地相信,如果用方濟精神來詮註基督徒生活,觀察宇宙萬物,或者把它當作行為的準則,尤其是以它作為重度基督徒生活的方法,那麼方濟精神,對現代這個世界,還能說一句話。為許多受苦的人和許多遠離天父之家的人,為許多尋求生命之光和熱的人,這必然是一句使他們獲得永生的話。這是一句什麼話?我曾設法把它寫出來。

我覺得必須聲明,本書並不是一本想敘述方濟會史的史書,也不是一本討論方濟思想的專著。如果讀者是一位專家,在本書內卻找不到那些與本書所討論的問題有關,而為讀者所熟知的人物或事件,或者發見本書沒有充分地論述方濟會哲學和神學的根據,或者看見本書用了很多的篇幅寫某些人物,或敘述某些事件,因而覺得奇怪,這就表示這位讀者尚未了解我的計畫。我的意思是想提綱挈領地寫出方濟精神的發展情形,及其永久而普遍的適應性,並不是想蒐集一切歷史的細節詳情,也不是想對哲學或神學問題,不管它們是多麼吸引人,或多麼重要,作深入的探討。如果真要做這樣的工作,由於方濟會的活動種類繁多,有關的書籍又極充裕,可能會蒐集這麼多的資料,不僅無助於我預定的目的,反而有害於本書的計畫。為此,我不僅沒有記敘詳盡的奢望,因為我並不知道一切,就是有關我所知道的,我也故意把那些累積的細節從本書中刪除,而只保留我所認為主要的部份。此外,對於我所認為某一時代最能代表方濟精神的人物,我也特意細心地加以描寫,例如:聖文德(S. Bonaventura)、希愛那的聖柏納定(S. Berbardino da Siena)、西斯篤五世(Sisto V)、華定(Wadding)、波多·毛利濟奧的聖雷納道(S. Leonardo da Porto Maurizio)、波多格魯阿羅的柏納定(Bernardino da Portogruaro)、加叔利阿的路易(Lodovico da Casoria)。也許有人會批評我這樣選擇。每一個國家,甚或每一個省分,可以提出自己的英傑人物。不過,我絕對不是說,我為他們寫小傳的這些方濟會士,都是依些最偉大的,唯一無二的人物,而只是一些我所特別喜愛的人物而已;他們的生平,是我所熟知的;他們的事業,也是我所最愛好的。我尊敬他們,稱述他們的言行,是想尊敬其他無數與他們才德類似、旨趣相同、服裝與精神也無異致的兄弟。

我所特別注意的,就是用淺顯平易的筆法,把我探索所得敘述出來。我的目的更是在於使人相信:本來我可以很容易舉出許多的例證,可是為了要使人相信,在本書內,我並沒有引經據典;因為這樣引證,會使這本書過分繁重,而一般心地純潔的讀者(現在還有這樣的讀者),也會望而卻步,不敢問津了。況且我認為,給我所陳述的文件加上許多艱深的註語,或者為了在其他對方濟為問題很有研究的人士所表示的也很值得重視的意見面前,要用史學、哲學或神學的論據來證明我自己所確信的觀點,這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至於那些在本書中發見許多有意無意的闕漏之處的學人和評論家,我只用那不勒斯那位大史學家所說的話來回答他們:「我所注意的不是人物,而是事實和思想。……許多人希望看到書中記有更多的事實。我同他們談話時,屢次發覺,他們所希望在我的書裡看到的,其實在書裡已經有了;不過,他們想看到的是名字、細節詳情、以及重複的話。可是,我的書是不應該有這些東西的。為什麼我要使讀者留意無數毫無意義的瑣事,不去觀察思想和事實的經過情形,而去細看閃耀一時的人物呢?」

我並沒有妄想。我知道,在寫歷史的這一編的時候,常可以加多一個名字,或補敘一件事實,而且常有話可以補充的。我並沒有這樣的奢望,想寫成一本所謂決定性的書,或一本使人人都能滿意的書。本書不僅沒有完全說盡這個非常廣泛的問題,而且只是把它們說了一個開端而已。本書也只是按照我的看法,給方濟精神寫出一個輪廓。讀者儘可各自另加其他的篇幅;也就是說,把自己個人對於方濟精神所觀察到的,以及實際生活的事補敘下來。如果讀者真的這樣去做,那麼這本由讀者的心聲所增補的書,才能符合它建設性的面非學術性的宗旨,而且也實在成為一本生活的書了。

此外我就別無所求了。

Divider Clover

閱讀更多:方濟精神總覽

《方濟精神》資訊

 Il Francescanesimo cover 1

《方濟精神》/Fr. Agostino Gemelli O.F.M 著/胡安德 譯

發行者:方濟會

出版者:聞道出版社 印行

發行人:成世光

印刷者:大明印刷局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冬初版

LittleFlowerStFrancis cover

Divider Clover

閱讀更多:方濟精神總覽

作者序

本書頗受讀者歡迎,諒必由於以下兩個原因:一方面因為有許多人渴望閱讀宗教的書刊,另一方面因為亞西西的聖方濟,對人能起強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對現代的人。

天主教會內一般虔誠的信徒,都敬愛聖方濟;因為他能維妙維肖地師法耶穌基督;所以他可以指導我們成為聖善的基督徒。本書暢銷也是許多徵象之一,證明人們常敬愛聖方濟,服膺他所提示的理想目標。對於那些遠離天主教會、不實行基督生活的人,聖方濟也能日益發揮有力的感化作用:他那富有人情味的作風,也邀請這樣的人靜聽福音的教誨。

我寫這本書,目的是想令人認識聖方濟、他的教訓、以及他的會士所做的工作,因而認識並熱愛耶穌基督。許多人曾在報紙和雜誌上對本書作了善意的介紹;在此我對他們深致謝意。

有人將本書譯成其他的文字,把本書推廣到別的國家內。對這些譯者,我也由衷道謝。(譯者註:本書已有英、法、德、比、西、葡、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文的譯本。)

以下這件事也可以說明,本書怎樣引起人們的注意:本書每次再版時,我總收到不少的來信,提議應作的修正,或應加的補闕。他們或是知交友人,或是我不認識的讀者,或是對方濟會史深有研究的學人,或是方濟會內各類組織的同道。他們的建議或意見,完全都是關於本書的第二編的。在這第二編裡,我曾設法說明,方濟會士在文化史內所擔任的角色,以及歷代以來在世界各國所完成的工作。我有才學兼優的顧問:他們都很願意與我合作,希望本書能發揮更大的功效,使社會大眾讀了本書,可以認識那些對傳教工作曾顯示其效能的人物和事件。我常設法接受這些顧問的意見。假如有人因見書中遺漏了一個人或一件事,而向我提議,要求我把他因著某種理由而認為特別重要的人或事,必須一一增補的話,我這本書就永遠寫不完了。從未有過一個地方,也從未有過一個時代,聖方濟的神子沒有令人感受其影響力的。如果本書有什麼不平衡的地方,那就是第二編的篇幅太長。好幾次我曾想仿效本書第一版的英文譯本,將本書提綱挈領,加以精縮。可是,當我正要作此決定的時候,我又不敢刪除以前已經寫成了的章節。

在本書前幾版的序文中我曾明白說過的話,我必須在這裡把它們重說一遍:本書不是一部史書,也不是一本包羅方濟會內一切事物的全書。首先因為我的能力這樣有限,我絕不敢存有寫一部方濟會史的奢望。關於方濟會史這類的書,無論是以前或是最近出版的,有關一般的或是特殊的問題的,都有很好的作品。我只給方濟精神敘述一個梗概,藉以有力地證明本書第三編所討論的有關理論方面的問題,即方濟會的理想目標,給現代人提供一個方法,使他們能夠容易而迅速地回歸耶穌基督,信從祂的道理。

我本擬略加一些補充的材料,可是後來我認為,它們或許會有損全書的結構,所以我把它們收集起來,自成一書,名為「亞西西的聖方濟及其貧民」(S. Francesco d’Assisi e la sua ‘gente poverella’ pp.290, 2 ed. Vita e Pensiero, MMilano, 1946)。這書也已譯成各種文字;讀者可參閱。

某些評論家曾經批評本書說,以前幾版書後所附的參考書目,既不完全,又無系統;它們的批評是有理由的。不過,如果我寫一本學術性的書,理應按照一定的規例,附寫參考書目;可是,我這本書,讓我再次聲明,不是一本學術性的書;所以我只提供一些指導,就是說,我沒有把自己閱讀或參考過的書籍和論文,全部紀錄下來(它們實在多不勝數),只不過把我認為最有意義的,以及為我最有用的書指明出來而已。上述的批評和我說明的這些理由,使我決意把參考書目從本版中刪除了。學者的知識比我所有的更為廣博;他們也知道到什麼地方去找書籍和雜誌。至於一般的讀者,並不需要什麼參考書目。

本書如有欠善之處,敬希讀者補我不逮,並請放下這本拙作,而披閱早期方濟會士的名著;這樣一定會呼吸到那種補精提神的清新空氣。這非我在本書的篇幅裡所能供應的。

最後,我謹此聲明,當這本新版完成,或一種新的譯本出版的時候,我祈求上主使這書能令人愛好方濟的理想目標,把它作為重度基督生活的方法。

作者識
主曆一九五六年獻耶穌於主堂慶日

Divider Clover

閱讀更多:方濟精神總覽



 

訂閱「主日福音釋義」

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主日福音釋義」

每星期四寄發

訂閱本服務 / 變更訂閱資料

訂閱Youtube頻道
連結至iTune
銀行轉帳捐款

銀行轉帳捐款 (此處捐款由財團法人天主教方濟各會開立抵稅收據)  new icon

銀行轉帳帳號:00758120000047
銀行代碼: 012
收款戶名:財團法人天主教方濟各會 (台北富邦銀行 南崁分行)

轉帳後請聯絡我們提供以下捐款人資訊,以便寄出捐款收據:
[捐款人姓名、日期、帳號末五碼、金額、收據抬頭、地址、電話、捐款用途
(為聖地捐款、為方濟會捐款、為思高中心捐款...等等)]

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電話:02-23112042 電郵:read.bible@hibox.biz
或填寫以下google表單:請點選

加入Line官方帳號

LINE logo.svg  Line QR Code Large

加入思高讀經推廣中心Line官方帳號

Line官方帳號搜尋「@ccreadbible」

加入思高中心粉絲團專頁
下載手機App
Paypal線上捐款

Paypal線上捐款給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此處捐款由北美地區開立抵稅收據)

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108 台北市萬華區昆明街96巷8號 位置圖
電話:02-23112042 傳真:02-23754439
郵件請寄: 108-99 台北郵局2-10號信箱
Email: read.bible@hibox.biz

***捐款方式***
郵政劃撥帳號:17970033
戶名:財團法人天主教方濟各會

銀行轉帳帳號:00758120000047
銀行代碼:012(台北富邦銀行)
收款戶名:財團法人天主教方濟各會
捐款後請填寫google表單(請點選

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相關連結

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首頁

聖地在華辦事處

思高中心Youtube頻道

友站連結:佳播圖書

思高讀經推廣中心課程

《瑪竇福音》 / 林思川神父 導讀

時間:週二晚上7:15~8:30上課 (6:40一樓聖堂晚禱日課)
地點:
南港耶穌聖心堂(成德堂)六樓教室
地址:台北市忠孝東路六段114號(近捷運捷運板南線後山埤站3號出口
費用:自由奉獻
備註:
歡迎新舊學員參加,無需報名,請準時入場。
           詳細資訊請來電02-23112042或來信read.bible@hibox.biz洽詢。


切換到桌面模式切換到流動網站
為提供您更佳的閱讀體驗,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使用Cookie及分析技術,做為我們增進網站服務的參考依據。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